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扫太阳神鸟就能“跑”到手里
今后,当你准备参观成都的博物馆时,不需要再事先搜索网站上的参观攻略,通过成都智慧博物馆的服务平台,就可以提前了解成都各博物馆的亮点、周边设施,以及第三方服务;当你进入博物馆,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橱窗,而是通过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古代世界,橱窗里的文物会为你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当你离开博物馆,不仅能带走文创产品,还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博物馆“带回家”,分享给更多的人……在昨日第七届“博博会”的“2016智慧博物馆论坛”上,成都文博界向来自全国的专家们展现了智慧博物馆的前瞻与规划,亮点纷呈,让人对未来的智慧博物馆充满期待。
数字化展示高清晰观摩文物细节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四川唯一一个国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在本届“博博会”上,金沙遗址博物馆使出了看家本领,展示了本土智慧博物馆的实力。在展示区,观众通过一个VR眼镜就能穿越回到3000年前的古蜀金沙祭祀现场。此外,观众通过一台类似ATM机的设备,可以欣赏到立体的金面具,而且金面具还可以在观众手指的滑动下或旋转,或放大。据了解,该设备是借助3D建模技术,让观众可以多角度、高清晰地观摩文物的结构、形态、色彩等细节。
“通过技术来保护文物和遗址,最终需要向观众展现出来。2014年后,我们就运用了更新的技术,在智慧服务方面有很多尝试。”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吴彬举例说,“比如我们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三维视频‘时光宝盒’,主要运用在遗迹馆。”此外,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观众通过手机APP扫描文物的平面图像,就可以欣赏该文物的立体图像。比如,用手机APP扫描一下太阳神鸟金饰的平面图像,立体的太阳神鸟金饰仿佛可以“跑”到手里。
智慧化平台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
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科技信息所所长付强表示,成都是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市。眼下,成都正在搭建全市博物馆的智慧化共享平台。付强说,以前博物馆大多是单打独斗,相互之间交流不多,因此,打造一个智慧化共享平台很有必要。今后,观众通过该平台就可以了解成都所有博物馆的情况。比如,外地游客来成都前,可以先登录这个平台,了解成都各个博物馆的亮点和特色,甚至每个博物馆周围的第三方服务,从而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住宿和行程。“博物馆有了智慧化共享平台后,可以提升我市文博行业的整体品牌影响力,树立更好的品牌形象。此外,还可以大大提升博物馆的管理、运营和服务水平。”付强说。
大数据支撑量身定制博物馆之旅
“成都的博物馆是展示成都文化的重要渠道,但博物馆不能仅局限于展示当地文化,还应该面向更广阔的领域。”昨日,四川大学博物馆的李林分享了大数据支撑下的博物馆展览设计和观众体验研究。他表示,博物馆融入更全面的博物馆大数据后,将能被更广泛的人群了解。
李林说,博物馆有丰富而独特的文物资源,博物馆衍生的文化产品,如教育活动、博物馆进社区等,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博物馆,如何为观众提供量身定做的博物馆服务,离不开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采集。“大数据的建立不单单是数据汇总那么简单,比如旅游景点的游客大数据研究,如果直接移植到博物馆来运用可能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做大量现场观众的体验,建立模型,采集数据,最后再落到技术层面,因为博物馆观众的现场体验有它的独特性。”
“除了展览活动,博物馆还可以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博物馆活动。博物馆能把自己目标观众的偏好准确定位,然后推送各种适合的文化活动,让他们除了看展览,还能参与到博物馆的创新文化活动中来。”
依靠大数据支撑,能把一家、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博物馆观众人群的特点、偏好、目的、喜欢的体验方式都抓取到,从而帮助博物馆做出前瞻性的决策。“比如如何去组织活动、如何去进行研究,以及对未来市场做出预先的判断。”李林说。(李雪艳 记者 王嘉 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相关新闻
借助VR技术 在成都也能“参观”故宫
此次“博博会”,全国各大博物馆齐聚成都,带来了各种新鲜、好玩的文创产品和高科技互动技术。“博博会”上,每个展厅都仿佛成为了观众们流连忘返的景点,从故宫的皇室霸气到浙江博物馆的江南风情,再到上海博物馆的小清新……每个博物馆展区都充满了创意。
8000多个种类,10亿元的年销量……在国内文博界做文创,故宫博物院是当仁不让的老大。一走进故宫博物院的展厅,记者就感受到了故宫的皇家气息,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清明上河图》、故宫猫、宫廷娃娃……各种“网红”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每个展台都围满了热情的观众。让人惊喜的是,故宫博物院的展厅还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活动,包括朝珠DIY、八旗娃娃放肆萌、八旗笔筒大变身、刻章体验、画蝶成寿等,这些活动都是以故宫丰厚的遗产资源与历史积淀为依托,观众通过参与这些互动活动,可以走近故宫、了解故宫,感受故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基于现代VR技术的现场体验活动,观众通过VR技术可以虚拟参观故宫的文渊阁和慈宁花园,并在虚拟参观过程中了解故宫的古建知识。(记者 王嘉)
全国文博大腕为成都文创发展建言献策
寄望成都在全国 起示范作用
昨日,第七届“博博会”召开了“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会议”。众多文博界大腕集聚一堂,共同为中国文博文创产业出谋划策。成都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将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软实力。记者就此专程采访了知名博物馆负责人,他们纷纷为成都文创发展建言献策。
成都的资源优势 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博物馆和文创领域专家,首都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齐密云,对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赞不绝口。他说,成都的资源优势令人印象深刻,成都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拥有良好文博基础;成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雄厚,基础好、机遇好,方向很对,打造西部文创中心的前提就有了。成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文脉延续,成都文博、文创行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齐密云说,从全国范围看,文博的文创产业还处在一个发展上升期,没有条条框框,成都地区的博物馆、文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选取一种适合自己的先进模式。
“文创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博物馆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新领域。以前文创被认为仅仅是博物馆展览的补充,现在更多的是要求博物馆人利用文博资源,积极投入到文化产业浪潮中去。”齐密云说,“我们寄望成都能在全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特别是区域文化这块,应该形成一些特色,打造叫得响的文创品牌,为全国文博单位树立一个榜样。”他坦言,全国博物馆都在整合资源,理顺机制体制,调整方向,顺应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文创产业发展,“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朝着既定方向发展,政策理解到位,机制体制理顺,大力引进人才,我相信,成都一定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建设西部文创中心 为文博文创刮起东风
“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创是一种趋势。博物馆以前是学术的象牙塔,现在要走出象牙塔,做好文创文章。成都正在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可以说是东风已经有了,成都文博人应该借此东风,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打通文博文创发展最后一公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认为,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培育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是发展文博文创产业的根基。成都文博人应该放开胆子、迈开步子,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如何发展?李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发展文创产业最忌讳同质化,“文创不是简单地复制文物,文创是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成都文博人可充分发挥各自馆藏和地域文化特色,做出自己的文创产品。
“不要以为只有实物是文创,服务同样是文创。”李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针对博物馆的不同群体,博物馆可以尝试提供不同的服务,为观众提供精准服务,这也是一种创意。他举例道,亲子活动很火,社会上很多机构都在进行亲子课程培训,博物馆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特色,为特殊群体量身定做收费课程,让优质服务成为一种文创产品。
建设西部文创中心 成都有底气
谈及成都的文化,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赞叹不已。他说,成都文化底蕴深厚。虽然成都平原属于长江源头的一部分,但与长江流域其他文明和黄河文明有着鲜明的区别。这样具有生命力的强大文化特色,是成都能够成为一座文化名城的根源。龚良说,在近代,特别在抗战时期,成都作为大后方,大批文物以及文化名人向成都转移,在此过程中,成都也发展了文物保护、民俗学、古建筑学等相关学科。这期间也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思想碰撞,让成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元。“所以,让我来评价的话,成都是一个非常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丰富多元的城市。”
成都目前正在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对此,龚良直言,“我想,成都在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完全有底气。因为成都本就是我国西部的中心城市,如果要做文创产业,就应该以这里为中心。”谈及成都建立世界文化名城,龚良说,“要将成都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要保护好城市独特的个性和格局、具有城市历史的街区、城市中散落的文物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看来,成都目前在这些方面是做得很好,比如再现传统的生活方式,就像锦里。”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龚良表示,博物馆是连接一座城市的过去和今天的场所,“这次我去看了成都博物馆,他们做得非常好,不仅仅保存了一个传统的生活状态,还发掘文物背后隐藏的故事,让观展的人了解到自己祖先生活的状态、文化的来源。”
成都有能力走在文创行业前列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浩认为,成都和杭州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两座城市的文化休闲、文化氛围、文化消费习惯又有相似之处,老百姓骨子里有消费文化的愿望,也有这个能力。对外地人来说,民众都非常向往这两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两座城市在文博领域、文创领域有很多互鉴互助的可能。“成都正在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世界文化名城,我认为成都有先天优势:成都底子好,基础强,本届‘博博会’进一步助推成都文创行业的发展,我认为,成都当下可以着力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大力挖掘成都自己的文化特色,独特的东西永远都吸引人。”陈浩说,原创性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不要简单地模仿,低层次地同质化模仿没有意义,成都要避免这个问题,要努力结合自己的地域文化,打造自己的原创品牌,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我非常期待成都与杭州能够紧密合作,抓住当下大好的历史机遇,要将成都人、成都景、成都史,都品牌化、特色化,就是我们说的‘成都范儿’!成都是完全可以走在文创行业前列的。”
高科技融入文创产品 体现成都文化创造力
来自韩国的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裴基同教授,对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赞不绝口。他说,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文明最直接的载体,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博博会”上,成都文博企业在文创产品中,加入了很多高科技元素,体现出了成都的文化创造力。“我发现成都很多高科技的文创产品已经运用到了文博领域,我也看到了成都在文创领域一个大规模、高速度的发展,这让我印象深刻。”(李雪艳 记者 王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