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努力打造成为碧水蓝天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2020年10月14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11/10

全面深化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战役

引言

  生态文明源于工业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超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级阶段。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特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宏伟目标。为此,我市将坚持以规划管控为龙头,保障生态格局安全;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有力保护城市生态本底;坚持以创建生态城市为载体,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三大战役”为抓手,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让成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

近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新部署,按照相关要求,市环保局与相关部门成立了专题调研组,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客观评估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把脉现实问题,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明确新目标,破解新难题,坚持以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抓手,努力让成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

据悉,为解决制约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市以贯彻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为契机,全面深化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开展了水、气污染防治行动,启动开展了土壤污染防治,有效遏制了污染恶化的趋势,大气环境、水环境比往年得到明显的改善。

  大气

  成效 提前完成“大气十条”确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据了解,我市出台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及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印发了《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每年安排约5亿元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在多个方面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空气质量逐步改善,我市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5年与2013年比,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8%、34%、55%、16%,提前完成了“大气十条”确定的我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2017年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25%、20%)。

这一成效背后,我市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呢?“首先是工业污染防治方面,我们在中心城区和15个郊区(市)县全部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内共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21台。”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次在城市污染防治方面,实行建筑工地试行污染物在线监测,实施裸土覆盖、道路硬化、提档降土、树池覆盖“四大工程”;全面推行尾气简易工况法检测,并启动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目前我市累计核发环保标志205万个,淘汰黄标车9.6万辆。

同时,在保证污染防治效果、区域联防联治方面,我市与德阳、绵阳等周边6市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合作机制。

而在科学治气上,我市建立了空气质量模型,建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实现了未来24 小时空气质量预报和未来72 小时空气污染预报预警,并建立了常态人工增雨作业机制。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并投入运行,郊区(市)县全部完成空气质量监测子站新标准能力建设,大气监测布网密度全国领先。

  下一步

  到2020年 投入50亿重治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

为不遗余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将继续推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强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源防治。据介绍,到2020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总投资50亿元,主要从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秸秆、餐饮油烟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使主要污染物明显下降;到2025年,全面完成50亿投资项目,实现主要污染物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小于90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细数了下一步将重拳出击的工作方面,在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上,我市将推行车、油、路协同管控,加强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和治理,加速老旧机动车淘汰,到2017年全面淘汰黄标车、全面供应国Ⅴ汽油和柴油;加快推进低速汽车升级换代,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

在强化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上,我市将积极推动绿色施工,严禁开敞式作业,不断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建设工地实行扬尘在线监测。

同时,科学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探索建筑施工工地、城市综合体设备噪声污染,商业噪声污染,全时段在线监控的模式。

“工业污染减排也将不断强化,我市将加强火电、水泥、平板玻璃、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燃煤锅炉综合治理,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17年建成区内238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该负责人强调。

同时,我市还要严禁露天焚烧,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监管,严格管控露天焚烧秸秆、垃圾、落叶等行为。

  水

  成效 2015年水质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

据悉,我市制定了《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指导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在多个方面大力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使水环境质量得到逐年改善。同比,2015年,我市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逐步改善,水质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战役中,我市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在跨界断面监管方面,我市优化主要河道跨界考核断面监测点位,修订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十二五”期间累计扣缴9362万元用于水环境治理工作。

在流域治理方面,我市深化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强化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整治,完成整治项目121个;采取末端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开展岷江流域污染治理;全面完成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同时,我市的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全市河渠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而在污水治理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了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全覆盖。并完成中心城区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工程。

  下一步

  2020年实现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

全面推进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到2020年,计划投资874.94亿元,完成35个项目,实现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到2025年,计划投资136.29亿元,完成9个项目,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实现目标,我市将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纲要》,以流域控制单元为基础,实施精准治污。

“首先要深入开展重点流域治理,坚持‘源头截污、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全过程治理,实施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建立健全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其次是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全面清理、整治市域内所有养殖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我市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强化管网配套,重点对主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实施污水截流收集、雨污分流、初级雨水收集处理,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

此外,我市还将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最严格资源水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土壤

  成效 启动编制《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在土壤防治战役中,我市积极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据了解,我市加强了对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宣传贯彻,并启动编制《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我们开展了对10余个涉重金属企业搬迁迹地调查评估,完成了对8个工业企业周边土壤风险点位布设,加强工业企业用地污染治理,并深入推进了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同时,启动了1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有机肥厂建设等污染治理项目,以做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此外,编制完成了《成都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及3个省控重点区(市)的实施方案,以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下一步

  年底出台成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于今年底出台我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同时,到2020年,计划投资20.36亿元,完成2个项目,使土壤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

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对重点污染企业、仓储用地、农药化肥密集使用的耕地土壤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尽快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启动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土壤环境管理数据库和区域污染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切实摸清土壤污染源底数。

同时,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协同管控的工作机制,落实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监督目标任务落实,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治污的局面。

在加快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方面,我市将严控新增土壤污染;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园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鉴于污水灌溉和污泥农用管理困难的现状,限制污水灌溉和污泥农用;强化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风险防控,扎实开展土壤修复;重点推进粮食生产基地、菜篮子基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地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治理修复,以及涉重金属污染企业搬迁迹地、垃圾填埋场等综合治理和修复试点。(记者 缪梦羽)

原标题:成都努力打造 碧水蓝天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全面深化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战役

  相关新闻

  我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

近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11月初以来,成都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和21个区(市)县环保局根据我市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行动工作安排,结合成都市开展全市环境执法“亮剑”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域成都同步扎实开展了大气污染执法“大练兵”比武,严查环境违法企业。

“我们在全域成都范围内直接将环境执法‘大练兵’比武搬到了大气污染专项执法现场。”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以比促查、以查带比,查比结合”,开展夜查和节假日突击检查,全市23支执法队伍全力出击,严查域内涉气的化工、包装、汽车4S店等行业,3日-6日4天时间共出动执法人员1130余人次,检查企业450余家,现场发现环境问题22个,现场督促完成整改12个,下达整改文书7份,提出要求限产停产企业106家,涉嫌环境违法行为6个,现已立案查处3件。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大练兵”比武和专项执法行动,锻炼了监察执法队伍,震慑了不法排污行为,营造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为我市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作出了贡献。(记者 缪梦羽)

  三季度 我市61天空气“优良”

  中心城区 饮用水100%达标

近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我市三季度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降水监测状况、声环境质量状况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公布。记者看到,三季度,我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61天达到优良,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达标率为100%。

据了解,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三季度,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11天优、50天良、25天轻度污染、4天中度污染、2天重度污染,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66.3%。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季均值分别为12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63微克/立方米、39微克/立方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为1.2毫克/立方米,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值第90百分位数为191微克/立方米。同比来看,主要污染物月均浓度二氧化氮、PM10、PM2.5分别下降8.0%、14.9%、7.1%。在全市各区(市)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都江堰、简阳市、蒲江县名列前三。

在我市降水监测状况中,记者看到,三季度共采集雨样108个,总雨量(采样量)1687.2毫米,降水pH测值范围5.61~7.98,降水pH均值6.67;无酸雨。与上年同期相比,雨样样品增加12个,总雨量增加374.1毫米,酸雨频率下降37.5个百分点。

在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方面,据了解,我市城区新设置20个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位,其中,2类区昼夜达标情况较好,均为71%(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分为4类——1类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2类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3类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4类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同时,记者获悉,三季度我市市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标,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达标率为100%,未超标。(记者 缪梦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