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今起免费开放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12/27

昨晚,成都博物馆一楼大厅灯火通明,伴随着成都民族乐团演奏的《丝绸之路》,跨年巨献“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正式拉开帷幕。今日,展览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2017年4月10日。据悉,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汇集丝绸之路沿线60多家文博机构200余件(套)文物,其中三分之二都是一级文物,堪称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观展  请静下心来一件件地欣赏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历史上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而敦煌是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此次展览拉近了敦煌和成都的距离。尤其是敦煌研究院创立之初,众多四川艺术家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展览也是对成都、对四川人民的回馈。

王旭东表示,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丰厚,这里良好的文化氛围也让他相信此次展览能够创造一个惊人的参观人数纪录。王旭东预计4个多月里展览参观人次可突破150万!王旭东还向观展市民建议——千万别走马观花,一定要静下心来一件件地欣赏,“敦煌的魅力在每个人眼中都不一样!”

解说  专家型讲解员整点带你“逛敦煌”

在大展期间,市民朋友们除了可以前往成都博物馆全程免费参观,来自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机构的讲解员,还将免费为观展市民提供完整专业的解说。

昨日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让成都市民深入全面了解敦煌,此次敦煌艺术大展讲解员共约120名,其中敦煌研究院派出77名,分5批过来,第一批19人已到达成都。参加本次大展的所有讲解员知识渊博,对敦煌展品了解研究透彻,堪称专家型讲解员。昨天,来自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王燕就提前“上岗”,为记者带来一场既专业又生动的解说。“现在大家看到的壁画中,观音被笼罩在透明的月亮光环中,很随性地坐着,这个也叫‘自在坐’。面前有流水淙淙,后面矗立着秀美的山石。整幅画动静结合,意蕴深长……”面对敦煌宝物,王燕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把敦煌文物内涵传播给了听众。

“讲解时间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整点开讲,一个展品点设两名讲解员,同时根据观众数量,及时调整讲解员的数量和讲解方案。”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掐好时间,观展市民就能跟着解说员边看边听,更深入地了解本次大展文物故事。

探究  重量级专家带来20余场专业讲座

据悉,主办方在展览期间将陆续邀请考古、文博、艺术、历史等领域的重量级专家,为市民带来20余场专业讲座。每位专家都将从不同角度和视野解读敦煌历史文化。今日,首位登场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将解读《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

享有“敦煌女儿”美誉的樊锦诗将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解读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此外,樊锦诗还会介绍莫高窟洞窟建筑、壁画及泥塑是如何创作和建立,最神秘的藏经洞文物是如何被发现又为何流散。通过樊锦诗先生的专业解读,观众将充分了解到敦煌石窟和藏经洞文物的文化价值。据介绍,此次讲座报名消息一经发出,300个名额迅速被热情的观众们报满,候补观众数量仍在持续增长中,可见大家对此次讲座的期待程度之高。(记者 卫昕 王嘉 实习记者 李雪艳 摄影 张青青 刘阳)

原标题:敦煌文化盛宴 今日免费奉上 “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今日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2016年12月27日—2017年4月10日 网上预约 免票进馆

为减少观众排队等待时间,提升参观体验,成都博物馆推出网上预约服务,观众可通过成都博物馆官方微信或官方网站进行网上预约,预约成功可现场直接通过快速通道入馆,不需领票。为营造更好的参观环境,成都博物馆每日限流2万人,其中网上预约1万人,现场观众1万人。

成都博物馆提醒市民,展览将持续4个多月,请合理安排时间,错峰参观,从容享受文化盛宴。

相关新闻

1500种文创产品集中展销 “把博物馆带回家”

敦煌秀.jpg

“敦煌秀”在成博走秀

昨晚,服饰“敦煌秀”在成博6楼百米走廊上举行。本次“敦煌秀”的服饰由曾凤飞先生设计。他从敦煌文化中寻找灵感元素,在东情西韵、古风新律的品牌风格中激发原创灵魂,将东方与世界以最和谐自然的方式交融,并升华为“大世界”文化理念。这些服装结合敦煌传统文化和艺术时尚品味,整体造型大气、线条简洁流畅,不仅强调了手工艺细节风格化的修饰及精致点缀,还呈现出传统刺绣与西方板型的完美融合。这场展示着千年敦煌艺术之美的服装秀,不断释放出东方文明古国神秘气息。一开场,三个穿着华美服饰的舞者翩翩起舞,重现东方盛世辉煌。随着音乐变化,模特们走出幕后,在百米长廊上,他们身上炽热的色彩和飞动的线条诉说着一段传奇。

据悉,此次大展除了成都博物馆自己精心研发的文创产品,还汇集了敦煌研究院以及其他相关博物馆最畅销主题文创产品,品种多达1500种,种类涉及办公文具、生活家居、图书字画、丝织品等。雅致的飞天丝巾、反弹琵琶手机壳、敦煌壁画3D艺术观看卡等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将让市民“把博物馆带回家”。(记者 卫昕 王嘉 实习记者 李雪艳 摄影 张青青 刘阳)

相关阅读

丝路之魂好比“晒宝大会” 本报帮你准备“寻宝攻略”

1482797191227051230.jpg

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 敦煌研究院供图

1482797191410052824.jpg

敦煌壁画《水月观音》  敦煌研究院供图

1482797191551009607.jpg

燹公盨 摄影 张青青 刘阳

今日,成都博物馆“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展览展出面积逾5000平方米,展品规模之众、涉及博物馆之多、展陈体量之大、展出内容之精彩,在全国博物馆主题展中实属罕见,被文博界业内人士誉为“晒宝大会”。本报记者准备了一份“寻宝攻略”,想去看展的市民朋友们请快快收下。

石窟精粹 包罗万象

敦煌艺术大展:麦积山石窟第44窟

麦积山石窟最具代表性的第44窟,在外界有着“东方微笑”的美誉,造像鹅蛋脸、柳叶眉,充满了女性特色,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服饰质感厚重,极具富态,尤为让人称道的是佛身大小与人体比例相等,同平日里看到的威严的佛像有所不同。

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三位一体”的艺术,本次的展出除了藏经洞之外,包括涅槃窟卧佛在内的其他7个石窟几乎不对外开放,即使到了敦煌也不见得就能看到哦。除了石窟,还有彩塑和壁画都是不容错过的精彩看点。

榆林第25窟

想看唐代人心目中未来的佛国世界吗?榆林第25窟建造于吐蕃占领瓜州的中唐时期。壁画生动地展示了未来的佛国世界,弥勒佛在这里讲经说法;老人活到八万四千岁无疾而终;婚礼现场,穿吐蕃服的女子站立,穿汉服的男子跪拜……榆林第25窟的壁画将唐朝人对佛国世界的向往和当时女子地位高、民族大融合的情形真实再现。

榆林窟第2窟壁画《水月观音》

在负一楼展出的是敦煌壁画。其中水月观音,在敦煌壁画中五代始见存在,到西夏晚期成为鸿篇巨制。这幅《水月观音》,与另一幅同样精美的《水月观音》分布西壁门南北两侧。在月光的笼罩下,画中的观音自在地坐在石头上,头戴金冠,长发披肩,佩饰璎珞环钏,腰系长裙。对面一人云中而来,双手合十礼拜观音。整个画面有动有静,绿色与蓝青色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不仅仅是一幅杰出的人物画,也是一幅精美的山水风景画。

莫高窟第257窟壁画

估计这是观众最为熟悉的一幅壁画,应该是敦煌莫高窟257窟西壁的《九色鹿本生故事》,壁画讲述了一个用爱唤醒爱的故事,美丽的鹿王身上的毛有九种颜色,鹿角白如雪,它只要站着不动就能看到身体闪着七彩光。一天它救了一个失足溺水者,却被这个人出卖,惹来国王追捕。此时九色鹿正高卧山中,毫无所知。鹿的好友乌鸦对空长鸣,唤醒九色鹿。九色鹿毫无惧色,向国王诉述溺人忘恩负义的劣迹。该故事曾于1981年被改编成了动画片《九色鹿》,获赞“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

从克孜尔到麦积山:“西域风”向“汉风”转变

敦煌莫高窟早已蜚声中外,同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你又了解多少?麦积山石窟气候相对湿润,壁画不易保存,故以泥塑和石雕为主,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如果把麦积山石窟历朝历代的艺术风格整体连成一线,就可以看到:后秦时代的佛像剽悍雄健、身躯伟岸,早期佛教艺术将神的形象“神性化”,而宋朝时期,就渐渐趋于写实求真的“世俗化”。

《伎乐飞天》壁画

《伎乐飞天》壁画是北周时期的壁画。当时首次采用了独特的‘薄肉塑技法’,所谓‘薄肉塑’,现场看到的飞天面目、胳膊、脚丫子冲出在外的部分是用非常细腻的泥塑造的,像其他流云、花朵……则是用绘画的手法。通俗讲就是将泥塑和绘画两种艺术手法相互结合起来,以达到更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在视觉上有点像现在流行的3D。

见证着成都平原 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广泛联系

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在此次参展的200多件文物中,有大量来自浙江、湖南、湖北、江苏、广西、广东等省市博物馆,它们见证着成都平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广泛联系。

燹公盨

来自保利艺术博物馆的这件青铜盨是距今约2900年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原本有盖,现已缺失。虽其貌不扬,但它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这篇铭文被学者们称誉为“两周金文之最”。而四川是传说中“禹”的出生地。

鎏金铜蚕

有着九个腹节的蚕宝宝仰起头,仿佛在寻找桑叶。这个萌萌哒的汉代蚕宝宝,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铜蚕在陕西省石泉县前池乡谭家湾出土。石泉县位于秦岭南部,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桑蚕业的发展,自古养蚕之风盛行。鎏金铜蚕也说明了古人养蚕之风盛行。

简化兽面玉琮

此次参展的珍品中,还有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亲戚”——国家一级文物良渚早期玉琮,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4000多年),1978年江苏武进县寺墩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出土。这件方柱形的氏族部落居民制作的精湛艺术品,有纹饰两节,每节以云雷纹作地,四隅骑角线刻兽面纹。器表工艺复杂而繁细,技法娴熟而精致。即是《周礼》中说到的祭地用的“琮”。而在金沙遗址就曾有类似玉器出土。连“敦煌的女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都赞不绝口:“四川人有福气啊!”(记者 王嘉 实习记者 李雪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