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攻坚拔寨斩穷根——金海湖新区打好“四场硬仗”决胜同步小康纪实

2020年10月14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日报 2017/8/18

梨新大道现状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了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发出了“总攻”的动员令,吹响了全面攻克脱贫攻坚难关的冲锋号,更加坚定了全省上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在此大背景下,金海湖新区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切实打出全区脱贫攻坚“组合拳”,坚决打好“四场硬仗”,确保如期打赢“113”攻坚战,实现全面同步小康。

兴国集团 (汪瑞梁 摄)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今年6月,由中铁十九局毕节制梁场制出的箱梁顺利运往大方车站特大桥成功架设,将成贵高铁12标与13标连在一起,标志着成贵高铁七星关、金海湖、大方全线实现贯通,也标志着金海湖新区实现人财物集聚、打造旅游集散城市、提升当地群众收入迈出了新的一步。

和成贵高铁“并驾齐驱”的叙毕铁路,目前建设已进入尾期。据了解,叙毕铁路全长180.6公里,贵州境内3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总投资121亿元,为国家Ⅰ级铁路。该铁路和新区国际内陆港、毕节东站相接,建成通车后,将成为毕节黔货出山的重要大动脉,对推动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奔小康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新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飞雄机场、杭瑞高速、厦蓉高速相继开通,成贵铁路、隆黄铁路等几大铁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交通网络大格局基本形成。再加上城市骨干路网和通村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外联内通的立体交通优势可谓立竿见影。

据了解,今年以来新区城市路网相继开工建设30多条、260多公里,目前已完成大多数。说起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双山镇归化村村民陈清虹充满了感慨:“2013年的时候这边开始修路,我就出去读书了。等我读完几年书回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富,先修路。

如果说城市“铁公机”交通网络是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那么“村村通”公路就是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毛细血管”。

沿着211省道前往梨树镇车坝村,沥青路在山间蜿蜒伸展,道路两旁满目苍翠。草木的清香若有若无地夹杂在清新的空气之中,令人神清气爽。放眼望去,河边扇子地里的300亩杨梅郁郁葱葱,结满乒乓球大小的果实。

柏油马路修到家门口后,车坝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办起了企业,配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修起了漂亮的黔西北民居,从几年前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今日的小康村。

“我们这里以前很穷,现在路通了,水通了,住上漂亮的房子,产业也搞起来了。”说起车坝村的变迁,村民孙善文有聊不完的话题。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交通建设政策的落实,新区成立了通村公路建设指挥部,把加快通村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的紧张建设,累计完成通村公路建设项目近百个,为群众铺就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青龙街道移民安置点

搬出恶劣环境 走向幸福生活

金海湖新区双山镇法书村坐落于大山深处,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山区。得到易地搬迁的消息后,村民们舍不得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不想搬出村子。为了让群众明白搬迁能脱贫致富,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组织人员逐户走访,宣传相关政策,并带领群众参观安置点,劝说群众扔掉思想包袱,挪出穷窝。

据法书村党支部书记胡万伦介绍,通过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的宣传,部分群众还是舍不得自己的老家。随后,村委带领大家到安置点去参观了安置房,群众都很满意,主动来村委会办理了搬迁手续。

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年过七旬的法书村村民曹昌明就念起了“打油诗”:“党和政府好政策,我们高山搬到平地来;房屋居住有政府,贫困扶助有祖国。”

“国家政策好!我们住在这高山,做梦都没有想到,要得一天好日子过!”曹昌明说。

经过多次走访调查,双山镇将核实后的11个自然村寨420户纳入了“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并陆续实行搬迁。

搬迁后如何生活、怎样发展,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选取好居住、能就业、易发展的安置点,并帮助群众发展产业、解决就业,是新区易地搬迁扶贫的思路。

法书村村民王世举,搬到靠近工业园区的新家后,得了三室一厅宽敞明亮的房子,还在楼下开起了百货店,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搬到这里后,我们生活些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了。”王世举说。

在岔河镇戈乐村,有3个村民组处于土地贫瘠、山体滑坡时有发生的贫困“重灾区”,村民生活十分困难。通过走访了解情况、选定安置点后,岔河镇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选择条件适宜的机种田和小城镇等安置点实施165户689人的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建设。经过4个多月的建设,两户一幢的“小洋房”拔地而起,给贫困群众搬向幸福生活吃下了“定心丸”。

“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我们大家都很满意,也很感激。”戈乐村村民黄华先说。

据了解,金海湖新区2017年计划实施1040户40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5户3991人,同步搬迁非贫困人口8户37人。为了提高搬迁精准度、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新区严格落实“五个三”经验和资金管理使用,并依托精准云扶贫系统,认真组织做好精准扶贫“回头看”各项工作,对贫困户进行再回访,深入了解贫困群众搬迁情况和生活状况,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工农业发展全面出击 产业扶贫遍地开花

小坝镇壕沟村村民张前周,因为家里父母年迈多病,出不了远门打工。经朋友介绍后,他到离家很近的贵州梵领服饰有限公司上班。谈起当初怀着“试一试”的心理进厂,到今天有一个稳定满意的收入,张前周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家乡正在快速发展,也方便了我们条件不好又不能出门打工的家庭,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张前周告诉笔者。

据了解,入住新区不久的贵州梵领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服装企业。公司入驻后,积极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并设置了技能培训中心,对新员工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水平。目前企业已有10条生产线投产,解决400余人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3人。

针对因伤残致贫的家庭,公司更是热心帮扶,目前已吸纳17名伤残人员就业,并免去他们的生活费,给予他们家庭般的温暖。

响水乡贫困户彭光举,曾因车祸致左腿骨折而无法外出工作,如今到公司上班,每月收入3000多元。

“我们有残疾,各方面不太方便。有时候老板会到我们家里去看望慰问,还经常组织厂里给我们残疾员工过生日。”谈起在厂里上班的生活,彭光举一脸欣慰。

金海湖新区是毕节一城三区同城化的核心板块,是贵阳、遵义、毕节“金三角”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众多企业家投资兴业的乐土。近年来,新区通过减免厂房租金和税收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引进了一大批民用产业入住园区发展,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强大力量。

2015年入驻新区的贵州思源电器有限公司,是新区引进的众多民营企业中的一个。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公司现在的产品已销往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地。目前公司年产饮水机10万余台,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公司不忘回报社会,积极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据思源电器有限公司员工詹会琼介绍,她每个月可以挣5000多元。

“有这点工资,我就可以照顾家庭、抚养孩子上学了。”詹会琼说。

在发展工业产业带动群众就业脱贫的同时,金海湖新区大力打造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如今,特色种养殖业在新区各镇乡办蔚然成风,使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曙光。

走进金海湖新区文阁乡海坝村,这个海拔2000多米的“云山村寨”山高林密、植被良好,一片片天麻基地布满山间,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劳作林下。文阁乡是目前金海湖新区最大的天麻种植基地,种有天麻1000余亩,并建成了全区最先进水平的天麻人工受粉栽培精品示范园。全乡天麻产业年销售额上亿元,带动贫困户8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文阁乡决定依托科技支撑,培养新型农业农民。截至目前,该乡针对贫困群众举办的“农业种养殖专业培训班”已培训上百人次,使广大中药材种植户更及时、便捷地享受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服务。

金海湖办事处常丰社区在苦思脱贫的过程中,发现蜜蜂在当地有很好的养殖前景,于是村支两委带头成了合作社,购置蜜蜂种群近百箱,免费发放给20余户精准扶贫贫困户养殖,并建起了“宫芯养蜂场”,把部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蜜蜂放入“宫芯养蜂场”进行集中养殖,于今年6月成功收获了首批蜂蜜20余斤。由于其蜂蜜质量良好,刚收割就被抢购一空。试点养殖取得成功后,村里开始为贫困户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打算把蜜蜂养殖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直通车”。

今年60多岁的黄世国是常丰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一个儿子常年瘫痪在床,需要精心照顾,一直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仅靠种田为业,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参与发展蜜蜂养殖后,看到“宫芯养蜂场”出产的蜂蜜被抢购一空,黄世国更加坚定了养蜂致富的信心。他表示,将努力学好相关养殖技术,扩大蜜蜂养殖规模,走稳走好这条致富路。

“我一定学好养蜂技术,把蜜蜂养好,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在和笔者交谈时,黄世国信心满满。

据常丰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松介绍,社区将进一步深挖资源,以养蜂产业为依托,广泛争取社会力量、资金支持,充分配合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着力打造种养殖一体化、集农事体验和休闲观光于一身的庄园式旅游项目,带领群众走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

金海湖新区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产品示范种养殖基地。目前,新区已发展响水乡青山村圣迪乐蛋鸡养殖厂和万亩玫瑰产业、小坝镇刘华村雨顺农业观光园、金海湖办事处常丰社区野葫芦基地和千亩油用牡丹、岔河镇花垚谷农业观光园、竹园乡千亩茶园等,农业产业基本实现全覆盖。

目前,新区还将以恒大帮扶为契机,推进10000个蔬菜大棚建设、发展肉牛养殖数千头,努力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 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

作为毕节市唯一一所财经类专业院校,毕节财校现有高级讲师52人,讲师58人,专任教师163人,65%以上专业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学校设有财经商贸、信息技术与工程机械等五大类专业体系,涵盖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平面设计、金融事务等18个专业。在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专业特色等建设的同时,该校采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以及政府、行业、产业、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等模式,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在该校2016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王彦看来,当今这个社会对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很大,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技术,对今后的就业大有好处。

“我这个专业和社会需求很对口,毕业后是很好就业的。”王彦信心满满地告诉笔者。

距毕节财贸学校不远的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是2008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入驻职教城以来,已形成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中职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为助推的办学格局。现有招生专业高职43个,在校生14000余人。该校还和贵州翔宏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不断拓宽高科技专业道路,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优质技术人才。目前该校打造的航空学院已成功实现招生。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一年来,职教城各校以新区大发展为契机,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已成为毕节试验区优秀应用型人才的摇篮,真正能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金海湖新区正不断抢抓医疗设施和城乡住房建设,积极实施棚户区改造,保障群众的小康生活“名副其实”。

来到金海湖办事处香田村,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金海湖新区分院正在建设中。项目规划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分二期实施,其中一期占地面积19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1万平方米,总投资7.662亿元,设置床位2500张,停车位2000余个,门诊量5000人。目前一期工程土石方全部完成,已进入门诊楼、医技楼、妇幼楼、病房楼等十栋大楼的快速施工阶段,计划明年3月底完工。

在紧邻新区“铁公机”交通大动脉的梨树镇联合村,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展开。据悉,该项目占地面积近60亩,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一期已启动8栋楼房建设,规划设计7栋6层的步梯房和一栋18+2的电梯房。目前7栋主体建设和部分装修已完工,建成后将解决300户居民的安置问题。项目靠近联合小学,规划设计了商铺、标准停车场和休闲广场等,将极大地方便居民生活条件和子女入学条件。

据悉,金海湖新区在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方面多管齐下,对学前教育幼儿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和大学、专科(含高职)及中职学生给予最高20万元的奖补扶持,实现教育脱贫。针对教育硬件不足、师资薄弱等问题,投入15亿元新建12所中小学,实施“全面改薄”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33个,并采取引进名校联办、市直学校帮扶联办和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做好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全面落实12大类46项基本公共卫生任务。扎实做好农村危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