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节市全面打响同步小康短板攻坚战

2020年10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 2015/8/4

近年来,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建设加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列全省第三。与此同时,毕节仍是贵州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困难最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贫困落后是建成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为此,市委一届七次全会做出了“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决定。为落实市委决定,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准确把握全面小康创建主旋律,以找准短板、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提速赶超为着力点,全面实施小康短板攻坚行动,为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基础、提速度。

摸清底数,构建短板指标台账。27年来,毕节试验区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但是通过调查摸底,全市全面小康的60项监测指标程度形势不容乐观,全市2014年底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按贵州省的监测评价体系测算,实现程度为81%,分别低于全国7个百分点、全省4个百分点。全市11个县区中,只有金沙县的综合实现程度达到了90%以上。在60项监测指标中,只有20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全面小康标准值,占到全部指标的33.33%。有18项指标实现程度在80%—99.99%之间,占全部指标的30%。有12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0%—79.99%之间,占全部指标的20%,有10项指标实现程度在59%以下,占全部指标的16.67。在22项短板指标中,经济发展类、民生质量类、教科文卫等指标短板尤为突出,是全市短板攻坚的主攻方向。区域贫困、人口贫困短板现象非常突出,全市还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3个贫困乡镇城乡镇和166万人口未脱贫,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是建成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

全面统筹推进,实施短板攻坚行动。

针对22项实现程度低于80%的短板指标,全市统筹、系统谋划、综合施策、重点突破,着力建成全面小康、全域小康和全民小康。一是围绕全域小康,实施“脱贫摘帽”补短板工程。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计划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帮促发展困难县的意见和市委一届七次全会决定部署,按照集团帮扶办法,着力抓好发展困难县、贫困乡镇、贫困村的精准帮扶,提高贫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让一个贫困区域掉队。扶持贫困村寨脱贫致富。总结推广精准扶贫“四看法” 成功经验,发挥政府主导、市场主推、群众主体作用,切实以村为单位、家庭为发力点,以“改变环境改变人、解放思想转移人、明确责任落实人、找准路子找对人”为重点,集中解决“给谁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何时做”等问题,制定更加完善、更加具体、更加务实可行的力量统筹机制、资源整合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社会扶贫机制和工作考评机制等,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支持贫困乡镇决战贫困。以省定107个贫困乡镇为主攻方向,创新扶贫机制,整合资金、捆绑项目,集团帮扶,着力支持贫困乡镇完善设施、发展产业、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用3年时间全部实现减贫摘帽。帮促发展困难县“脱贫摘帽”。充分借助省实施帮促13个发展困难县特惠政策的机遇,积极做好项目贮备,抓好沟通、衔接,争取省的帮扶政策转化为具体的资金、项目支持,做好市域统筹,抓好分类制定,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力量,集中开展对威宁县、赫章县的整体帮扶,从政策、项目和生产要素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激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着力夯实全面小康基础。二是围绕全面小康,实施“五位一体”短板攻坚工程。围绕“决战贫困”部署,统筹抓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建设和发展,实施短板攻坚工程。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完善工业园区服务功能和产业布局,扶持发展壮大制造业,重点发展新型能源化工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新型建筑建材产业等七大新型生态产业,推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协调推进产城一体,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经济总量,夯实全面小康物质基础。补齐社会和谐短板。着力决战贫困,深化开发扶贫主题,抢抓国家和省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机遇,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切实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补齐生活质量短板。加快推进通村油路(水泥路)工程建设,突破交通瓶颈。加快城乡危改工程建设进度,加大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人口住房保障水平。争取国家和省资金、项目投入,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构建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切实提医师人数比重。补齐民主法治短板。进一步夯实村居基层党组织基础,提高城乡居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切实提升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完善率。补齐教育文化短板。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实现学有优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出市场主导作用,大力培育市场文化主体,加快发展壮大试验区文化产业。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坚持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完善并行,争取各级专项资金投入和运用市场化手段,切实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积极争取各级专项资金项目投入,充分运用市场化方式等加大城乡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三是围绕全民小康,实施“专项攻坚”工程。“同步小康”是时间节点上对实现小康的要求,而“全面小康”是在实现内容上对小康的要求,二者都是不能落下的任务,毕节在实施梯度推进的基础上,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充分发挥试验区“探路子、作示范”的政治优势,在抓好扶贫攻坚的基础上,探索助推贫困少数民族群体、弱势困难群体和社会特殊群体实现小康的方法经验。对困难少数民族群体的帮扶,制定行动计划,整合部门和社会力量,有效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技能水平,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功能,集中对残疾人、老弱妇幼和鳏寡孤独等劳动能力缺失或有限的弱势群体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兜底,在逐步提高他们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整合项目资金帮助解决他们的住房、水电和医疗保障问题。帮助具有发展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掌握一门能创收谋生的技能,让他们共享全面小康普惠成果;对于受过刑事处罚特殊群体,开展好结对教育、帮扶,帮助提高他们的自主谋生能力,增强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使他们成为传播全面小康正能量的生力军。

实施差别化考核,树立短板攻坚指挥棒。一是针对短板指标考核。根据2014年底全面小康60项指标完成情况,对各县区已达到或超过全面小康标准值的指标,原则上不再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将其调整为监测指标。将所有未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值的指标(含原来的考核指标和监测指标),一律作为年度全面小康工作目标考核指标。因为各县小康实现程度和指标短板不同,纳入考核的指标内容和指标权重也不一样。二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分值权重。各县区总分为100分。各类考核指标分值设置的高低,原则上根据该县区纳入考核的指标的多少和分类来具体设置分值,实现程度高的考核分值权重相对较低,实现程度低的考核分值权重相对较高。将各县区2014年底尚未达标的指标分为三类,其中实现程度在80%以上的指标为一类指标,其各项指标考核分值权重设为一类标准,分值权重原则上在2.5分以内。实现程度在60%—80%区间内的指标为二类指标,其各项指标考核分值权重设置为二类标准,分值权重原则上在2.6—6分以内。实现程度在60%以下的指标为三类指标,其各项指标考核分值权重设置为三类标准,分值权重原则上在4.5—15分以内。力求通过分值权重杠杆,加大对短板突出、欠账较大指标的考核、管理和跟踪力度。三是加强对考核指标管理。只要实现程度没有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值的一律作为考核指标,在年底考核评分时,对于本年年底县区或市直相关责任部门能出具指标完成数值的指标,原则上作为年度全面小康工作目标考核的重点检查、抽查和验证指标。对考核时县区或市直相关责任部门无法出具指标完成数值的指标,由市直指标责任部门根据县区平时工作推进情况和动态跟踪情况,提出考核评价意见。对各县区2014年度未纳入考核的监测指标,一律实行兜底管理,若相关监测指标出现下滑且低于标准值,每出现一项在考核总分中扣减2分,下一年度重新纳入工作目标考核指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