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打造音乐之都 为美好生活演奏更动听音符

2020年10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8/1/23

一群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太古里广场上,奏响《欢乐颂》,引得市民游客上演全场大合唱 成都日报资料图片  

你为什么要听音乐?去湖边晨跑,看到每一根草上面的露珠,耳机里是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奔流不息,你会不会感到自己整个人在和宇宙发生对话,跟云对话,跟星辰对话,跟黎明、跟黄昏对话。地铁里人潮拥挤,也许朴树唱着的《平凡之路》,会在副歌响起刹那,让你忘掉孤单。偶尔晚归,市声喧哗,听一曲琵琶声声《春江花月夜》,让自己静下来,你会知道事情本身有它解决的方式。音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学与艺术,它融入了你我的生活,成为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听音乐,爱生活——在成都,音乐的无限可能性与高品质的生活美学将迸发出新的火花。刚结束的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塑造生活城市品牌,重点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品质生活之城。进入新的一年,成都音乐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和提档升级,在创新消费新模式、生活新场景上,将为市民的美好生活弹奏出更动人的音符。

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城市音乐厅将于下个月实现主体完工

音乐产业已成为成都文创产业一大亮点。去年,无论是本土乐团和音乐人唱主角的“乐动蓉城”月末惠民音乐会、成都室外音乐会、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等品牌活动,还是草莓音乐节、日落春浪电子音乐节、乐杜鹃音乐节等海内外知名艺人加盟的大型音乐节,无不反响热烈。上个月,成都演艺中心迎来了开馆首秀,更令人激动的是,城市音乐厅将于下个月实现主体完工。记者从施工方中建三局城市音乐厅项目部获悉,音乐厅主要由歌剧厅、音乐厅、戏剧厅、室内小音乐厅、地下车库及辅助房间组成。“其中音乐厅约1400个座位、歌剧院约1600个座位、戏剧厅约400个座位、多功能厅约200个座位,其规模在全国综合类剧院中排名第三,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也只有1654个座位。”项目执行经理彭伟介绍道。

“看得到的地面建筑有几十米高,其实地下最深有26米。基坑平均深度是22米,比7层楼的高度还要多一点;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足球场那么大。”在音乐厅建设现场,彭伟指着已经几近完工的建筑说。据他介绍,主体建筑歌剧院外观高43米,音乐厅高35米,音乐厅和戏剧厅都设计在地下,“‘形态设计经典、艺术功能完善’是项目追求的整体效果。”

地面主体建筑的外观选择了以石材打造出钻石切割面的外形,更有力度,给人以厚重之感。而为了体现音乐殿堂应有的庄重大气,在二楼的主入口,专门设计了6根高15米的立柱。而这些,都给施工提出了极大挑战。“好在我们现在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因为主体工程下个月就可以全面封顶了。相信在不久以后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成都又一处地标式的点位。”彭伟说。

一个充满生机的音乐名城 打造现代音乐产业链

2016年8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门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成都打造音乐之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推动,音乐产业快速发展,城市音乐氛围和品牌辨识度有力提升。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市音乐产业市场总收入预计突破320亿元。新的一年,我市将围绕打造现代音乐产业链,力争音乐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

今年将优化音乐产业生态,编制音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搭建政策宣传、信息公开、项目发布、企业互动的服务平台“成都音乐网”,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政策,培养市场主体,推动成都音乐文化产业基金投资孵化一批重点音乐产业项目,持续开展音乐之都街头音乐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今年是提升我市音乐产业能级关键的一年,将重点引进和培育音乐内容生产商、互联网视听平台企业、音乐设施设备生产企业,大力推进凤凰山露天音乐公园建设和城市音乐厅建设运营管理机制,推动国际音乐装备文化创意产业园、音乐坊音乐旅游区、东郊记忆音乐公园、少城视听产业园、梵木创艺区、西部音乐灯光乐园和“古典音乐小镇”彭州白鹿镇、“民俗音乐小镇”崇州街子镇、“文化演艺小镇”龙泉驿洛带镇、“博物馆音乐小镇”大邑安仁镇4个音乐小镇等重大音乐产业项目。一系列国际一流的演艺场馆设施的在建和建成,意味着市民在家门口,就将听到更多更好的世界级音乐名家名作音乐会。(记者 陈蕙茹)

原标题:成都打造音乐之都 为市民美好生活演奏出更动听的音符

相关新闻

成都音乐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精品力作讲出成都故事

新的一年,成都音乐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和提档升级,将为市民的美好生活弹奏出更动人的音符 成都日报记者 刘阳 摄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艺术处了解到,去年,我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推出艺术精品力作,讲出成都故事,传播成都声音,重点剧目创排展演取得新成绩——一是创作数量创新高,呈现高原之态。创作川剧《好女人·坏女人》《目连之母》、京剧《陈毅回川》、杂技剧《熊猫寻宝》、音乐剧《丝路恋歌》等剧目20个;创作舞蹈《英姿》《花腰带》、四川弹唱《让美丽成都更加灿烂》、清音诗词表演《花重锦官城》等节目30个。二是获奖数量创新高,初显高峰之形。斩获国内外大奖10余个,如川剧《尘埃落定》获得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舞蹈《英姿》获2017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一等奖。三是参加全国展演数量创新高,成都文艺影响扩大。京剧《落梅吟》参加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川剧《布衣张澜》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四川清音《中华医药》、谐剧《苦蒿妹妹》、木偶表演《变脸吐火》参加文化部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剧(节)展演。

2017年,“乐动蓉城”月末惠民音乐会、成都室外音乐会等品牌音乐活动,“荟萃蓉城”精品剧目成都展演、“中国儿童戏剧节成都分会场”活动,大受欢迎。去年7月至12月,超过940场“玩音乐·漂成都”街头音乐表演,深情的吉他弹唱,令人震撼的古典音乐快闪,让音乐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而从去年9月到12月,“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全域开花,用音乐奏响天府文化,惠及全域成都市民。今年,我市将持续举办“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推动“乐动蓉城”“乐动地铁”“玩音乐·漂成都”等音乐活动常态化,打造城市音乐品牌。

更多元丰富的演出唱响舞台

近年来,成都拥有健康良好的音乐演出市场,演唱会票房稳居全国前三,成都人有看演唱会以及参与各种户外音乐活动的消费习惯,成都诞生了很多音乐奇迹,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7年,草莓音乐节、日落春浪电子音乐节、乐杜鹃音乐节等市场化、产业化音乐节会、演唱会,总计在蓉举办90余场,音乐演艺票房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100%。去年,成都还成功举办了首届成都国际音乐(演艺)设施设备博览会,成交金额超过50亿元,现场签约音乐产业项目10个,签约金额突破270亿元,同比增加120亿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市场化节会演艺活动将更加精彩纷呈:第二届成都国际音乐(演艺)设施设备博览会将继续举办,逐步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音乐产业展示交易平台;演出形式更多元、内容更丰富,再上新台阶: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的歌剧《战争与和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北方昆剧院的昆曲《牡丹亭》等国内外经典剧目,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波恩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国内外一流院团音乐会……从明星演唱会到高雅音乐剧,从民谣到国际流行的舞剧,不同层面不同年龄段的成都市民,都可以从丰富多元的演出中选择自己的最爱。

上个月,香港综合排名第一的国际知名品牌领军音乐企业——艺能特高,正式落户成都。据了解,艺能将在成都全面打造一条“演唱会生态链”,计划从今年起,一年做100场次演唱会,五年内做到1000场次演唱会,实现整个华语地区演唱会创意制作60%的产量、演唱会工程设计智能制造80%的产量、演唱会周边衍生文创科技原创IP制品80%的产量,均落地成都。此外,西部音乐节、乐杜鹃音乐节、草莓音乐节、汽车音乐节、日落春浪电音节及音乐明星演唱会等成熟品牌,将整合形成“成都2018年音乐活动演出日历”;独立音乐公社、咪咕音乐排行榜、MET原创音乐榜等音乐发榜及展演活动,还将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方式,扩大影响力;组建城市音乐厅交响乐团,通过“引进来”的契机,鼓励本土演出“走出去”,赴国内外交流演出,宣传天府文化和音乐成都。

努力孵化更多音乐人才

现在,成都堪称一个名副其实的、巨大的“音乐人才孵化器”,成都有四川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拥有突出的音乐教育资源,每年培养音乐及相关专业人才3.5万人,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秀音乐人才。有意思的是,在华语乐坛每个“转型”期,成都都输送了一马当先的音乐人才:1986年是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兴起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问世,其创作者就是成都音乐人郭峰;1994年,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成都音乐人何训田创作的《阿姐鼓》,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国际化的标志;2004年起,持续4年的选秀热中,成都一口气贡献出李宇春、张靓颖、谭维维、王铮亮、郁可唯、张杰、李易峰、江映蓉等流行唱将。还有歌唱艺术家廖昌永,小提琴演奏家胡坤、宁峰,单簧管演奏家王弢、钢琴演奏家李云迪等古典乐坛代表人物,成都在整个音乐行业的地位非常独特。

去年,成都成立了全国首只支持音乐产业发展、总规模50亿元的“成都音乐文化产业基金”。成都音乐产业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下一步,成都将借力基金,以及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原创音乐发展联盟和中国电子音乐联盟,结合文化部青年音乐人才扶持项目等音乐平台,大力推动原创音乐发展,促进国内外优秀原创音乐汇聚、生产、发布在成都。

记者了解到,目前搭建的音乐平台包括川籍音乐人“归巢计划”和青年音乐人才工作室“遴选计划”。“归巢计划”重点支持廖昌永、李丹阳、李宇春、降央卓玛等川籍音乐人回乡举办新年音乐会、个人音乐会等,音乐人才工作室目前已向刘党庆音乐工作室、晓峰演音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六家进行了授牌,每年给予10万元的经费支持,打造为成都音乐文化产业的核心孵化项目。

目前,全市音乐企业达400余家,张靓颖的“少城时代”、谭维维的“草台回声”、李宇春的“黄色石头”,以及摩登天空、乐杜鹃、广州锐丰音乐科技等业内知名音乐企业,已相继落户成都。(记者 陈蕙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