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2020年10月14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8/3/8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进入新时代,书写新答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视察时,作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成都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正成为成都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最持久的优势。

生态绿色正逐渐重塑城市格局

“雪山发烧拍友”田相和永远也忘不了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他把在城市拍摄雪山的高度从海拔6000米刷新到了海拔7000米以上——清晨6点20分左右,在成都温江区一座32层的楼顶,当240公里以外、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出现在眼前时,他震撼得不知所措。当天,拍摄者丘寒在郫都区一幢楼的楼顶,拍下了当时所有从成都可以遥望到的雪山,并用软件将27张照片合成了一幅超长全景画卷。贡嘎山、大雪塘、四姑娘山、九顶山等10余座雪山一一呈现,披着霞光,巍然耸立。画卷刷爆了朋友圈,“成都雪山”成为那段日子的网络热搜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成都抓住“遥望雪山”这一空间特质,在新一轮总规修编中,重塑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经济地理,开启城市格局“千年之变”,为城市永续发展开辟空间,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

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后将有效提升生态、生活、生产效益。全市将人均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将提升8.4亿立方米年蓄水能力;每年将固碳31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每年将释放23万吨氧气,有效提升空气质量;增加动植物近千种,形成多样化生态环境系统。

生态绿色正逐渐重塑这座城市的格局。新一轮总规把龙泉山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两侧的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将实施差异化空间发展战略,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精准导向,降低龙泉山以西区域的环境压力,利用好龙泉山以东的资源优势与环境优势。

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担当起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责任——这是成都的选择,也是新一轮总规修编的指针。

着眼于治理“大城市病”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新一轮总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差异化协同发展,深度打破圈层结构,加快形成“中心城+近郊区”空间层次,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出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空间结构,推动成都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

以千年之变的大魄力,为城市开辟永续发展空间、优化环境容量。至此,成都迈入“双城时代”。这将破解延续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工业化水平提升与资源环境掣肘的矛盾、圈层发展带来的单极无限扩张与由此产生的“大城市病”问题。

让绿色浸润城市每一个角落

2017年9月14日,短视频——“雨后的宁静与天晴”。画面中,湖边雨洗后的绿树,在风中自由而舒展地摇曳着。清新、养眼;11月1日,照片——“无须滤镜的美”。湛蓝的天空中,太阳顽皮地躲在一大堆云朵后面,而云朵仿佛镶上金边的棉花糖;这一切,又倒映在宽阔的湖面。湖边,绿树婆娑,光影迷人。

这是杨戚辛的朋友圈。自从去年来到天府新区菁蓉中心一家高科技公司上班,她和同事的朋友圈画风大多变为了“湖光水色风光片”。这其实就是他们公司外面兴隆湖的四季景色,8.8公里环湖绿道,成了市民散步、观光、游玩、骑行的好去处。而在它一旁,另一个生态“杰作”——智谷绿道也即将开放。

天府绿道是成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新实践。如果说“阳台观雪山”是“追峰人”的生态福利,那么,规划建设16930公里、覆盖全域的天府绿道,则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让市民在都市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天府绿道将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为本底、以文化为特色,建设展现天府文化体现国际水准的天府绿道,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实现全域增绿,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其整体结构为“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一轴”指锦江绿道,“两山”指龙门山森林绿道和龙泉山森林绿道,“三环”指熊猫绿道(沿三环路)、锦城绿道(沿绕城高速路)和田园绿道(沿第二绕城高速路),“七带”指滨河绿道(沿江安河、走马河、金马河、杨柳河-西河-斜江河-公式江河-临溪河、东风渠、沱江-绛溪河、毗河七条水系廊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组数据展示了成都的决心和速度:2017年4月以来,全市开工建设绿道1178公里,建成785公里;2017年各区(市)县建设生态区15个、608平方公里,绿带50个、60平方公里,公园40个、1040万平方米,小游园120个、52.39万平方米,微绿地113个、24.77万平方米。

今年,全市计划建成绿道约1600公里。一个承载生态保障、休闲旅游、体育运动、文化博览、慢行交通、农业景观、海绵城市、应急避难八大功能,串联生态景观资源、公服设施及交通枢纽的绿道网络,正在成都全域铺展开来,逐渐形成。

钢筋水泥的丛林需要绿意的点缀,城市的美好生活少不了诗意的栖居。成都以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市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城市增绿,让绿色永驻,致力于让绿色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成都的环境越变越好,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成都新潮传媒集团行政总监赵宏武在朋友圈发布了冬日暖阳的照片。他骄傲地写下“这背后,是成都实施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的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成都深入实施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等工程,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在蓝天保卫战中,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103天,为5年来最好水平。过去一年,成都通过开展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支撑6个方面重点工作,最终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蓝天答卷”。

2018年及“十三五”期间,我市还将分阶段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手段,逐步实现大气污染治理从“科学防控”加快过渡到“精准管控”,增强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后劲,为完成2020年空气质量目标任务、确保2030年前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打下坚实基础。

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成都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更要“一年比一年干得好”。铁腕治霾,是要让市民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重拳治水,则是要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许市民一汪清波。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已基本到位,合计10932人。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巡查督办制度等“1+10”制度体系已基本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正全力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构建河长信息平台。

市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56万吨/日。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已全面完成。干净的河水中各类鱼儿畅游,河道旁成片的植物随风摇曳……如今,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少市民都会到河边,或散步,或锻炼……亲近山水,享受生活,从容而踏实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事在人为,不等风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成都以铁的措施、一以贯之的恒心坚决抓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让市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当城市融入大自然,碧水蓝天日日得见,千秋雪成为窗外惯常风景,绿地公园开门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才能温暖每个人的心。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成都将以披荆斩棘的决心和魄力,推动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胜景,让市民在城市的“公园城市”中“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记者 缪梦羽)

原标题: 坚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