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擎起产业结构调整大旗 ——毕节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综述 赫章县结构乡农业园区一角 恒大育苗中心 群众在黔西县猕猴桃园区就近务工 黔西泰丰园生态餐厅一角 大方县马场镇蔬菜基地 金沙县万亩香葱基地 织金县上坪寨香葱基地 赫章县核桃产业园 七星关区周驿茶场俯瞰 2017年12月30日,在金沙县禹谟镇万亩香葱种植园区,数十名当地群众正忙着分种香葱,到处是井然有序的劳动场景。 而同一时间,在黔西县林泉镇的猕猴桃产业园区里,同样随处可见当地群众繁忙的身影,大家除草、松土,干劲十足,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 ······ 这是近年来毕节通过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如今,遍布在山山水水间的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高高擎起了毕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旗。 2017年,毕节全面启动“乡乡镇镇建农业园区”工作,目前在建农业园区326个,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省级61个(位居全省第一),市级25个,县级30个,乡级210个,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及部分有耕地未纳入城市规划的街道办事处,实现了“乡乡镇镇建农业园区”的目标。 在园区产业中,蔬菜产业54个、中药材产业16个、畜牧业26个、经果林73个、茶产业17个、花卉产业15个、马铃薯产业8个、杂粮产业5个、食用菌产业9个、渔业2个、烤烟1个、休闲农业62个、循环农业38个。各级园区累计入驻企业981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67个,完成投资190亿元,实现总产值308亿元,销售收入280亿元,园区覆盖贫困人口19.89万人,带动贫困人口10.5万人,辐射带动从业农民67.54万人,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 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每逢周末,七星关区朱昌现代农业园区、黔西泰丰园、金沙台金农业园等都会如期迎来大批游客,大家走进农业园区,参观科技农业,品尝特色蔬菜,尽情享受休闲时光。 这是近年来毕节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农产品加工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路径。 2017年以来,毕节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全市一二产融合型园区113个,占34.66%;农旅融合型园区224个,占68.71%。 在推动园区建设进程中,毕节积极指导园区规划编制突出特色优势和主导产业,达到“一业为主,布局合理”的目的,引导园区向 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 其中,金沙台金现代观光农业科技园、威宁泰丰生态农业观光园被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成为“5个100工程”中的“双一百园区”,并被评选为全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在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除此之外,威宁自治县马铃薯产业示范园区引进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加快了育种、加工、物流等产业链建设,使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投资25亿元建设2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现代化马铃薯组培中心、20万平方米的原原种和原种扩繁基地、28万吨产量的马铃薯加工基地、10万平方米的物流服务中心。 纳雍县玛瑙红樱桃产业示范园区农旅融合效益明显,带动当地2000余户农户种植樱桃树2万余亩,2017年入园游客达70余万人。 金沙县禹谟镇酱醋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以酱醋加工业为龙头,年产酱醋13000吨,示范种植200亩小麦、200亩黑豆,带动当地1000余户农户从事4000余亩原料生产,并积极谋划向三产延伸。 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数九寒冬,在大方县达溪镇冷底村雪榕集团食用菌生产基地里,与寒冷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百名工人热火朝天忙活的身影。 这些工人大多数来自周边乡镇,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最让人高兴的是还能照顾好家庭”。 这是毕节市在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指引下,解决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上取得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毕节在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带动下,广大群众或直接进入园区务工,或以土地入股园区,或在园区带动下发展种植、养殖以及服务业,不仅告别了“人背马驮”的生产模式,还在收入上有了大幅提高。 大方县达溪镇雪榕食用菌生产基地,常年用工1200人左右,贫困家庭在这里务工的有600人,月工资2000元以上。公司还将进一步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当地农户承包大棚种植,公司回购产品,可带动周边2万农户进行食用菌栽培,每年可创收8亿元。 而放眼全市,目前共有326个农业园区,覆盖贫困村498个,覆盖贫困农户5.71万户、贫困人口19.89万人,占贫困人口比例21.52%。园区建设不仅使农民在一产增收,还把农民带到二三产等更长的产业链上,成为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又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赫章县结构乡农业园区按照“村社一体”模式,成立合作社,以每年每亩500元的标准,对92户125.54亩家庭承包土地进行流转,农户以每亩10年流转金5000元为一股进行入股,政府将200万扶贫项目资金捆绑100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集中发展食用菌种植,采取“55315”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分红,即土地入股农户、“特惠贷”入股农户及扶贫资金捆绑贫困农户占比55%,毛姑村村社一体合作社占比30%,技术团队占比15%进行利益分配,帮助100户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使其年均增收8000元,可带动100户贫困户脱贫,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20万元,不断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推动农村改革实践 威宁自治县猴场镇印落福地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在建设进程中,充分学习借鉴“塘约经验”“三变”改革模式,通过成立合作社,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 据悉,园区涉及农户362户2016人,入股农户351户、19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206人。入股土地面积9855亩,农户入股股金共计181.1万元。各家各户零散的土地、荒置的土地变成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户变成了股东,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实践的生动范例。 2017年以来,毕节借鉴“塘约经验”、“三变”改革模式,积极引导园区经营主体把当地农民组织起来,实现抱团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和贫困户脱贫。 目前,全市借鉴“塘约经验”的园区有179个,实行“三变”改革的园区达199个,实行PPP模式建园区的36个。 其中,百里杜鹃黄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村支部+合作社+农户”形成联营主体抱团发展,改变过去小户经营、单打独斗的状况,初步实现技术标准、产品供销两者统一,探索循环产业链,规划面积2009亩,带动4个村民组发展,覆盖贫困户114户、414人。 据相关部门介绍,毕节还将继续借鉴推广“塘约经验”“ 三变”改革模式以及“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成熟模式,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和市场要求,针对当地农业发展的短板,发挥比较优势,在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方面领先一步,打造一个点带动一大片,实现区域产业大发展的目标,推动农业结构大调整,把园区主体和农户紧密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