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昌旭应邀接受“毕节扶贫与生态的国家意义”主题采访

2020年10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 2015/3/18

 全国“两会”期间,在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昌旭应邀接受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毕节扶贫与生态的国家意义”主题采访。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周鸿升应邀参加访谈。省委外宣办有关负责人主持访谈。

陈昌旭首先向新闻媒体简要介绍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基本情况。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到“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已经启动、毕节试验区如何组织实施时,陈昌旭说,毕节是“绿色贵州”行动的主战场之一,试验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抓好“绿色贵州”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先后组织召开了“绿色毕节”专题论证会、推动大会、现场观摩会等,出台了《关于推进毕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毕节市荒山绿化三年行动方案》等8个文件。在推进过程中,采取先建后补、代种代管、承包造林、企业带动、建设移交“五种模式”,激发大户能人、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建立各级领导联系点、部门帮扶联系点、重点推进示范带,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突出“四个重点区域”,通过种植大苗,着力建设绿色通道、绿色景区、绿色园区和城镇、绿色水源涵养区。

关于中国网记者问到如何推进生态新兴产业发展问题,陈昌旭说,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要求,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节约、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路子,在推进煤、电、烟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强化绿色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培育新型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业和新型建筑建材产业等“七大生态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使产业和生态相得益彰、互动融合。

对于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问到毕节试验区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打算时,陈昌旭说,我们将立足试验区现有121万贫困人口的实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安排部署,以省委、省政政府提出的“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为统揽,把握好工作方向、政策导向和重点趋向,坚持重在精准精细、重在基础设施、重在产业支撑、重在职业教育、重在党建扶贫“五项重点”工作,坚决打好扶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这场硬仗。

在当代贵州杂志社记者谈到怎样学习和弘扬文朝荣精神时,陈昌旭说,文朝荣是试验区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中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文朝荣精神是新时期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生动写照。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践行文朝荣精神·争做试验区先锋”学习实践活动,开设“文朝荣时代楷模展览馆”,拍摄电影、创作歌曲、编排话剧、编辑读本,并组织评选100名“文朝荣式农村党支部书记”,表彰一批“文朝荣式的绿化先锋”,大力弘扬和践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毕节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文朝荣精神,把“绿色贵州”行动和扶贫攻坚工作推向深入,真正让毕节“披上绿毯子、拔掉穷根子”。

周鸿升说,毕节试验区作为“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长期以来为“两江”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方面实现了“两个跨越”,给全国同类地区作了有益的示范探索。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毕节试验区也面临着农民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压力。他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新增退耕还林还草1000万亩,造林9000万亩。”毕节作为全国“生态建设”试验区,国办函〔2013〕35号文件明确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我们将在退耕还林还草和造林指标分配时,单列下达毕节试验区指标,继续给予倾斜和支持,助推毕节试验区唱响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好声音。

在访谈中,陈昌旭、周鸿升还分别就媒体关注的其他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当代贵州杂志社、贵州广播电视台及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日报网、中国工会网、贵阳日报、贵阳新闻网等2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采访。 

fc5319dc-db66-4116-982c-7cc0975615a2.jpg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