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坚持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着力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1988年至2014年,全市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862.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长到46.23%、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2636.99万立方米,为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峰峦叠翠,满目葱茏。走进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试验区,巍巍群山绿色新景让人流连,在这片国土面积达2.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绿色无疑正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色调。
毕节的绿,得益于试验区建立以来,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可喜变化。也得益于一项于2002年全面实施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它不仅有力地改善了毕节的生态环境,并且也大大改变了毕节的贫困状况,它就是国家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
影响深远的生态工程
大方县的滑石村之所以叫“滑石”,是因为这里曾因毁林开荒导致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多发。而如今的滑石,山绿水清、村庄整洁,森林覆盖率达73.6%,退耕还林工程让滑石村不再“滑石”。
2000年的一次山洪泥石流,短短几十分钟导致滑石村千余亩田地被毁。灾害发生后,村民们幡然醒悟,不再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毁林开荒。为吸取教训,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发动滑石村群众参与退耕还林项目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从此,滑石村村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退耕还林之路,经过14年的辛勤耕耘,滑石村退耕还林面积达7814亩,封山育林达14000亩,“风沙起,雾罩大,三里之内不见人”的景象不复存在。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滑石村村口宣传牌上的几句话提醒着村民们,只有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滑石村只是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1988年以前,因为人口增长失控,“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越垦越荒,越荒越垦”的恶性循环,导致林草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成为阻碍试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试验区建立后,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主题,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特别是2002年全面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让像滑石一样的地方纷纷“沾光”, 一个山绿民富之梦正在退耕还林中慢慢实现。
数据显示,毕节于2000年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截至2014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37.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4万亩,荒山造林185.6万亩,封山育林43.5万亩。共投入资金31.69亿元,其中政策补助27.07亿元、种苗费用0.62亿元、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4.00亿元。自2008年启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以来,到2014年,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52.04万亩、沼气池0.65万户、省柴节煤灶11.34万个、太阳能1.14万户、薪炭林种植8.35万亩、生态移民6226人、后续产业种植业项目41.68万亩、畜牧业种植牧草10.16万亩、棚圈37.11万平方米、青贮窖8.13万立方米、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99万人、引导性培训1.18万人、农民技术培训绿色证书4.01万人、普及培训11.19万人、造林补植补造和恢复经营131.77万亩。
和谐共赢的生态效益
在海拔2200多米深山里的赫章县海雀村的乡亲们眼中,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他们走出了“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的尴尬局面。村民们回忆,当时巴掌大的地方都要种上玉米,孩子生多了吃不饱就再把树砍掉种上玉米,恶性循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海雀人深知,唯有改造山田,更新品种,提高单产,解决吃饭难;植树造林,保土养肥,发展畜牧业增收。说干就干,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人开始天不亮就上山,一棵树一棵树地种,一项技术一项技术地学。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短短的几年内,海雀村退耕还林1120亩,利用科技将亩产从50斤提高到800斤,人均粮食增加200多公斤。如今,海雀村的森林面积达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试验区成立之初的不足5%提高到70%,90%的家庭搞起了养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68元。
共享退耕还林红利的,还有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曾经的穿岩,农业生态平衡失调,每逢汛期,大量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试验区成立以来,该村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明确以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搬迁、发展后续产业和生态畜牧业为主要内容,全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贫”的发展路子。通过27年的努力,穿岩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现实,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全村共完成退耕还林4432亩,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68.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488元,贫困人口也减少到548人。
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日益凸显。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全市年均造林突破6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市造林总面积的95%。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带动,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28.40% 增加到2014年46.23%,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森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陡坡耕地通过通耕还林恢复森林植被,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退耕还林区域内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逐年下降,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成了试验区扶贫开发的又一引擎。工程涉及全市11个县(区、管委会)243个乡(镇、办事处)1983个村,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1.69亿元。通过退耕还林直补政策,使31.2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毕节市大力探索发展“林豆、林药、林草、林茶、林禽”等种养殖模式,开发绿色食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就赫章县而言,自2009年开始,该县提出了在全县“打造核桃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业、搞活庭院经济”的发展思路,到2014年全县种植核桃163万亩,挂果核桃25万亩,核桃坚果产量3万吨,年产值近10 亿元。年收入超万元的核桃种植户5000余户,超5000元的种植户上万户,每年为全县农民人均创收800元以上,核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还有纳雍县阳长镇,该镇于2011年利用巩固退耕还林和新增巩退等林业项目在堰塘、丰家丫口等村打造玛瑙红樱桃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玛瑙红樱桃1300亩,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保水、保肥、保土的目的,又绿化了荒山荒坡,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效应初显。今年4月下旬以来,示范基地樱桃陆续成熟,远近客商慕名而来,进入丰果期,1300亩樱桃可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548户1716个村民人均收入增加700多元。
在试验区广袤的大地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意识也渐渐深入人心,广大农民渴望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自愿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几乎达到100%,许多地方农民主动申请实施退耕还林。如毕节经济开发区小坝镇水塘村2012年200多户农民主动申请退耕还林1500多亩,威宁自治县岔河乡利毕村、金钟镇冒水村等在国家退耕还林计划还没有下达的情况下,主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目前,栽种的部分经果林已开始挂果。
逐绿而行的生态宣言
2014年,全国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00万亩,贵州省70万亩,在全国11个工程省区中排名第二,毕节市23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32.86%,在全省6个工程市州中排名第一。充分体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以及省发改委和林业厅对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毕节市于2014年年底及时将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其中赫章县4万亩,七星关区3.5万亩,织金、纳雍、威宁自治县各3万亩,大方县2.5万亩,金沙县1.3万亩,黔西县1万亩,百里杜鹃0.9万亩,双山新区0.5万亩,毕节经济开发区0.3万亩。
然而,作为“生态文明先行区”,毕节追求绿色发展的激情永不减退。2014年下半年以来,毕节按照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谋划启动了绿色毕节行动。2014年12月3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毕节市荒山绿化三年行动方案》,标志着全市荒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今年1月9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市相关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市林业局全体干部职工,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林业站主要负责人等1200余人召开绿化毕节推动大会,掀起了绿化毕节热潮。并铿锵宣布:三年完成造林绿化300万亩,到2018年试验区建立30周年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到2020年,将符合条件的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确保森林覆盖率达54%以上。
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开展。截至2015年3月底,全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41.62万亩,其中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3万亩。
如何将造林绿化与生态产业发展相融合,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产业优的循环发展新路子,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是绿色毕节行动的关键所在。为此,毕节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将造林绿化与经果林、中药材种植等结合起来,不仅造出绿色、更造出了产业——
七星关区通过绿化造林工程的开展,立足发展实际和群众意愿,大力发展刺梨产业,并规划用5年时间,发展刺梨种植50万亩,以此全面增加农民收入。
黔西县充分结合全县产业规划,积极鼓励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流转、大户承包等形式进行荒山绿化,扩大造林规模、做强造林主体,结合今年目标任务,种植石榴、皂角为重点的经济林2.61万亩,力争让全县山头绿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
威宁自治县为了保护和治理草海,采取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工业原料林与景观林相结合的方式,在盐仓镇四堡村种植了塔柏、竹柳3266亩,塔柏为草海周边环境治理提供了保障,竹柳为威宁雪榕公司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
……
如今,在整个毕节,把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已成为绿化造林工作中的一个常态。数据显示,在刚刚完成的141.62万亩造林绿化中,以核桃、刺梨、樱桃、苹果、石榴、茶叶等为主的经果林种植面积就达到了50.16万亩,占了造林总面积的35%,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化一个山头、带动一片产业、实现绿色增长和经济增收双赢的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