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赫章县海雀村:精准扶贫引领群众走出贫困窟

2020年10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 2015/3/13

海雀村位于赫章县河镇乡东北部,平均海拔。全村辖5个村民组213户830人,其中苗族203户775人,彝族10户55人。境内山高坡陡,土地零星破碎,贫瘠瘦薄,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90%,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群众一度时期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人畜混居、苦不堪言。1985年6月,《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期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为题,报道了海雀村的贫困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作出了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贫困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拉开了中国扶贫攻坚的序幕。1985年7月,刚就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轻车简从来到海雀村视察调研。1988年6月,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海雀村也因此成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30年来特别是2014年以来,海雀村通过挑战贫困的大量实践和不断总结,在“不具备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乌蒙贫困山区,逐步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和谐发展新路子,形成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科学发展”的“海雀模式”,探索出“六个到村到户”(1.坚持帮扶到户,形成扶贫攻坚合力;2.坚持产业扶持到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3.坚持教育培训到户,努力提高群众素质;4.坚持基础设施到户,大力改善村庄面貌;5.坚持住房改造到户,改善群众居住环境;6.坚持社会保障到户,着力建设和谐新村)扶贫工作方法,进一步推进海雀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33元增加到6190元,贫困人口从1985年730人降到98人,人均占有粮食从1985年增加到;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5%上升到70.4%;海雀村先后被命名为贵州省“巾帼示范村”,毕节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计生协会示范村”;海雀村党支部被省、市、县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201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3年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2014年先后获得“全省生态文化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贵州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一)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村,基础设施及村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是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牢固树立“基础设施大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理念,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针对海雀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实际,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破解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主要障碍。采取政府补贴材料、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修复海雀组通组路,新建长海组至瓦厂组通组路;完成联户路硬化,农户院坝硬化,实现了5个村民组联户路无缝对接和院坝硬化全覆盖;完成149户农户房屋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修建海雀小学教师公租房,硬化海雀小学操场660平米,新建海雀小学水冲式厕所;实施了35户住房困难户房屋建设;治理长海组河堤,修复海雀组水井3个,完成人畜饮水水源点建设3个,安装水管;安装海雀组、长海组400伏线路、220伏线路、新增200千伏安变电器2台。

二是始终坚持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深入践行文朝荣老支书“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的理念,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巡山护林制度》,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工程,着力推进环境卫生整合整治,努力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双赢”。对全村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完成方竹种植1048亩,抚育森林3100亩,种植李子树4000株,林下养殖蜜蜂300桶,森林覆盖率预计到2016年达到81.2%。实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灶123户,新建沼气池84个;建垃圾收集房1间、垃圾填埋场1个、购买垃圾清收车1辆、垃圾斗3个、垃圾箱10个;投资55万元修建农户生活排污水收集排放处理系统,强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庭院美、生态美。

(二)着力打造精准扶贫示范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始终坚持把“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贯穿工作的全过程,总结提炼精准扶贫“四法”(力量法、十子法、抓手法、产业链法),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切实把扶贫工作做到“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通过对全村农户摸底排查,确定70户贫困户250人为2014年脱贫目标,针对每户贫困户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实行建档立卡,挂牌管理。注重把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按照企业+支部+合作社(能人)+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引导农民增收致富。成功引进了赫章鸿祥公司建立红花种植示范基地500亩,覆盖农户150户,贫困农户人均种植红花1亩以上;成功引进了贵州一号公司建生态鸡养殖场1个,已出栏生态鸡5000羽;组建了海雀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奖励式、领养式、补贴式、贴息式、结对帮扶式”的运营机制,新增养殖糯谷猪74头、能繁杂交母牛90头,贫困农户人均养殖1头以上;建立了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1000亩,覆盖农户210户;种植两季荞麦200亩;种植大蒜100亩;充分依托“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公共品牌,在县福万家超市设立专柜销售海雀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组建了贵州海雀宏锦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和海雀劳务分包公司,先后输出劳动力150人,涉及农户103户。2014年,海雀村农民人均增收700元,40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三)着力打造旅游发展创新村,旅游发展活力日渐凸现。海雀村紧紧围绕现代农牧业、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海雀人文精神,着力发展海雀乡村旅游,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规划建设北部以苗族主题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的村落体验中心,南部以集市文化和旅游接待为主的农村商业、乡村旅游接待中心;规划建设以休闲观光为主的花卉苗圃观赏区,以传统农具工艺展示、体验、销售为主的老街集市体验区,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牧场观光区,以展示传统民居和农家生产、生活、节庆等民俗活动为主的农家生活展示区,以展示农耕文化智慧为主的农耕文化展示区,以提供风格多样的婚礼举办、婚纱摄影、影视拍摄为主的婚纱摄影及影视基地;规划海雀生态博物馆、生态广场、生态公园建设,支持海雀村申报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把海雀村列为非遗保护基地进行建设,规划以苗族大迁徙舞为主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演绎、保护和发展;规划采取社会融资方式建设海雀生态度假酒店,提升海雀生态旅游服务能力。预计到2020年,新海雀村整村建成生态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学习体验的重要目的地。

(四)着力打造统一战线帮扶示范村,海雀村发展日新月异。

1995年,中央统战部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部署,开始对赫章县进行定点帮扶。协调台盟中央、东部十省市统战部等统一战线,围绕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化扶贫、旅游文化开发等重点领域,对赫章县开展了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活动,台盟中央选择河镇乡海雀村为帮扶联系点,自台盟中央帮扶以来,共向海雀村联引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帮助海雀村改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了村小学、精神文明活动站和村卫生室,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将自来水引入全村213户人家,对全村72户茅草房进行了改造。2011年9月,林文漪主席赴贵州考察,亲自协调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共同实施资助赫章优秀高中毕业生全额学费项目,捐资200万元,从2012年起连续5年资助赫章20名贫困家庭高中生全免学费就读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坚持每年“六·一”前夕赴海雀小学开展慰问活动,捐赠物资折款近20万元。全国人大常委、时任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连续五年将个人创作所获稿酬共6.25万元全部捐给海雀小学,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学校教师。通过台盟中央和社会有关方面倾力帮扶,海雀这个曾一度“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着力打造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党员干部服务能力增强。

一是按照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的要求,县委书记亲自联系海雀,选派优秀正科级干部任海雀村第一支部书记,县、乡选派了9名得力干部蹲点驻村,为海雀推动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村党支部先后共为群众办理民办实事72件,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认真学习贯彻省委赵克志书记赴海雀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了“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学习活动,积极践行文朝荣精神,组建了文朝荣精神保电突击队、文朝荣精神绿化队、文朝荣精神服务队等,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服务网络、服务功能、服务制度、能力提升、质量评价”等“五大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村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改革、服务党员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基层组织体系强起来、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强起来、基层组织工作能力强起来,达到群众日子好起来、生活富起来的目标。

二是抓班子强思想,实现动力火车头。选出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带富能力强、热心服务人民群众的村“两委”班子;建立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办公场所卫生管理责任制、村“两委”轮流值班制度等;把“学理论、抓方向、谋发展、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建班子”与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抓。加强村级组织服务体系建设,配齐配强了村党支部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举办明理知耻道德向善“道德讲堂”,开展了以“忆贫思富在海雀、党恩惠民在海雀、精准扶贫在海雀、生态建设在海雀、人口文化在海雀、诚信道德在海雀、遵纪守法在海雀、流动党校在海雀、文明和谐在海雀、农技培训在海雀”等十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提振了全村群众精气神,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凝聚了“不甘贫困,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敢于攻坚”的海雀精神,村党支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新海雀村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以《海雀村村庄规划》和《海雀村生态博物馆建设规划》为指导,以精准扶贫“四法”为抓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提升人口素质,着力抓好生态建设,深入开展人均收入超过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百万元的“双超村”创建活动,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典型示范。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提供发展保障。成立以赫章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支持海雀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海雀村帮促工作。牢固树立经营土地的理念,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将全村土地流转到村所辖公司统一经营,探索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益成倍增长新途径。按照“各方化缘、渠道不乱、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和资金对海雀村进行集中打造,各部门整合项目除技术含量高和上级有特殊要求外,一律由海雀村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统一采购物资、统一进行建设、统一经营发展、统一财务管理使用,确保用出质量、用出效益。

二是做深做细规划,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优化海雀村行政区划,将原海雀村、老街村、花泥村合并组建新海雀村,成立海雀村党委,新海雀村总面积29.8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5603亩,林地面积23130亩),辖26个村民组1150户4847人,森林覆盖率51.6%,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60元,人均占有粮食,贫困人口1319人。完善2014—2030年新海雀村村庄规划,以规划整合配置资源,以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在规划的执行上下功夫,创新产业运作模式、投资融资方式和项目实施方式,采取土地、林权经营权流转或作价入股等措施,抓好规划项目的落实。

三是加大扶贫攻坚,增强经济实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庭院经济,户均种植茶叶2亩以上,同时壮大马铃薯、猪牛肉等精深加工业和民族刺绣蜡染针织手工业;对自有林场进行价格评估,用于村级融资发展或村民股权入股,对现有林业进行保护性开发,适度开发制作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制品。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建设海雀寄宿制小学,利用闲置校舍成立幼儿园,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实现“一户一人一技”。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以苗族主题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打造民族村落生活体验、花卉苗圃观赏、牧场观光、民族婚庆体验等风格多样旅游中心和展示区;申报建设国家级苗族大迁徙舞非遗保护基地;加快海雀生态博物馆等建设,将新海雀村整村建成生态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学习体验的重要目的地。

四是大力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建设美丽新村。大力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行动计划,打通“断头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全村用水达到安全级别。实施村级双回路电源供电工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讯网络和数字电视全覆盖。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五是探索创新产业运作方式,激发内生动力。组建海雀村集体股份制产业发展公司,由村支委和村民代表对公司进行监督管理。村民通过土地、林权等作价入股公司,成为股东,再通过劳务合同等用工形式成为产业工人,获取相应劳动报酬,实现全村管理公司化、公司产业实体化、农民身份产业化、农民权利股份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