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打造“15分钟文化圈” 在家门口感受“诗与远方”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7/10/9

据新华社成都10月3日电

一拨一勾,弦起弦落,一曲悠扬悦耳的《渔舟唱晚》在指间缓缓流动……在成都市文化馆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里,65岁的程好苹奶奶正在认真弹奏古筝。

老师赵娟在一旁仔细指导,“控制下弦音变化,更有韵味一点。”

程奶奶一边听,一边娴熟地弹奏起来,乐音丝丝入扣,引人沉醉。

“退休后整天没事做,以前觉得日子漫长又无聊,现在学习弹古筝,充实又有趣。”程奶奶告诉记者,她家就住附近,走过来10分钟左右,现在几乎每天都来上课,“一分钱不花,还特别有意思,乐在其中。”

记者在成都市文化馆看到,国庆假期,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也一派热闹景象。舞蹈培训室、书法培训班、合唱培训班……各类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每间教室都座无虚席。

成都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在全市每个区(市)县建立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该市搭建起多元化、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网络,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诗与远方”。

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是成都市近年来打造“15分钟文化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大超介绍,为切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成都市建立了“百姓点菜、按需定供”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通过“自下而上、以需定供”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我们打造了群众文化需求清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菜单、满意度测评成绩单,通过‘文化三单’的做法,每年年底要对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次年开展的文化服务收集订单和配备菜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让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有人气。”黄大超说。

财政经费保障也是成都铺开公共文化服务的底气。每年,成都将市级和区(市)县级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其中市级财政每年安排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1000万元。

为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落地,成都市还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手段,在全国创新建立了一套绩效评估体系。“群众是否满意、基层反响如何……这些在评估系统都一目了然。”黄大超说。

截至目前,成都已建成三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点超过570个,以点带面稳步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开办“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把文化产品“摆起卖”;引入社会组织作为“文化管家”,创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方式……优化配置项目、经费、资源和人才等因素,以文化人、以德润城,成都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让市民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和你在成都的“音乐街头”走一走


据新华社成都10月6日电

国庆假期,在成都东南的龙泉驿区“蔚然花海”“独立音乐公社”“百团大战”擂台赛持续进行。此项赛事专为独立音乐人创办,经由两个月的全国海选,选拔的100组独立音乐人和乐队轮番上阵,将在半个月里角逐12万元比赛奖金。

9月里,这片花海刚刚承办了亚洲知名户外音乐品牌“春浪音乐节”以及日落春浪电音节。萧敬腾、黄大炜、张震岳、陈绮贞等一众华语乐坛“大咖”来此献唱。紧接着,这里又成为独立音乐人起飞的跑道。台下,许晓峰笑得很开心。曾担任华纳唱片中国公司总裁的他预言:“成都未来可能成为最大的独立音乐孵化器。”

在许晓峰的深度参与下,成都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成都音乐文化产业基金”。一期基金约8亿元,除了把成熟的音乐节、演唱会引到成都之外,还将吸引知名音乐节总部、知名演艺公司总部常驻成都,培育产业聚集。第二期约12亿元规模的股权基金,将以成都为总部,参股国内优秀音乐企业的股权。第三期基金约30亿元左右,将在成都建成产业集群的音乐产业小镇。

在2016年8月,成都率先出台大力支持音乐产业发展政策。从今年7月至12月,共计划在成都市区举办超过900场街头表演,无论是深情的吉他弹唱,还是令人震撼的古典音乐快闪,都会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成都老茶馆“泡”出新时尚


据新华社成都10月6日电

一方茶桌,一杯清茶,几把竹椅,三两好友,可“采耳”嗑瓜子、可谈生意、可交朋友、可“摆龙门阵”。成都的茶馆历史久远,也是最能体现成都休闲文化内涵之地。

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大约3万家茶馆或是茶楼,“泡”茶馆早已是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

穿过市中心喧嚣的春熙路之后,悦来茶园出现在眼前。这座始建于1908年的茶园是成都著名的川剧“窝子”。以茶为媒,悦来茶园和川剧已经结缘了近一个世纪。一个小小的茶馆,每周定期有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优秀演员和梅花奖获得者在此演出,成都本土著名的散打评书家李伯清也是在此起步。

“戏里有是非曲直、善恶忠奸。一杯茶一台戏,看戏也是看人生百态。”悦来茶馆老川剧迷严梅说。丰富多彩的剧目,每天吸引着大量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川剧的票友和海内外游客前来品茶听戏,正应了茶园的名号——出自《论语》的“近者悦,远者来”。

成都自古以来有“吃讲茶”之说,意为旧时发生争执的双方到茶馆里请公众评判是非。如今,很多成都茶馆将传统文化“吃讲茶”进一步拓展,开辟议事茶厅,为社区居民搭建协商议事、解决问题的平台。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双桂街道的五福茶馆,便设有“议事茶亭”。大到停车费收取、物业费提价、老旧院落设施更换、院落公约制度修改,小到邻里矛盾、卫生等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都拿到茶馆来“议一议”。

“作为一种休闲场所,茶馆氛围轻松,化解纠纷往往能事半功倍。”五福桥社区党委书记罗清龙说,现在“吃讲茶”已成为院落居民议事基本活动,民主、法治的意识通过茶文化得到很好的诠释。

大大小小的茶馆也成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以锦江区为例,自2015年开始,根据各茶馆的特点,打造了以居民自治为主题的五福茶馆、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刘家花园茶楼、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活水公园茶楼等等,在“吃茶”中润物无声地传递核心价值。

“北有创业咖啡,南有创业茶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成都人把常去的茶馆也打上了创业标签。

仿明式木椅、传统盖碗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蓉创茶馆”看上去与普通茶馆无异,却是成都著名的创业茶馆。欧洲著名的孵化器负责人、国内著名投资人、创业“大咖”,甚至成都市市长,都是这里的茶客。

在这里,不仅可以交流创业想法,还经常举办各种创业分享、路演和创业大赛,投资者和创业者直接见面,现场就可以交易。茶馆“前店后厂”,背后就是30多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和孵化器,提供选苗、孵化、融资、创业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成都:实体书店悄然“逆袭”

据新华社成都10月7日电

西西弗、方所、言几又、钟书阁、散花等实体书店如今遍布成都街头巷尾,兼具文化创意、休闲等体验功能,又各具特色。连续10年衰退的实体书店在成都悄然“逆袭”。

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萧女士,今年暑假带着两个小女儿回成都休假。大多时候,她们三个都“泡”在“钟书阁”,找个舒服的座位坐下来,累的时候抬头望去,窗外是满眼的城市风景。她说,几年没有回来,没想到成都书店的书籍和环境已经变得这么好。

8月下旬,原本以经营传统书店为主业的新华文轩,“顺势”打造的“文轩BOOKS”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一座购物中心开业,涵盖了图书文创、智慧阅读、文化活动、体验消费等多种文化消费和体验。现在,“文轩BOOKS”每个周末的客流量都超过2万人,儿童区“限流排队”,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每天就有七八千人次。

“我们希望成都既有类似的文化地标书店,也有各具特色的中小型书店,散布在大街小巷,让城市散发着书香,让成都更具人文魅力。”成都市文广新局出版发行管理处处长邓丽说。记者从成都市文广新局了解到,目前成都市的实体书店超过770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共22家。实体书店数量、出版物发行业整体经济指标在2009年至2014年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下已止跌回升。

“火锅之城”不点火——“电火锅”渐成成都餐饮新时尚

据新华社成都10月1日电

9月29日晚,成都市民郭晨与几位朋友相约“小龙翻大江”火锅店聚餐。他发现,这家店全部采用电磁炉来煮火锅,而不是常见的煤气罐,感觉很方便。“吃火锅最讲火候。电磁炉的档位很容易调节。我们吃起来也更有滋味儿。”郭晨对记者说。

火锅因火得名。在许多“吃货”的印象中,四川火锅的标配是一口燃气灶再加一个煤气罐。然而在成都,越来越多的火锅店中已不见明火。

来自国家电网成都供电公司的统计显示,成都1.4万家火锅店中,已有超过6200家火锅店开始采用电炊具。这是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电能替代的成果。

“不用煤气罐,店面环境更加整洁,闻不到异味,不用担心安全隐患,顾客用餐更加舒心。”西蜀霸王老火锅店长杜学彬告诉记者。

除了环保、安全、舒适,“电火锅”还兼具时尚特质。位于铁像寺水街商业区的帮重火锅开业已近半年,生意相当火爆,除了味道不错外,像酒吧一样的装修风格也让不少消费者印象深刻。负责人张蛟告诉记者,如果使用煤气罐,就与店内整体风格不搭了。

川剧“磨”出新气象

据新华社成都10月4日电

经过重新编排的川剧名作《尘埃落定》9月再次亮相,3位“梅花奖”演员王超、陈巧茹、王玉梅同台演出。尤其,除了成都戏迷,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万网友,通过直播平台,在网上为新版《尘埃落定》“打call”。“这次的改版升级可谓小改大变,让全剧情节更流畅、表演更自然、舞台更细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季国平说:“我们看得享受,看得震撼!”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雷音告诉记者,今年5月以来,剧组从剧目入手,服装、化妆、道具全面提升,一方面让作品更加精品化,比如有些台词表达的感情更细致,“傻子”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另一方面也让川剧“与时俱进”,吸引年轻观众。

“传统配乐与现代音乐元素完美融合,让我们这些年轻的观众也能穿越历史的尘埃,品味别样的感觉。”年轻的“老戏迷”李晔说。

以川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成都市将努力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现代剧目,挖掘整理一批珍贵的戏曲文献和优秀传统剧目,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专业戏曲人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