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开山门迎英才 纳贤引智助发展——毕节试验区人才工作综述

2020年10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 2017/3/29

“在这里工作的这几年,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现在的生活很踏实、舒心。”说这话的,是毕节市烟草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副主任黄化刚。

今年35岁的黄化刚,是四川北川人,于2012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通过人才引进方式进入毕节市烟草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从事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

近年来,毕节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以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引、育、用、管”创新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新路子。

坚持党管人才,强化顶层设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工作作为全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先后出台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发展型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决定》等一系列人才工作的政策文件,为全市人才工作的健康有序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撑。

为确保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更好地开展,毕节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大投入力度,市级财政将人才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市财政划拨人才工作经费2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按不 低于每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包含非税收入)的3%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突出督查考核,市、县(区)将人才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先选优和领导干部奖励、培训、交流、重用和提拔的重要依据,细化考核指标,把人才总量、每万人才资源数、人才投入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大考核权重,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工作重要性认识。

围绕重点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

全市始终坚持“打开山门迎英才,纳贤引智助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着力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先后出台了《毕节市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毕节市人才引进与跟踪服务管理办法》、《毕节市引进人才联席会议制度》等,对引进博士、硕士分别给予15万元、3万元安家费,每月分别发放1000元、200元生活补贴;引进到高校和医院的直接免费提供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安排、调动家属工作,解决子女入学。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引进人才政策措施,提供“诱人”的政治和物质待遇,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

——围绕“四化同步”大力引进所需人才。金海湖新区引进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9人;市农科所引进高层次人才24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4名,有力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发展。

——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硕博乡官工程”。引进和调配2名博士、112名硕士充实到乡镇党政班子,从经济发达地区引进11名优秀人才到乡镇担任党政正职,从省金融部门引进4名金融人才到毕节市挂职。

——深入以实施毕节市“百千万人才工程”。2010年以来,共引进博士59名、硕士596名、本科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10000余名。

——积极发挥试验区政治优势引才。争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选派243名干部到毕节挂职;协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先后帮助引进29名博士后到毕节市规划、交通、发改、工业园区、城镇新区等重要经济部门挂职,其中5名留在试验区工作;聘请煤制油项目首席专家曹湘洪、马铃薯产业首席专家金黎平、中国茶科所所长杨亚军等担任试验区重点产业发展科技顾问,聘请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士林为市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启动实施“情系毕节人才回归计划”,通过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方式,促进能人回乡、智力回归、资金回流,推动毕节发展。

着眼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毕节市坚持一手抓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手抓本土人才培养的原则,先后出台了《毕节试验区人才基地重点产业、重点学科人才团队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毕节市农民讲师“导师制”的实施意见》、《毕节市市管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强人才培育。

通过实施试验区特色重点产业支撑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高素质教育人才、基层卫生人才、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等七大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和集聚专业技术人才14万人、技能人才1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1万名。

依托教育之本,开拓人才之源。强化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校长”、“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将毕节学院提升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从6个发展到38个,建立校企校地联合67个,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着力壮大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建立形式多样、层次不同、对象明确的人才培训平台。开展园区建设、城市规划管理、招商引资、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现代农业、社会管理创新、维稳处突等为主题的专题培训,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实施办法》,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项目”,通过项目形式支持硕士研究生和副高职称以上科技人员进行项目申报。先后投入资金155万元加强试验区人才团队建设。创建 “试验区农村实用人才实训示范基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推行“农民讲师” 巡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受训农民的致富能力。实施“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先后对638名农民颁发高级、中级、初级“农民技师”证书。

积极搭建载体,盘活人才优势

毕节市把人才专长与需求相结合,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从引进的博士中优选5名担任工业园区和城镇新区领导干部,选拔39名优秀干部进入12个副县级以上园区领导班子,7名优秀干部进入金海湖城市建设,有力推进了工业园区建设。

全面开展“圆梦小康专家行动计划”工作,通过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践行群众路线·专家服务基层行”活动、建立专家基层服务基地、开展网络远程联系服务等有效工作措施,引导专家走出办公室,为同步小康献计出力。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帮扶活动,从市、县区、乡镇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选派1925名科技人员分赴全市1981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广普及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开展科技试验示范、创建万元田千元院等,助推毕节精准扶贫工作。组织实施了学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市级教育系统4所学校与9所基层学校结成对口帮扶关系、卫计系统5家医院与7家基层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关系,统筹城乡卫生、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开展“百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每年重点选派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科技兴农等方面专家100余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工作。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创业行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积极建设工作平台,激发各类人才服务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制定《毕节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办法》,依托市内高层次人才成立毕节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事务等4个咨询小组,涉及工业、农业、城镇规划、交通、环保、国土、金融、企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有关专家48名,对全市重要政策的出台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开展调研、评估,提出咨询建议,推动市委、市政府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毕节试验区专家咨询网上平台,群众通过专家咨询平台进行农业种养殖技术、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及法律方面的技术咨询。搭建引进人才作用发挥平台,把引进到试验区任职(挂职)的10余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聘请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兼职教授,促进了教学相长。大力推行“能人回乡”工程,各县区选聘知名人士回乡担任“名誉支书”或“名誉村主任”。

通过“引、培、聚、管”的探索实践,毕节试验区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583378人,每万人才资源数为89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4人,硕士研究生114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4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286人;高技能人才10618人;省管专家10人、市管专家77人……这些人才,已然成为了毕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力量支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