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迎来中国考古学界的国际性高端学术会议!昨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成都隆重开幕。本届大会主题“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蒙古、巴基斯坦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余个考古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近400位专家学者,开展对话和交流。
推动区域文化交流 古蜀文明与四川考古成亮点
“本次大会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界发现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外考古学合作交流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古蜀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原文化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尊、罍,金沙遗址出土的石人、石虎,罗家坝墓地随葬的晋地、楚地风格青铜礼器,巴蜀大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古代文化交流’的最佳例证。”开幕式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表示。
开放怀抱的文化交流,在巴蜀大地延续千年。在会议期间,中国考古学会下设的16个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新兴技术考古指导、公共考古指导等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讨。四川尤其是成都的考古成果近年来颇受瞩目,为了集中展示四川地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大会专门组织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专场”将在今日举行。
此外,为集中展示四川地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大会还专门组织了“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专场”。面向公众的16场公共讲座也将持续开展。
我省考古再添殊荣
城址考古、公共考古受嘉奖
开幕式上,组委会现场公布了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鼎奖和金爵奖评选结果。其中,四川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参与“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项目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李飞获得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爵奖。此外,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终身成就奖,则由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兴邦获得。
记者了解到,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为中国考古界最高奖,旨在奖励在田野考古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考古研究单位和个人。金爵奖则是为新锐青年考古人设立的奖项,现场共有1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考古工作者手捧金爵奖。“我们意识到很多青年学者也在积极为考古作出贡献,有着很多有意思有特色的研究,金爵奖对这些年轻学者的成长应该支持。以前部分考古学家总是侧重于墓地考古,渠县城坝遗址的成果告诉我们,这样的城址考古重要性绝不亚于宝藏丰富的墓地,授予这个奖也是对这种风气的支持。”王巍告诉记者。
“这个奖实质上是颁给公共考古的,意在拉近考古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李飞告诉记者,小到田野调查时给当地老百姓讲一次考古故事,大到在全国巡回开展考古科普讲座、设立考古体验馆,这些措施都是传统考古学走出“象牙塔”的尝试。“公众对考古的兴趣和关注,既能激发考古工作者的成就感,也能激励更多热爱科学、重视文物保护的考古人员。”李飞说。
原标题: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 我省斩获两项大奖
相关新闻
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规格大会缘何落户成都?
考古发现层出不穷 内容形式全国领先
文化,历来是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是成都人最骄傲的荣光。千百年来,成都既传承着灿烂辉煌、弦歌不辍的巴蜀文脉,又书写出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昨日,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成都开幕。大会会聚了来自国内外近400位专家学者,就“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进行交流研讨,展开脑力激荡。会议期间将举行30余场公共讲座,为市民呈上考古文博大餐。这个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规格的大会为何会选择在四川成都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给出答案:“将成都选为举办地,是因为四川地区从史前至宋元明清时期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公共考古活动丰富多彩,内容形式全国领先。”
一个“绚”字 概括成都考古发现
“考古学大会主办地有一个重要条件:这个地区一定要有新的重要发现和新的工作亮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巍表示,他高度评价了四川、成都近年来考古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巴蜀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四川盆地已出现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精美绝伦的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珍贵文物,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饰,更是成为国家文物局确定并发布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对于成都的考古发现,王巍用一个字概括——“绚”:“成都的考古发现相对于全国的考古发现来说,是特别绚的。像金沙遗址发掘的器物,金灿灿的特别绚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工艺,更体现在思想和信仰等方面,这是成都考古发现的一个特色。”
上世纪50年代,在成都北郊发掘的羊子山土台,是距今3000年左右中国同一时期最大的祭台建筑。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让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以新津宝墩遗址、金沙遗址等为代表的考古发掘对古蜀文明序列的建立,以及城市考古、白酒作坊遗址的发掘,屡有斩获。自1990年以来,四川已有12个考古项目进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列全国前茅。更多的考古成果,见证着秦汉成都的繁华:2008年发现的成都锦江区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这里的唐宋时期街道、房址和排水设施等重要遗迹,填补了成都城市考古空白;而成都东华门遗址,不仅发现了此前存在于文人骚客诗词中的隋唐“中央公园”摩诃池和唐宋园林建筑基址,还发现了明代蜀王府后花园水道等各种遗存,成为成都市中心两千多年发展史上城址未变、中心未移的见证;2011年11月,东汉蜀郡太守李君、裴君的德政碑在东御街出土,这是四川发现的体量最大、文字最多、保存最好的汉代碑刻,对汉代成都的官制、文教、社会等方面有重要记述;在天府广场东北侧发现的重约8.5吨大型石犀应是李冰治水时所作的五枚镇水神犀之一,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先秦时期石刻;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同时出土的900多支医学竹简,随着研究的深入,或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提前400年……
让民众在玩乐中 体验古蜀文明
目前,成都正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的“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形象,进一步筑牢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对此,王巍建议把成都辉煌的考古发现,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要以更加直接的方式让民众在玩乐中体验古蜀文明,助力成都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用在成都地区考古出土的文物,串起“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基本陈列展,导视流畅的参观路线、现代化的色调和设计理念,让展览鲜活起来,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在最近一项全国热捧的十家博物馆评选中,四川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和成都博物馆同时上榜。
成都是一座拥有4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在这里,平均每13.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总数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成都的博物馆不仅数量多,各大博物馆的文化供给还有质量优、种类齐、活动频的特点。2016年9月15日,成都博物馆新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三年来,成都博物馆共迎来观众近600万人次,周末观众达4万人次。成博基本陈列《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和专题陈列《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向公众展现纵横五千年、波澜壮阔的成都历史画卷。两年间,大大小小20余场临展、特展,为市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盛宴,助力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2016年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上演了持续数月的“现象级”文化盛宴,创造出总计108万人次的观展纪录,互联网上更是引发逾2000万网友互动。目前,正在成博展出的“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预展时就受到10万观众青睐。“逢展必火”“排队看展”现象在成博已不足为奇,逛成博已成为市民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高水准展览外,成都的博物馆还不断创新服务,网上预约看展、文化讲座手机预订等创新服务,更让成都的公共考古文博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记者 李雪艳 王嘉 摄影 张全能 张青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