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木寨游客越来越多,村干部也越来越忙。但是忙而不乱,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原因是他们都练就了两项 “特殊”技能。 一是 “三能”: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干。 二是“三变”:把消极变为积极、把压力变为动力、把被动变为主动。 “三能”说的是村干部要具备的能力,“三变”则是村干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木寨村支书姚芳说—— “村干部是村里的带头人,要带领大家践行‘塘约经验’,共同致富,就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自我提升,这样才能有领头发展的能力。” “能力多半是逼出来的,干不了事没口碑,没口碑没人信,没人信就更干不成事。” “能力的背后,其实是毅力,干事要不厌其烦,直到达到目的。” “我们通过很多方式方法对转变不过观念来或者是积极性不高的村民进行‘轮番轰炸’,比如带大家外出参观学习,然后带领先转变过观念来的村民先做起来,赚了钱让大家看,让大家心动并行动起来,这些就是要靠不厌其烦,为老百姓做事就是这样的。” “我们拼命要把全村所有院坝、通组路、连户路全部硬化、贯通,除了这些早该做的事情,另外就是要做点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让群众对我们有信心。” 木寨村主任邹振军插了一句话:“原来穿水桶鞋泥巴都会脏到大腿,现在穿毛底鞋都很干净。” 姚芳说,“我们就是靠大家齐心,九牛爬坡个个出力,把老百姓的观念硬扭转过来了,现在说到搞产业、搞旅游,不让干都不行,哈哈!” 对此,记者走访验证了一下,情况确实像姚芳说的—— 杨思明家几个弟兄姊妹看到了村里发展的机遇,果断把家里的旧家具搬丢了,要装修来开避暑接待中心,结果得罪了念旧的老母亲。 “老人一气之下跑去村里另一个老人的家里去‘诉苦’。”杨思明笑着说,“其实这就是新旧思想的一个碰撞过程,不可避免,如果行动不快速,就抢占不了‘先机’。老人家总有一天会懂的,我们要做成给她看看。” “真要我们木寨人回头按几年前那样没想头、没奔头地活,打死我都不干了。” 二 “伍二叔,你还欠我一个事情。” “哪样事?” “入党的事。” 这是2011年10月,木寨村村民邹品刚和时任木寨村支书的伍德贵的对话。 “2009年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可能因为村里的事太多忙忘了,到2011年村支部还没解决他入党的事情,他就去找伍支书了。”姚芳说。 姚芳介绍:“邹品刚2009年得了肺病,2011年的时候最为严重,但他从没忘记过入党这件事。” 从生病开始,邹品刚便丧失了劳动力。“不能干活,不能剧烈运动,直到现在,我说话还是感觉气不够用。”他说。 “我能活到现在,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那时候,每个月我都要去医院,一个月要花3000多块,欠账最多的时候,欠了10多万;2011年病得严重时,差一点就活不过来了。”邹品刚说,“姚支书发动村里给我捐了差不多两万块,她自己又借了我几万,才让我有钱治病。” 时任木寨村副主任的姚芳看到邹品刚的情况,提议村里进行评议,把他纳入了低保范围。 在姚芳的支持下,邹品刚2011年开起了“品刚五金百货”店。 2016年,邹品刚自己申请,要求村里“砍”了自己的低保。 今年,邹品刚花了近4万元,买了一辆面包车。 党员这个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 “作为一名党员,脱贫的事情要做个示范,才好带动别人。”邹品刚说,“原来这个寨子里只有我一家商店,现在增加到4家了,但是生意却没有受影响,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三 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木寨村,记者见得最多的车牌,不是“贵F”,而是“川Q”。 七八辆“川Q”在马白寨组农家旅社“翠竹居”的院坝里停着。厨房里,老板刘光先系着围腰,从锅里把金黄的包谷粑粑盛出来,回身继续在砧板上切着油亮的腊肉。 从2014年开始,刘光先就保持着这样的状态,做做饭、打扫卫生,然后每天就有1000多元的进账,这是工作,也是生活。 这种状态,刘光先特别喜欢。 不光她喜欢,所有的木寨人都喜欢。 “不管有没有游客来木寨,木寨人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环境卫生,个人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路上遇见一张纸片都会弯腰捡起来放垃圾桶里。”姚芳说。 姚芳虽然没有专门受训过,但是她见多识广,“不会做菜的,我手把手教他们做菜,还教他们叠被子、接待礼仪等等。” 为了加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木寨挖掘和宣传当地的彝族和白族文化,成立了3支文艺宣传队,有70多人,并加强培训,以求做到随时能上场。 看到村民们有这样渴望发展的精神头,姚芳不禁想起了创业之初的艰辛——骑着摩托车把客人一个一个地送去村民家选择住处,直到客人满意地住下来,一天下来,不但累得精疲力竭,还贴油费。 “现在好多了,游客会自己和村民联系,不用我来当中间人了,这说明我们的品牌已经打出去了。”姚芳笑着说。 村民们大多选择开农家乐或者农家旅馆,但是退休教师付洪忠却选择办合作社,他说:“要干就要干大点的。”于是他筹办了木寨乡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自己任理事长。 对于付洪忠来说,产生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干劲,来源于他的一个观点:“大家有吃了,我没吃的,我一家吃一天,可以撑几个月;如果大家都没有吃,我有吃的,大家来我这里吃,那我撑不了两天就垮台了。” “一定要抓住机遇,带领群众闯出个名堂来。” 姚芳和木寨的干部们对木寨的未来,有很大的决心和信心。 后记: 一个不断建强的党组织,一个有公心良心初心的班长,一批认真践行宗旨的党员,一条立足资源链接市场的发展路子,一群被带动并被组织起来的群众。 这“五个一”,便是我们在采访中逐渐清晰起来的一个印象。 学塘约,木寨正在一步步靠近学习的本质。而木寨的做法,也绝不是一个个案、一个孤本。在追求“生态美、百姓富”的道路上,木寨可以复制,亦可以超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