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历史感十足 成都魅力令人着迷
26日,在蓉参加金砖国家电影节的嘉宾参观锦里
26日,在蓉参加金砖国家电影节的嘉宾参观武侯祠
来蓉参加金砖国家电影节的嘉宾中,很多是第一次来成都做客。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历史底蕴深厚,承载着三国文化的武侯祠更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昨日下午,电影节嘉宾们也兴致勃勃地来到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参观拜谒。电影节印度评委尼拉坎塔·雷迪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我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化的研究,第一次来成都,就被这里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魅力征服了,走进武侯祠,就像走进了历史;一墙之外,又是现代都市的繁华和文明。成都,是一个令我着迷的地方。”
在古朴厚重的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在岳飞书《前出师表》石刻前,嘉宾们认真聆听导游讲解,时不时轻声交流。虽然他们还不明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的意思,但这些有温度的文字,和着作者滚烫的心灵,也让嘉宾们若有所思。Mandisa是五国合拍的开幕片《时间去哪儿了?》南非创作部分的女主角,文身、黄色小卷发,她的造型非常前卫。但出人意料的是,她对历史很感兴趣,一副楹联、一座塑像,甚至是森森的古柏,都是她留影、拍摄的对象。她对记者说,自己入住的酒店周围,成都的现代化、快节奏迎面而来,但是在这座武侯祠,不由自主地就会对历史、对这些过去的人物心生敬意,“脚步慢下来,去细细感受、琢磨,这是我在南非体会不到的。这真是一趟奇妙的发现之旅。”
饰演巴西经典电影《上帝之城》男主角阿炮的亚历桑德雷·罗德里格斯坦言,来之前,对武侯祠、三国文化一点也不了解,但随着导游的讲解,对武侯祠的印象一点点立体起来,遥远陌生的诸葛亮,“刘关张”也逐渐鲜活起来。“我拜了刘备的塑像,因为导游给我说,他爱护子民,关怀部下,我非常尊敬这样的人物。”
电影节印度评委尼拉坎塔·雷迪虽然是第一次来成都,但却觉得这座城市格外亲切,因为中印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成都和印度一直以来在经济、人文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交流。他说,在来武侯祠之前,自己做了一些功课,知道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我们印度著名的泰姬陵,也是很多中国游客要去游览的地方,无论是泰姬陵还是武侯祠,都需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才能增加游览的趣味。”因此,与其他嘉宾不同,尼拉坎塔·雷迪在每一个景点都会驻足良久: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唐“三绝碑”,清“攻心”联,甚至是一处荷塘,他都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似乎在和每一位历史人物对话一般。(记者 陈蕙茹 摄影 张青青)
原标题:金砖国家电影节嘉宾昨日拜谒武侯祠——武侯祠历史感十足 成都魅力令人着迷
相关新闻
金砖国家电影节嘉宾踏上川剧之旅
成都的文化让人印象深刻
昨晚,金砖国家电影节嘉宾们一行继续探索成都的魅力。晚上8点,正是“芙蓉国粹 川剧传奇变脸秀”上演的时间,嘉宾们来到锦江剧场,跟随川剧中的经典角色——皮金,踏上了一场传奇川剧之旅。
在眼前一片黑暗的时候,川剧中独具特色的锣鼓就先声夺人。随着大幕拉开,《三英战吕布》中,武生精彩纷呈的打斗戏将三国历史搬到川剧舞台。小三庆和小浣花的川剧学艺经历更是展现了川剧的台前幕后。从传统的成都街头集市,到台上台下高科技的灯光舞美,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在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演出结尾,川剧中吐火、变脸、变装等绝活汇集一堂,密集的绝活表演让现场欢呼与掌声不停。“这一切都太神奇了,变脸演员来到我们身边,像魔术般不可思议的表演让人目瞪口呆。”南非代表团的布莱彻女士惊喜地说。
除了“传奇变脸秀”,昨晚,嘉宾们还去悦来茶园坐了坐,享受了成都这座休闲城市的慢生活。一进入悦来茶园,古朴的庭院式环境、传统的川剧舞台,就牢牢地吸引了众人的视线。坐在竹椅上,嘉宾们相谈甚欢,仿佛是与好友在茶园小聚。
一天的文化之旅下来,不满足是每位嘉宾的感受。“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是成都悠长深厚、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成都的经历将是我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开端。”本届电影节来自巴西的评委爱德华多·百伦多告诉记者。(记者 李雪艳)
电影超越语言超越国界 印度电影人提议金砖五国合拍默片
26日,金砖国际电影节印度国家电影日,印度代表启动“金砖电影之门”
本届金砖国家电影节首设“国家电影日”,昨日迎来了印度电影日。此次印度代表团给观众带来了6部佳片,包括参赛影片《海龟》《湖上的女人》,参展影片《巴霍巴利王:开端》《巴霍巴利王2:终结》,以及曾经带给一代中国观众美好回忆的经典影片《流浪者》《大篷车》。其中不乏中国观众翘首以待的影片,比如《巴霍巴利王2:终结》,该片前作《巴霍巴利王:开端》去年曾在中国上映,《巴霍巴利王2:终结》今年4月在印度上映,是印度电影市场票房冠军,成都观众可以大饱眼福。
近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好评如潮,也让印度代表团的成员们备受媒体关注。当被问及该片成功的“秘诀”时,印度电影代表团团长、印度新闻广播部司长帕尔马表示:“这部电影的成功首先离不开优秀的制作团队。在内容上,它的故事线和情感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海龟》制片人莫汗·阿盖什认为该片的走红也是因为用艺术的方式揭露“男尊女卑”的社会问题,“这是根据真实的故事启发创作的,片中不仅展现了女性和女性之间的竞争,还有和男性的比赛,非常具有戏剧性。”
制片人莫汗·阿盖什认为,金砖五国就像个大家庭一样,虽然地处不同的位置,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电影是解决这些共同问题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分享不同文化的统一性与和谐性。”本届电影节上,金砖五国电影人首部合拍片《时间去哪儿了?》以大家共同关注的时间主题引发了各国观众的共鸣,他也提议说:“下一部金砖国家合拍片,我们或许可以尝试拍一部默片,因为电影不需要用语言描述,电影本身就是通用的语言。”帕尔马则表示,印度新闻广播部已经出台了相关方案,欢迎金砖国家电影人到印度拍电影以及参加电影活动。(记者 卫昕 摄影 谢明刚)
不只载歌载舞 印度电影呈现新面貌
26日,印度代表步入金砖国家电影节印度电影日新闻发布会
从《流浪者》到《大篷车》,经典的印度电影给中国观众留下了载歌载舞的深刻印象。而随着时代发展,当代印度电影也在全球化进程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本届金砖国家电影节就让成都观众改变了对印度电影就是“唱歌跳舞”的传统印象。“载歌载舞是我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但电影主题和语言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海龟》温暖治愈 从新闻中找故事
年过七旬的苏米特拉·巴夫虽然已经满头白发,但着装精致,精神抖擞。她带来的角逐熊猫奖的印度电影《海龟》就讲述了一个温暖治愈的故事:贾纳基离婚后参加了“海龟保护计划”,希望能借此重获新生。在旅途中,她意外遇见了一位想要自杀的陌生男子(玛纳沃),贾纳基试图营造一种不评判、不打扰的温暖氛围来帮助他走出人生低谷。
对于影片的灵感,苏米特拉·巴夫说:“有一天,我翻开报纸,上面有一则一个年轻人自杀的新闻,我很惊讶,为什么一个充满朝气的年纪会选择死亡?他们究竟对什么事情感到困惑、沮丧或者是畏惧?”苏米特拉·巴夫觉得,即使自己年事已高,依然对生命充满热爱。“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爆炸,但是人容易变得孤独,为什么我们不能停下来看看身边的年轻人,了解他们呢?”苏米特拉·巴夫认为,虽然影片的背景是二十世纪30年代,但关注患有抑郁症的年轻人,也是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聆听年轻人的声音,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情感交流。”影片片名《海龟》也是对抑郁症人群的比喻——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像海龟一样躲到壳里,制片人莫汗·阿盖什说:“我们想通过电影这个方式帮他们渡过难关,让年轻人像海龟一样回到大海中畅游。”
商业片简化情感 艺术与独特性相连
《海龟》只是丰富多彩的印度电影之一,如今宝莱坞电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让许多观众将其与印度电影画上等号。但印度电影人表示,宝莱坞电影只是印度电影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多元化的原创电影。
苏米特拉·巴夫说:“宝莱坞电影并不能体现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都没有话语权。与之相对,我希望小众、非商业化的电影,去反映真实的生活。商业片是做减法,把人生的环节和人的情感简化,这样才能普及大众,获得最大化商业价值;但艺术与独特性相连,真正的电影艺术是非常深邃、复杂的。我们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培育观众,让大家接触到艺术性的原创片,像品鉴文学、音乐一样品鉴艺术价值高的原创电影,获得丰富的人生和情感体验。”
莫汗·阿盖什也提到,艺术片如何走向市场影片,是各国艺术家都面临的难题。“我曾经去到学校推广电影,虽然我有钱拍电影,但没钱打广告。所以我跟观众说,你们买票看电影,看完后如果不喜欢,我再把钱退给你们。没想到,电影放映后,没人找我退钱。我后来想,这种方式也可以借鉴,把电影带到各地去展映,让电影走进人群中,近距离地感受人们对它的态度。”他认为金砖国家电影节无疑为原创的优秀电影走向大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
“唱歌跳舞”与时俱进 中印文化背景有共鸣
“唱歌跳舞”已经成为印度电影的标签,但莫汗·阿盖什说:“印度观众说起中国电影也会首先想到功夫,但事实上,中国电影不仅如此。其实,各国电影都有独特的符号,载歌载舞就是印度电影的一个符号。印度电影的特色是情感表达,用载歌载舞的方式来渲染大悲大喜。如果一个美国女孩喜欢一个男孩,她会直接亲吻他,而印度女孩则会在他面前载歌载舞。通过本届电影节,观众可以看到当代印度电影对故事主题、对电影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我们电影中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在变化。”
印度和中国都有灿烂而悠久的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电影题材,近年来好莱坞也多次取材中国、印度历史文化故事拍摄了全球卖座的海外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更获得了奥斯卡。对此,印度电影人认为,这是一个全球化进程的趋势。莫汗·阿盖什认为:“文化交流融合必然带来互相影响,我们要做的应对,是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文化。”
《湖上的女人》剪辑师森卡认为只有了解了世界,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面对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本土电影人要做的不是对抗,而是保持初心,向内探究,关注自己本身。苏米特拉·巴夫也认为,外来角度为我们增加一个视角,并不是坏事。“我跟一个随行的翻译聊天,他是从小城市来成都工作,感受到大城市快节奏生活。年轻人到大城市总会遇到挫折,这在印度也是非常常见的。这种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年轻人和印度年轻人是相同的,都会有共鸣,这或许能让中国和印度的电影人一起来拍个很好的电影。”(记者 卫昕 摄影 谢明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