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镇村民正在打包装袋莲花白 协和镇村民在田间采收萝卜 “扶贫农产品直通车”开进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协和镇村民在清洗萝卜 萝卜来了 3月16日,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堂门口,一辆“扶贫农产品直通车”正在卸货,引来了不少师生围观。厨师们说:“这个季节的萝卜竟然还是甜的,不空心,要得要得!” 这辆来自黔西县协和镇的“扶贫农产品直通车”,将贫困户栽种的1万公斤萝卜和3000公斤莲花白送到学校。协和镇党委书记方凯看着一袋袋萝卜搬进食堂,高兴地说:“这下回去,给老百姓有个交代了。” 校农合作是指让农户种植的绿色蔬菜直接供给校园食堂,减少中间环节;不仅节约流通成本提高农户收益,还能让校园食品安全得到保障。 毕节市委、市政府也十分关心这项工作,鼓励各校使用市内各地农产品,尤其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方的农产品。 2017年3月,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启动校农合作工作,将驻村帮扶与校农合作相结合,利用人才优势,主动出击,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为全市脱贫攻坚“动真情、出真招、扶真贫”尽一份力。“本地农产品价廉物美,说实话比用外地的放心,过去主要是渠道不畅,进校园的比例不高。现在各地主动来联系,我们也主动上门,用本地农产品的比例达到了58%,而且还在快速提高。”副院长高守军说。 七星关区千溪乡中屯村是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驻村帮扶对象。在帮扶前,“不知道该种什么,种什么都怕亏”的思想阻碍了当地产业发展,老百姓积极性不高。建立帮扶关系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屯村签订协议,将村里的应季蔬菜和猪肉直销学院食堂,解决了商品的销路问题。 “职院要什么,我们种什么”。 中屯村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发展了70余亩蔬菜种植,养猪220余头。今年春季开学以来,中屯村每天向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供应2至3头猪;此外,还供应土豆1万多公斤。 协和镇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之前种的漫山遍野,但大家心里都没底,今天把蔬菜运来,才算真正看到了收获。”方凯说,“一大清早,老百姓就将萝卜和莲花白装袋打包,在路边等待。看到直通车来的时候,大家特别高兴。” 当天,协和镇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正式成为该学院的长期蔬菜供应方。 据悉,本次协和镇的萝卜销售价为每公斤8角,莲花白为每公斤1元,平均高于市场批发价,低于市场零售价。“这样的中间价格对于学校来说是划算的,对于我们的老百姓来说也是划算的。”方凯说。 校农合作的启动,让学校成为了扶贫农产品的“大顾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在籍学生13000余人,长期住校学生9300余人,食堂每天都有巨大且稳定的消费量,中屯村与协和镇的定期供应远远不够。目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已和多个县区乡镇签订协议,定期供应肉类、蔬菜等食品。高守军介绍说:“我们食堂现在吃的是撒拉溪的鸡蛋,千溪的猪肉,协和的蔬菜,大多数都是我们毕节本地老百姓种的。” 近半年来,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已向贫困地区采购猪肉约23000公斤,蔬菜约145000公斤,合计人民币约78万元,约占该校食品原材料采供总量的58%左右。 “今天我们一共拉来了80多吨蔬菜,还要去市委党校、实验高中等10个学校呢!”临行前,方凯说。 “扶贫农产品直通车”,正开往更多学校,开往更广阔的“脱贫路”。 正如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龙泽玉所说,“职院是从毕节农校拓展提升建立的,对毕节农业农村有着天然的感情,而立足试验区、融入毕节试验区、服务毕节试验区,是我们的一个办学思想,助力于毕节脱贫攻坚,我们责无旁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