搜索
 

新总规科学谋划成都城市未来发展

2020年10月14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晚报 2018/3/4

总规作为顶层设计,提供了长远发展的科学依据。新版总规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形成产业新布局;以轨道交通串联产业园、特色镇等,引领城镇产城融合发展;以天府绿道体系串联绿化体系,建设公园城市……一系列着眼于城市发展长远目标的规划,体现了以战略和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科学方法。

城市总规原则

以水定人

以水资源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 

以底定城

重点是识别绿色生态空间底限,明确市域生态格局,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以能定业

是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目录,拟定产业负面清单  

以气定形

重点是优化空间形态,要通过城市形态的改善及通风廊道的构建,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和通风环境

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规模 2300万人

城镇空间占比 22% 

生态和农业空间占比  78%

优质产业功能区 66个 

天府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的绿化体系 5级

科学配置资源要素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次总体规划提出的“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原则,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推动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其中,“以水定人”是以水资源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以底定城”重点是识别绿色生态空间底限,明确市域生态格局,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在本轮总规中,城镇空间占22%,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到市域空间的78%;“以能定业”是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目录,拟定产业负面清单;“以气定形”重点是优化空间形态,要通过城市形态的改善及通风廊道的构建,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和通风环境。

总规中提出,在积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功能的同时,成都将逐步疏解退出非核心功能。例如,成都实施“中优”策略,中部区域是都市动能优化区,是城市极核和最能代表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水平的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通过非核心功能的“减”,实现优胜劣汰和市场出清,为培育产业、塑造新形态腾挪空间,促进核心功能的“增”。

立足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功能定位,在全市统筹布局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比较优势。同时,打破行政区划、打破传统集镇定位、打破散乱的格局,结合产业新城、风景名胜区等,建设3种类型97个特色镇,通过轨道交通及高快速路实现对外连接。

以天府绿道串联

构建五级绿化体系

新总规通过轨道交通串联城市中心、产业园区和特色镇,形成TOD发展模式,引领城镇产城融合发展。还以天府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构建五级绿化体系,建设公园城市,让市民“推窗见田、开门见绿”,实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

高标准打造目前全国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天府绿道,展现天府文化、体现国际水准,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加快实施全域“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区域级绿道。以区域级绿道为骨架,城市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相互衔接,形成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

总规还提出,加快建设城市公园,其中,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102座城市公园。因地制宜建设3000平方米以下的小游园,见缝插绿设置微绿地。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总工程师刘可佳介绍,目前,成都市正在开展《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的研究和修编工作,规划近期目标截止到2025年,会围绕全域增绿,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框架,主体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相关新闻

高标准建设“公园城市” 让生态成为成都最优质资产 

“生态投资是政府最优质资产”,成都新总规按照这一理念,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市域“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以天府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构建五级绿化体系,建设展现天府文化、体现国际水准的天府绿道,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高标准建设“公园城市”,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旷世盛景。

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 生态安全格局

在生态环境打造上,成都将构建市域“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其中,“两山”是龙门山和龙泉山;“两网”是岷江水网和沱江水网;“两环”是环城生态区和二绕生态环;“六片”是都彭、崇温、邛蒲、龙青、天府、金简六个重要的生态绿隔区。

随着成都城市布局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龙泉山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新版总规提出规划,将龙泉山提升为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是目前全球规划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并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央绿心,实现城市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既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和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又契合成都的资源禀赋,保护了都江堰精华灌区良田沃土。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以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70%,全市人均将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每年将提升8.4亿立方米蓄水能力(相当于3.6个三岔湖的容量)、固碳31万吨、释放23万吨氧气(可供84万人一年呼吸),同时将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生境系统。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两大功能分区、10个游憩单元、3段特色景观、3环骨干交通以及全域森林绿道,主要承担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对外交往等功能。在山脚规划环山景观大道有效连接外部的高、快速路网。另外,规划半山游道和约800公里的森林绿道,结合现有公路,形成连环结构的山体景观道路,实现快速进山,全境游览。

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盛景

总规还明确提出,将建设全国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以天府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构建五级绿化体系,建设公园城市,做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全域呈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

其中,天府绿道全域规划形成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共16930公里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不仅是目前全国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也是城市最优质的生态资产。将承载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景观农业、应急避难8大功能,并串联城市功能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功能网络;串联市域五级绿化体系,形成生态网络;串联公交、轨道站点,形成绿色交通网络;串联文化、旅游设施,形成文旅休闲网络。

2035年将全面建成三级天府绿道体系,其中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依托市域生态资源与山水格局,串联市域内各城市组团,体现蜀山蓉水的自然野趣。整体结构为“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一轴”指锦江绿道,“两山”指龙门山森林绿道和龙泉山森林绿道,“三环”指熊猫绿道、锦城绿道(沿绕城高速路)和田园绿道(沿第二绕城高速路),“七带”指滨河绿道。城区级绿道5380公里,在城市各组团内部成网,与城市慢行系统紧密结合,体现“绿满蓉城”的城市品质。社区级绿道9630公里,串连社区内幼儿园、卫生服务和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体现休闲宜居的城市特色。

还将增加城市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加快建设城市公园,其中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102座城市公园。因地制宜建设3000平方米以下的小游园,见缝插绿设置微绿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做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实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记者 滕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