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00万人次线上“围观”成都非遗节

2020年10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7/6/14

截至昨日,第六届非遗节已经进行了四天,各大展览和非遗展演热度不减,每天数万市民络绎不绝涌入非遗博览园。不仅如此,各大媒体也对本次非遗节进行了密集报道。昨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共有1200余万人次线上“围观”本届非遗节。同时,各大分会场和非遗进社区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近600场展演遍布全城。

1200万人次线上“逛”非遗节

“这是17号选手,来自贵州省锦屏县的龙政銮老师,龙老师比赛项目是侗族刺绣,这种刺绣形式是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工艺技法,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随着主持人的介绍,位于世纪舞西展厅的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比赛的刺绣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7位刺绣新生代传承人同台竞技,一决高下。方寸之间巧夺天工,一针一线突显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精彩的比赛共有60万网友通过直播在线观看或收听。从6月10日正式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央广网直播等数十个直播平台对该活动情况进行了现场连线直播,4天内共计吸引60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或收听。

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比赛网络受追捧只是本届非遗节“线上火”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昨日,第六届非遗节活动共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广网、新华网等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新媒体和境外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其中,通过央视新闻微博直播、搜狐视频直播、央广直播等官方和自媒体直播平台线上“逛”非遗节的人数更是高达1200余万人次。

非遗表演已走进成都100多社区

“这些俄罗斯小姑娘跳得好哦!我下午再来看。”在昨日开幕的第六届非遗节武侯分会场上,来自新西兰、伊朗、莫斯科等国际队伍纷纷登台献艺,让76岁的李大娘零距离体验异域风情。“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去主会场也不方便。”随着非遗节举办日即将过半,遍布成都各地的9大分会场陆续拉开帷幕。320多场非遗进社区活动也陆续开展了100多场,让更多和李大娘一样不便到主会场的人,同样也能领略非遗的无穷魅力。

6月12日晚,彭州通济花海景区鼓乐激昂,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彭州分会场活动在这里隆重拉开序幕。按照“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非遗之都·美丽彭州”的主题,突出非遗进景区、进社区两大主线,着重体现“走进生活、活态活力”的理念及非遗传承融入生产生活。“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非遗传承发展生动实践及非遗向基层深入,是彭州分会场的特色亮点。”据彭州分会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彭州分会场各项活动专门融入了大量彭州本土非遗文化元素。

昨日上午,龙泉驿区洪安镇化工新村21组来了一队“远方的客人”。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表演队伍为化工新村的村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表演。婉转的曲调,优雅的唱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截至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37支传统表演艺术队伍进入社区,演出足迹已经遍布全市22个区(市)县的100多个社区。到18日前,将实现326个基层社区全覆盖。(记者 王嘉)

原标题:成都非遗节火了 1200万人次线上“围观”

相关新闻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创新创意 古老非遗添活力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正在进行中,1100多个国内外非遗项目的展示,让观众大饱眼福。记者在现场发现,传统手艺结合现代创意,让非遗之美距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一步。

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成果展展区,一件件样式独特的非遗衍生品,吸引了观众驻足观看和询问。这套“天宝烧”运用的是一度失传的钧瓷唐代的烧瓷技术,却引入了现代的器型和功能;曾经贵为皇家贡品的景泰蓝,如今也摆脱了瓶瓶罐罐的传统形制,和国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打造出永不褪色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原本二三百道工序,现在减少到了一百多道,成本也降低了一半以上,可以更容易走进平常百姓家。

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永森说:“(明清)那时候瓶子罐子比较多,后来展现起来很难,所以我们现在呢,就是把这个平面图与现代的国画技法结合起来。”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米振雄说:“我想把我的画整个地变成景泰蓝国画,使它保持百年不变色,百年不变样。”

此外,“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展出了许多适用于日常生活的非遗作品,备受关注。

此次成果展是成都国际非遗节首次设立的板块,旨在总结2015年、2016年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果,让观者近距离接触其中的优秀作品,集中向公众展现非遗传承人群对于“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的诸多思考。

展览由序厅、研培计划成果展、传统工艺工作站成果展三大部分构成,共展出680余套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从57家研培参与高校和5家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荐的1500余套作品中挑选出来的。

研培计划成果展板块按照参展项目类别分为织绣印染、陶瓷、漆器、金属工艺和雕塑五大展区,每一个展区都有传承人进行传统技艺的现场展示。展区内的所有展品都以装饰美化人们生活为主线,充分展现了研培计划的理念——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在织绣印染展区,来自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还通过走秀的方式展示了来自研培高校和湘西工作站的创意服饰。

钧瓷烧制技艺的河南省许昌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红生说:“研培计划让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跳出通过工艺的堆叠而进行的所谓创新,以一种新的视角去思考如何制作出耐得住推敲、经得起使用、适用于当代生活的非遗作品。此次展览于我们而言,是向公众的一次汇报。或许通过短短两年的努力,一些研培作品还不成熟,但是我相信再有5年、10年,研培的成果展将带给大家更多精彩。”

在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展区,增添的哈密手绣元素的各式笔记本、耳机、抱枕、太阳镜等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同期展出的近200种哈密刺绣纹样也是近一年来该工作站的心血。“这些纹样只是我们在对历史资料挖掘整理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绣娘合作开发的1000多个图案中的一部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合作设计师黎贯宇说,“今年,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当地刺绣图案的保护和设计上。尽管这是一个投入远远高于产出的艰难的工作过程,但是我们相信,只有扎实地走好这一步,才能做出更多既符合传统和民族特色,又紧密贴合时代的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绣娘的生活水平。”(据央视和《中国文化报》)

中国传统表演推介展演同时在成都9大分会场举行

锦江区举行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社区)展演

上海独角戏、泉州提线木偶戏、苏州评弹、兰州太平鼓、云南孔雀舞、陕西秦腔……这一个个历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通过中国传统表演推介展演同时在成都市的9大分会场展现给成都市民,让广大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了一场非遗文化盛宴。

记者在锦江区举行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社区)展演暨2017年锦江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上看到,演出现场,人气爆棚气氛热烈。歌曲《成都糖画》甜美、婉转,一句句俏皮、地道的唱词和旋律,带领居民一起领略了糖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川剧变脸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一次次快速而神奇的变脸引得现场掌声、欢呼声连连;西藏的芒康弦子舞,洒脱、欢腾,带来了与汉族舞蹈全然不同的异域风情和视觉体验……锦江区还将携手广东的南狮舞、重庆的重庆号子、宁夏的花儿以及黑龙江的鄂伦春族赞达仁等不同地域的文化节目,分别走进锦江区10个社区,为居民们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昨日,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展演活动在成华区建兴路社区东篱居小区拉开序幕。非遗中心演员们带来的兰州太平鼓《鼓舞太平》,以震耳发聩的鼓声、变换有序的队形,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震撼;而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盘子舞》,则通过舞者用筷子敲击盘子的方式,结合音乐舞蹈,让现场观众领略了从生活中沉淀出的艺术韵味。(王岚 记者 陈方耀 李自强 文/图)

中国戏:传统表演展示非遗魅力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的两名演员表演黄梅戏《打豆腐》

非遗展演是每届非遗节的保留节目,本届非遗节期间,“世界风”“中国节”“中国戏”“中国艺”精彩展演轮番上演,给观众们带来一场荟萃全世界精华的“非遗大餐”。

其中,“中国戏——中国传统表演推介展演”从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中遴选出34支表演队伍进行推介表演。昨日,记者走进非遗博览园,向这些技艺高超的“厨师”,了解烹饪“非遗大餐”的背后故事。

黄梅戏版“公式耳朵” 走近百姓身边引共鸣

鼻子中间一块白,走起台步晃悠悠,一上场就让观众捧腹大笑,还没等戏开场,台下的观众就已经充满期待了。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的两名演员带来的是《打豆腐》。《打豆腐》是黄梅戏传统小戏中的经典之作,历经数十载,久演不衰。它讲述的是腊月廿四一个平常百姓家打豆腐过年时发生的趣事。主角王小六将买豆子的钱赌输掉了,老婆让买豆子回家打豆腐,他交不了差,只好装了一袋子的河沙滥竽充数。豆腐自然是打不成了。怕老婆的王小六,被老婆拽着耳朵,一顿家法处置。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领队向记者介绍说,在安徽,这个王小六就是怕老婆的代名词。“川剧《顶灯》讲的也是类似的故事,充满民间生活风味儿的黄梅小戏特别能代表黄梅戏早年间的发展特色,也是特别能走近百姓身边引起共鸣的作品。这也是我们选择这部戏的原因。”

“这个演员太逗了,故事情节和我们现实生活有很多联系,好想知道他们还有什么故事。”并不太了解黄梅戏的90后观众刘媛媛看了演出后,也对黄梅戏产生了兴趣。

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首次唱响成都非遗节

身着蓝色的民族服装,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文化馆8人组成的三声部民歌合唱组合为观众们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演唱。没有多余的配乐,仅凭着8个人之间默契的配合,就完成了舞台表演。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尽管是第一次来成都非遗节,8个人的表演还是一下子吸引了台下陌生的观众。

回到后台,提到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成员们难掩心中的自豪,争先向记者介绍起它的历史。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起源于唐宋时期。马山民歌曲调优美、丰富多彩。马山各族人民,都以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壮族三声部民歌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族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表达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除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多次在世界载誉的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更是打破了西方音乐界对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成见。”演员们骄傲地表示。

“在本届非遗节上,我们除了在主会场的演出,还深入社区,为群众们带来别具一格的非遗表演。这虽然是我们第一次来成都参加非遗节,但是在主办方周到的安排下,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既唱响在盛大的舞台上,又传入居民的耳朵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非常感谢成都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贡献,让非遗艺术融入生活、传得更远。”马山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记者 李雪艳 摄影 谢明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