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央视《从成都出发》昨晚播出最后一集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7/3/11

昨晚,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大型专题系列片《从成都出发》最后一集《破茧化蝶》,展现一趟班列开启成都蝶变的历程。伴随“蓉欧+”战略深入实施,成都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中西文化交流创新,繁荣的成都摇身一变为创意之都。

大通道引领大开放 创新创意人才开始集聚成都

科学城,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上的前沿科技。在开通铁路港与航空港之后,互联网、核工业、航空航天、仿生材料、脑科学、暗物质研究等一系列“炫酷”的科研项目,纷纷在科学城落户。

网络安全研究院是第一批入驻科学城的科研机构。“这是我们近期收到的部分简历,从简历的内容来看质量都是比较不错的,因为这里有几所高校,比如电子科大、四川大学。”亚信网络安全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刘东红称,研究院在短短几个月间,已经拥有了2000位员工,他们大多来自成都本土。

该院副院长童宁说,这个研究院好比是一个运行在网络空间的太空船,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中心就是太空船的驾驶舱了。从前只出现在科幻影片中的场景,在这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童宁曾经供职于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因为看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和网络安全的必要性,童宁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回到中国,提出用互联网安全建设平安城市与智慧城市。目前,像亚信安全一样,落户科学城兴隆湖畔的科研机构和重点项目已有82个。

而在成都中心城区少城路,一条老街奎星楼街热闹非凡,街头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纷纷登场,古老的街巷摇身一变成为时尚与创意的舞台。越来越快的国际化进程,让明堂青年创意中心也越来越热闹。短短几年,上百支创意团队在这里汇集。

现代交通网络不仅改变着成都的货物流通,也撬动着这座城市文化理念的变革。这种锐意创新的潮流并没有止步于文化艺术的发展,还渗透进成都的其他领域。“蓉欧+”通过通道建设与物流发展,带动进出口增长和产能转移,吸引大批科研机构入驻成都,给当地高学历人才带来就业机会,也不断激发出创新创意。

内陆变开放前沿 “蓉欧+”推动美食名片亮丽全球

创意不仅专属于文艺或科技,一位传统川菜的厨师,也开始了自己的创意川菜。王钦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宗川菜“夫妻肺片”的第三代传人。2016年,在纪念成都至美国旧金山航线开通庆祝会上,他作为10位川菜厨师中的一位,到美国的硅谷展示了自己的厨艺。回来后他在总店的屋顶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开始了他“创意川菜”的大胆尝试。

“今天晚上会有一个非常尊贵的客人过来品尝我们的菜。”为了这位神秘的客人,王钦锐很早就开始准备,在这屋顶的玻璃屋里,一天只接待一桌客人,数量最多12人,他每天为这些客人定制不同的菜谱。“这道菜就是中西合璧的一道菜,这是我在美国洛杉矶想到的创意。”王钦锐说,传统与创意并不矛盾,他传承的“夫妻肺片”,当年就是他的祖师利用牛肉剩余的边角料创制而成。

晚上7点,王钦锐的神秘客人按时到访,她是波兰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名叫夏卡。一进门,夏卡就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对上来的每一道菜都赞不绝口。

成都开通通往欧洲的货运班列、通往世界的众多航线之后,美食为成都走向世界递上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物流带动人流 波兰驻蓉总领事期待尽早直航

今年1月11日,4名来自波兰华沙大学的学者,出现在四川大学的行政学院,这是他们与四川大学将要设立波兰语专业双方进行的第四次协商。因蓉欧快铁开通,加强了两国联系。这两所高校准备抓紧机遇,培养两国之间的年轻人进行交流和学习。今年9月,四川大学将迎来第一批波兰语学生。

随着“蓉欧+”战略深入实施,带动两地发展,人才需求量增大。四川大学将对从事物流、铁路、管理方面的人才进行波兰语的短期培训,还将蓉欧铁路终点站和在波兰的物流公司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和培训基地。随着成都与波兰教育、经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波兰总领事夏卡并不满足于一条国际铁路的连通,她还希望在未来有一条直航航线尽早开通,联系促进两地进一步交流发展。(记者 杨富)

原标题:央视大型专题系列片《从成都出发》昨晚播出最后一集《破茧化蝶》 开放成都成创意之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