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纪实

2020年10月14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8/2/13

美丽雪山见证的蓝天幸福

数说成都

成都是一座能看到240公里以外海拔7000米以上雪山的特大城市。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5天,比2013年增加了103天,为5年来最好水平。

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后全市将人均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提升8.4亿立方米年蓄水能力,每年固碳31万吨,释放23万吨氧气。

梳理市域11487平方公里生态基底和2847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情况,规划建设世界最长城市慢行系统——1.69万公里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2017年4月以来开工建设1178公里,今年将建成约1600公里。

截至2017年底,成都共享单车日均骑行超500万人次,带动地铁客流量增长近10%,骑行指数排名全国前三。

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合计10932人,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市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清晨5点半,东方泛起鱼肚白,整座城市还“睡意惺忪”。

在温江区一幢32层高楼楼顶,田相和已蹲守多时。

他不住地调试手里的相机等待着一场“约会”,一场天地姻缘的际会。

6点20分左右,当240公里以外的“蜀山之王”贡嘎山出现在眼前时,他震撼得差点忘记按下快门。清晨的阳光“唤醒”了洁白的雪峰,一座座连绵的雪山逐渐显现,被镀上一层金黄,圣洁而庄严。

这一天是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作为“雪山发烧拍友”的田相和,把在城市拍摄雪山的高度从海拔6000米刷新到了海拔7000米以上。

当天,拍摄者丘寒在郫都区一幢楼的楼顶,拍下了当时所有从成都可以遥望到的雪山,并用软件将27张照片合成了一幅超长全景画卷。贡嘎山、大雪塘、四姑娘山、九顶山等10余座雪山一一呈现,披着霞光,巍然耸立。画卷刷爆了朋友圈,“成都雪山”成为那段日子的网络热搜词。

这些自称“追峰人”的“摄友”,捕捉着雪山在成都天边的每一次惊艳亮相,也成为这座城市空气质量向好最幸福的见证者。

“在城里能拍到贡嘎山,太难得了!”前些年,在成都市区偶尔也能拍到雪山,但以西岭雪山、四姑娘山幺妹峰居多。想要拍到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需要往邛崃、雅安方向走,而且运气好才能拍到。

这两年,他们的“运气”越来越好,经常不用出城就能拍到雪山,还不时能“邂逅”贡嘎山。

雪山从“稀客”变“常客”,是成都城市环境日渐向好的佐证,是成都追求环境民生的独特注脚,是成都人蓝天幸福的美好见证、诗意指标。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103天,为5年来最好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进入新时代,书写新答卷。坐城观山,推窗见绿,仰望蓝天,俯掬清波……成都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眼于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追求,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尊重五统筹”发展要求,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综合施策破解“大城市病”,推动形成优美城乡形态、健康生活方式、绿色消费场景,实现城市和谐宜居、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正成为成都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最持久的优势。

落笔城市格局 为子孙后代绵延青山绿水蓝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成都抓住“遥望雪山”这一空间特质,在新一轮总规修编中,重塑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经济地理,开启城市格局“千年之变”,为城市永续发展开辟空间,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

经常看到雪山真的那么重要吗?

“追峰人”田相和的回答斩钉截铁:“当然!这说明空气好呀,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幸福感强呀!”——幸福的“摄友”团队已从当初的4人发展到了400多人。

如何抓住“在成都遥望雪山”这一空间特质,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实现“望山见水”,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这是成都市新一轮总规编制的核心成员之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和团队小伙伴们思考颇多的问题。

“望山见水是结果,是导向,其中隐含的重大命题,是在城市永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在环境容量日渐紧迫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取舍,如何平衡?”

摆在成都面前的时代问卷,关乎当前、更关乎未来。

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担当起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责任——这是成都的选择,也是新一轮总规修编的指针。

隆冬,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高新片区热火朝天,景观打造、生态修复提升、水系绿化美化、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等行动全面展开。去年,项目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今年计划增绿增景8.5万亩。

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后将有效提升生态、生活、生产效益。全市将人均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将提升8.4亿立方米年蓄水能力;每年将固碳31万吨,一定程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每年将释放23万吨氧气,有效提升空气质量;增加动植物近千种,形成多样化生态环境系统。

着眼于治理“大城市病”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新一轮总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差异化协同发展,深度打破圈层结构,加快形成“中心城+近郊区”空间层次,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出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空间结构,推动成都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

以千年之变的大魄力,为城市开辟永续发展空间、优化环境容量。至此,成都迈入“双城时代”。这将破解延续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工业化水平提升与资源环境掣肘的矛盾、圈层发展带来的单极无限扩张与由此产生的“大城市病”问题。

生态绿色正逐渐重塑这座城市的格局。新一轮总规把龙泉山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两侧的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将实施差异化空间发展战略,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精准导向,降低龙泉山以西区域的环境压力,利用好龙泉山以东的资源优势与环境优势。

去年12月25日,温江区委出台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全域健康产业生态圈,加快推进医学研发、生物医药、都市农业等8大重点行业生态圈建设。这正符合新一轮总规对“西控”区域的发展导向——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退出与资源禀赋不协调的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

作为龙泉山以西的“南拓”区域,天府新区也按照新一轮总规要求,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推进自贸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建设,将天府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2月8日,澳大利亚科利耳有限公司在海外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生产研发基地落户成都天府新区,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人工耳蜗系统研发生产基地。

提升西部生态功能,保护良田好水,留出城市通风廊道。按照新一轮总规要求,“西控”区域将把建设用地总量在原规划提出的2020年的指标上,降低20%;而这降低的20%的建设开发强度,将大大缓解城市生态压力。

同属龙泉山以西区域的“北改”片区,将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生态屏障;“中优”区域则将实施“三降两提”——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

相比之下,地处龙泉山以东的东部城市新区,将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加快建设国际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承接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成渝相向发展新兴极核,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去年11月24日,简州新城举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引进涵盖新经济、基础设施、金融等领域的15个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这成为“东进”区域变身开发高地的一个大手笔。

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是成都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打造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的产业生态圈的生动实践。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从源头上探索实现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科学布局。全市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全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城产协同,产城一体、职住平衡,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坚持以水定人,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坚持以底定城,锚固全域绿色空间底限;坚持以能定业,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坚持以气定形,根据大气环境特征优化空间形态,改善通风环境,中心城区延续扇叶组团式布局,东部城市新区呈带状组团式布局,全市域构建通风廊道,并严格管控通风廊道边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都新一轮总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逻辑正由经济发展导向走向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

着墨城市形态 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如果说“阳台观雪山”是“追峰人”的生态福利,那么,规划建设16930公里、覆盖全域的天府绿道,则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成都遵循中央“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发展要求,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让市民在都市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7年9月14日,短视频——“雨后的宁静与天晴”。画面中,湖边雨洗后的绿树,在风中自由而舒展地摇曳着。清新,养眼。

11月1日,照片——“无须滤镜的美”。湛蓝的天空中,太阳顽皮地躲在一大堆云朵后面,而云朵仿佛镶上金边的棉花糖;这一切,又倒映在宽阔的湖面。湖边,绿树婆娑,光影迷人。

这是杨戚辛的朋友圈。自从去年来到天府新区菁蓉中心一家高科技公司上班,她和同事的朋友圈画风大多变为了“湖光水色风光片”。大家除了点赞,问得最多的是,她们又到哪里去玩了;熟悉的朋友会说“工作环境简直太安逸了”“简直像在景区”。

其实,这哪是景区?!这就是她们公司外面兴隆湖的四季景色。

兴隆湖区是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国土局打造的。走进局里,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四张规划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块大块的绿色与呈线条状或圆形的蓝色——绿色代表绿色空间,蓝色则代表水系与湖泊。当中最大、最显眼的蓝色区域,就是杨戚辛经常在朋友圈晒的兴隆湖。绿蓝之间镶嵌着组团式分布的产业单元——生态、产业、城市在这里高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成为规划建设者们的工作遵循。天府新区一成立,就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的获得感,让人民都享受到生态福祉。

在此理念指引下,兴隆湖的布局,不仅仅在于片区生态格局塑造与城市环境打造,还在于要为市民提供一个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开敞绿色空间。

环湖绿道,正是这一建设理念下的“作品”。8.8公里环湖绿道,成了市民散步、观光、游玩、骑行的好去处。

兴隆湖环湖绿道并不是孤立的。在它一旁,就是另一个生态“杰作”——智谷绿道。紧贴城市人文特点和资源禀赋,智谷绿道坚持“系统耦合、多元相融、差异协同、品质至上”原则,规划田园智云段、创智活力段、农创科技段三大特色段落,构建出“一带三段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其中位于鹿溪智谷核心区内、全长7.6公里的智谷绿道“创智活力段”示范段,即将开放。

如果说“阳台观雪山”是“追峰人”的“生态福利”,那么,规划建设16930公里、覆盖全域的天府绿道,则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成都梳理市域11487平方公里生态基底和2847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情况,规划建设世界最长城市慢行系统——1.693万公里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而早在规划之初,天府绿道就明确了功能集成、互联互通的要求。

一条条绿道“连线成网”,让“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景象逐步重现。处于锦城绿道江安森林段重要节点的天府芙蓉园,是一座投资8亿元的国内最大木芙蓉赏花基地,预计今年5月开园。园内由芙蓉艺展中心、芙蓉剧场、芙蓉科技馆、芙蓉泛运动中心等9个项目组成,拥有20多个品种、2万多株芙蓉花,将再现锦官城的文化景观胜景。

得知天府芙蓉园即将开放,家住武侯区金花桥街道的李阿姨脸上堆满了笑容:“没想到变化这么大,现在绿化、空气、环境质量都好,一家人可以经常过来耍,非常巴适!”

天府芙蓉园处于双流机场起降航线之下,未来新机场路也将通过该区域。这意味着,今后在飞机降落时,乘客透过左右舷窗玻璃即可看到成片的成都市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组数据展示了成都的决心和速度:2017年4月以来,全市开工建设绿道1178公里,建成785公里;2017年各区(市)县建设生态区15个、608平方公里,绿带50个、60平方公里,公园40个、1040万平方米,小游园120个、52.39万平方米,微绿地113个、24.77万平方米。

今年,全市计划建成绿道约1600公里。一个承载生态保障、休闲旅游、体育运动、文化博览、慢行交通、农业景观、海绵城市、应急避难八大功能,串联生态景观资源、公服设施及交通枢纽的绿道网络,正在成都全域铺展开来,逐渐形成。

钢筋水泥的丛林需要绿意的点缀,城市的美好生活少不了诗意的栖居。成都以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市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城市增绿,让绿色永驻,致力于让绿色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聚力“三治一增” 让市民慢下脚步享受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成都深入实施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等工程,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追峰人”不仅有着满腔热血,更有常年积累的拍摄雪山专业知识,雪山在什么方位、海拔大约多少,他们了然于心。在刷爆朋友圈的雪山全景图里,除了丘寒标注的贡嘎山、巴朗山、幺妹峰等,还有其他数十座形状各异、高低不同的山峰。

这次贡嘎山出现在人们视线只有10多分钟时间,丘寒希望下一次与它对话的时间能再久一点,“天蓝水清是每个爱成都的人的愿望。”

“成都蓝”的出现,总会在朋友圈掀起刷屏潮。理由很简单——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是每个人的心之所往。

“成都的环境越变越好,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成都新潮传媒集团行政总监赵宏武在朋友圈发布了冬日暖阳的照片。面对朋友们“成都冬天有这么好的天气吗”的疑问,他骄傲地在回复中写下这句话。

而这背后,是成都实施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三治一增”的不懈努力。

成都蓝,是“一微克一微克”抠出来的。

“环境监察执法没有周末和节假日。”龙泉驿区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大队长李晓俊讲述了他们的工作常态:24小时值班制,对于群众的举报投诉,不分昼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依法调查处理。

污染治理设备是否按规定正常运行,是否有偷排漏排行为……对于日常检查的环节,李晓俊再熟悉不过。他们一边检查,一边向企业提出“无微不至”的整改意见:密闭要做到位,设备的名称、处理工艺流程图须标识在侧……在环境监察执法人看来,对待环保问题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017年,在环境监察执法方面,全市行政处罚3415件,处罚金额约2亿元。

蓝天白云多了,但绝不能因此对大气污染防治掉以轻心,应该像中医一样“冬病夏治”,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2017年,成都通过开展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支撑6个方面重点工作,最终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蓝天答卷”:PM10、PM2.5年均浓度比4年前分别下降41.3%、42.3%,控制到了8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5天,比2013年增加了103天。

对一个地处盆地的城市,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天不帮忙,只有人更努力。

全市对水泥、玻璃等8个行业重点企业实施了提标技改,废气自动监控仪安装率达100%,完成343户落后产能淘汰目标任务,减排二氧化碳901万吨,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4148户,加速推进科技治霾,安装汽油车尾气净化装置1500余只……

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成都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更要“一年比一年干得好”。铁腕治霾,是要让市民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重拳治水,则是要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许市民一汪清波。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铿锵话语犹响耳畔。

冬日清晨,沙河沿岸寒意袭人,金牛区沙河源街道政通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网管员梁琴和往常一样,沿着负责的河段步行巡查。

作为基层河长,要对自己负责的河道开展定期巡查,每周至少一次。翻开梁琴手中的“河长日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巡查情况:起止时间、人员、路线、发现的问题……河长制推行一年多,“梁琴们”的脚板印重重叠叠,印在了河流两岸。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已基本到位,合计10932人。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巡查督办制度等“1+10”制度体系已基本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正全力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构建河长信息平台。依托“互联网+”模式,开设门户网站,将河湖数据、河长档案、巡河信息、管理制度等情况纳入信息管理平台,实行“一键化”管理。

市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56万吨/日。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已全面完成。干净的河水中各类鱼儿畅游,河道旁成片的植物随风摇曳……

如今,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少市民都会到河边,或散步,或锻炼……亲近山水,享受生活,从容而踏实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单车加地铁,回家方便又快捷。”这是市民王婷的出行选择。在成都,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成都共享单车日均骑行超500万人次,带动地铁客流量增长近10%。在1月9日ofo小黄车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智行信息技术研究院发布《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主要城市骑行报告》中,成都整体骑行指数连续4次排名全国前三。

“共享单车+地铁+公交”的绿色低碳出行正成为社会新风尚。绿色交通体系打造,可让城市运输更加流畅,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随着轨道交通网、城市公交线网加密,街区循环成网加快,绿色也乘着一趟趟地铁、一辆辆公交,在城市中铺展开去。

“事在人为,不等风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成都以铁的措施、一以贯之的恒心坚决抓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让市民们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果城市发展需要一种颜色,那么在新时代下的中国,它一定是绿色。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力,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方湛蓝的天空、一条明澈的河流、一处清新的绿景,这是当代人的生态福祉,也将成为后世的绿色根基。

当城市融入大自然,碧水蓝天日日得见,千秋雪成为窗外惯常风景,绿地公园开门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才能温暖每个人的心。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成都将以披荆斩棘的决心和魄力,推动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胜景,让市民在城市的绿色地图中“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记者 缪梦羽 袁弘 张家华 王琳黎 胡清 何良 成都日报摄影部供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