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节市新型工业助推工业强市战略发展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日报 2018/4/24

产业集聚增活力 引擎发力助腾飞

—— 毕节市新型工业助推工业强市战略发展综述

大方经济开发区

力帆汽车生产车间

黔西郎培峰LED

织金东伟服装厂

纳雍新辉塑胶

金海湖新区毕节宏宇电子科技项目

金沙驰远智能项目

毕节市电子商务创业园

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工业是拉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毕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需要,凭借政策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大力改善的东风,抢抓机遇,不断“请进来”一批批企业进驻。

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工业强市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三个重点”,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成绩斐然。

2015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规模工业企业由2015年的373个增加到现在的572个,年均增长99个;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36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55.5亿元,年均增速11.1%,今年1至2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1.2   %,排名全省第三;非煤电烟工业产值从2015年的353.2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578.8亿元,年均增长31%;完成民间投资1377亿元,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49.7亿元;完成工业税收83.4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42%。

数据表明,毕节工业发展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工业经济推动毕节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作用也日益凸显。

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

4月23日,记者在金海湖新区第一产业园内的东冶实业集团毕节装配式钢骨建材项目车间看到,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块块钢板在数控机床上,先被标准化切割,然后进行热胀冷缩校正和焊接。不多久,一块“H”型钢骨就此诞生,从而完成了“第五代”新型建筑的第一步。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2013年入驻园区,投资8亿元,2014年4月建成投产。项目占地面积300亩,建设装配式钢骨建材(新型轻质墙体材料、钢结构)生产基地。现建有厂房3栋、生产线5条。2017年,该项目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亿元,缴纳税费4000万元,带动就业400余人。

在毕节市,像东冶集团装配式钢骨建材项目一样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还有贵航新能源、明钧玻璃、皇冠建材、赛德丽磷酸铁锂等项目。

而新能源、新材料只是毕节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目前,毕节已有的工业体系还涵盖了新型能源化工、新型装备、大数据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特色食品产业等新型工业项目。

新型能源化工方面,在煤电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发展资源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集聚,中石化织金煤制聚烯烃、渝富纳雍煤制清洁燃料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黔希煤化工项目已于2017年10月点火。

新型装备方面,以毕节经开区为载体,以力帆时骏载货汽车、兴国新动力等项目为依托,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市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力量。

大数据电子信息方面,以毕节经开区和金沙经开区为载体,在IT、电脑、音响、家电、LED照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大数据电子信息的商业价值和管理价值。

新医药大健康方面,以毕节经开区、大方经开区为主体,大力培育贵州乌蒙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药材、生物制药,培育壮大了一批新医药大健康企业。

特色食品产业方面,以推动毕节大曲、蓝雁农牧科技、雪榕科技、康星油脂、冠香坊、金沙窖酒、贵奇酒业、金沙古酒等企业发展为重点,壮大特色食品产业,实现了“接二连三,以二带一”的有机结合。

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

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是毕节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路径。毕节始终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从而拉动毕节工业经济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毕节经开区、金沙、威宁、纳雍和黔西等5个产业园区相继成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毕节经济开发区新型建材基地和金沙新型建材基地获省经信委批复;金沙经济开发区纳入全省第一批工业园区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试点,纳雍经济开发区纳入全国第二批增量配电业务试点。

据了解,自全市产业园区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493亿元,建设标准厂房约630万平方米,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入驻企业867家,带动就业10余万人,建成投产企业621家,规模工业304家。2017年,全市产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846亿元,完成税收50亿元。今年1至3月,完成工业总产值220.58亿元,完成工业投资46  亿元。

目前,毕节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以产促园、以园兴城、以城带园的格局,进一步促进了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

随着新型工业快速发展,毕节煤、电、烟等传统工业已难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为打破瓶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毕节市找准突破口,不断推动煤矿兼并重组,推进煤矿综合机械化和智能化建设,优化火电装机结构,为全市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煤矿兼并重组成效显著。全市580个矿权参与兼并重组,到2018年3月底,市内26个企业集团兼并煤矿298个,市外64个企业集团兼并煤矿274个,企业集团实施方案明确保留煤矿253个。

煤矿综合机械化和智能化建设有新进展。2017年,全市完成7个煤矿综合机械化改造,30万吨/年及以上规模生产矿井采煤机械化率由2015年的54.7%提升到75.4%。截至2018年3月底,全市已建成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矿井4个,织金文家坝煤矿已通过省级验收。

火电装机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黔西电厂二期1×66万千瓦机组投运,全市超临界单机66万千瓦机组增加到5台,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占全市火电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17年,全市火力发电363.8亿千瓦时,占全省火力发电量的37%,为全省电力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撑。

产业集聚增活力,引擎发力助腾飞。接下来,毕节将以稳增长固总量,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促发展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园区水、电、路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物流、仓储、进出口贸易等生产性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减少园区企业物流成本;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发挥园区集聚效应,激发园区经营活力;围绕工业投资、规模工业、提升增量精准施策,推进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入统和新增规模企业入统工作。

继续推进煤炭产业升级改造,大力推进煤炭和电力资源就地转化,延长能源化工产业链,重点推进黔西乙二醇项目按计划投产和织金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建设;金沙、织金、纳雍等煤电大县将努力引进高载能项目,实现电力资源就地转化利用,获取电改红利。

紧紧抓住“2018年产业大招商突破年”的机遇,强化产业招商。加快推进毕节·广州产业园规划建设进度,打造好产业承接平台,争取承接一批广州产业转移项目落地建设。同时,利用好各种博览会和高端论坛等活动,多层次开展产业园区走出去招商专项对接活动,鼓励龙头企业引进配套生产企业,提高配套率,发展产业链经济,打造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