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恒大幸福二村
七星关区智能终端项目车间
群众在赫章县松林坡香葱基地采收香葱
七星关区砂锅寨芳香谷一角
乌蒙大地硕果满枝,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金秋时节的毕节,各种丰收场景随处可见,广大农民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与以往秋收不同,在产业革命深入推动下,今年各地丰收的内容更加丰富、效益显著提升,种植群众已尝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甜头,更加坚定了大家产业调整的信心和决心。
除了产业上的满满收获之外,当前,在毕节的山山水水间,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易地扶贫搬迁有序推进、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持续护航民生,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全面小康关键时期的毕节,吹响了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的冲锋号角。
A 绘就脱贫攻坚新画卷
今年9月下旬,黔西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摘掉贫困县帽子的消息不胫而走。作为毕节市第一个脱贫出列县,这是这个秋天里毕节最大的喜讯。
这是对近几年来,黔西县各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脱发脱皮也要脱贫,掉血掉肉决不掉队”的信心和决心,夜以继日,苦干实干,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一揽子综合措施,全力提升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的最好回报。
作为贵州省65个贫困县之一,2014年,黔西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万户138254人。经过3年的持续发力,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30018户123847人,出列贫困村163个,1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58%下降到2017年的1.62%。
这是毕节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打响了毕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当头炮”。
脱贫攻坚,是毕节当前的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黔西县的“出列”,有效激发了毕节其他县区的脱贫激情,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大方县,在恒大集团的倾力帮扶下,产业调整风生水起、群众增收保障有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作为今年全市唯一的“出列县”,大方县围绕实现“按时脱贫、全胜摘帽”的目标,按照“责任专班总承包、负责短板全补齐”的要求,着力抓实精准识别零误差、加强精细管理质量全提高、促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全激发、推进产业革命全覆盖、推进基础设施短板全补齐、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全入住、推进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全落实、整合帮扶资源全激活、强化党建引领作风全改进,形成乡镇横向推进、工作专班纵向推动的攻坚格局,深入推进脱贫“摘帽”工作。
在七星关区、织金县,各地围绕脱贫攻坚目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强支撑,全力推进以“组组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贫中之贫”的纳雍县、威宁自治县、赫章县,各地充分用好用活各级各界的帮扶措施,着力加大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投入力度,不断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3个县的贫困发生率已经分别从24.74%、23.2%、21.7%下降到2017年底的13.12%、11.27%、13.37%,实现了从“纳威赫去不得”到“纳威赫了不得”的华丽转身。
……
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毕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国家有关部委、东部十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倾情帮扶下,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毕节试验区各族干部群众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聚决战之力,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寓经济发展于生态建设之中,在抓开发扶贫的同时重视保护生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经济共同进步、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努力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子。
当前,毕节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按照“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要求,紧扣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用好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紧紧聚焦脱贫这一核心任务,聚集人、财、物等各类力量,尽锐出战,精准发力,着力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在乌蒙山腹地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役,全力夯实“相约2020”基础。
B 探索精准脱贫新经验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这是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毕节试验区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对试验区赋予的历史使命。
而在“被赋予历史使命”的背后,是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等领域对于探索创新的孜孜以求,让毕节的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天赐乌蒙山宝,地道毕节珍好。为了让毕节独具特色的各类农特产品更好地走出乌蒙大山、与世人共享,毕节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五大员”机制——
用好“信息员”,通过运用农业大数据,把“外面有需求”和“市内有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实时进行市场数据采集和聚类分析,强化市场行情收集、分析和研判,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备销售提供精准预测;当好“推销员”,采取主动走出去的方式,将养在深闺的毕节特产向外推介,大力宣传推介毕节农特产品,打好“乌蒙山宝·毕节珍好”这张品牌;建好“配送员”,毕节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发挥省扶贫产业子基金带动作用,以商务领域“十百千”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投资建设“冷藏、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定好“采购员”,毕节各县区营养餐学校的食材采购均由所在乡镇统一招标采购,每周由教管中心制定菜谱,统一配送。同时引导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大型超市、专业批发市场、驻村帮扶单位当好直接与农产品生产者对接,让农产品不愁销、有钱赚;选好“代办员”,大力支持各县区在各类市场为农特产品设置门市或直销专柜,通过建立农产品直销平台,提升本地农产品销售率。同时,通过开展农批对接,培育壮大黔西北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创美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等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推进“产地——农批市场(中心)——农贸市场(超市)”模式。
“五大员”机制,开启以市场选产业、以优势定产能、以订单促产量、以共建增产值的发展路径,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前进的步伐。
脱贫攻坚,精准先行。为了提高精准识别度,让扶贫真正扶到“点子”上,毕节探索总结出了精准识别“四看法”——
“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识别方法入户摸底调查评估,最终确定贫困户名单,真正做到了贫困对象识别精准。
“四看法”被作为帮扶对象的评估标准,以百分制考核形成指标体系。即:“一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占20分。“二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占30分。“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占30分。“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占20分。根据上述四项指标,对贫困农户进行综合评分,确定贫困程度,总分在60分以下的为贫困户;对综合评分总分在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脱贫户。其中,60至80分的为容易返贫的农户,需进一步跟踪巩固,80分以上的为稳定脱贫,退出扶贫程序,但依然享受相关扶贫政策。
脱贫攻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关键。为推动脱贫对象由被动的扶贫政策接受者、受益者,转变成为扶贫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毕节探索出了“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扶贫模式——
“一市五金多套餐”:“一市”即免费苗木超市;“五金”即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多套餐”即精准扶贫多项扶持套餐。“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主要对象为:因病致贫,有劳动力但缺资金、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能带动一定数量贫困农户脱贫的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全区土地撂荒闲置的农户。将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撬动资金、培育市场主体、激活社会资本、发展集体经济、群众主体作用发挥等相结合,对象识别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人员落实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资金使用、工作机制等得到极大创新,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精准性、创新性,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提供保障。
……
与此同时,“五子登科”“三医联动”“双考双评双挂钩”等一个个由毕节干部群众创造的经验,在全国、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了有关各方的高度肯定,深深打上了“毕节烙印”,成为毕节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制胜法宝。
C 构建合力攻坚新格局
为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毕节市在不断加大“四场硬仗”投入力度、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还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推动脱贫攻坚力量多元化,许许多多的社会力量不断参与到脱贫攻坚大潮中来,在毕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积极抢抓精准扶贫机遇。充分用足用活国家部委专门针对毕节试验区制定出台的差别化政策,争取更多资金资源投入脱贫攻坚事业。以“钉钉子”的精神具体抓好中央和省一项项改革措施、一个个投资项目的落实,把国家和省的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投入到毕节市的专项扶贫资金达35.98亿元,实施项目8000余个,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技术培训、教育资助等扶贫工程快速发展。
充分抓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深圳市、广州市等对口帮扶平台,不断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扶贫开发中来,凝聚了强大的正能量。2009年“4.14”会议以来,实施“同心工程”涉及项目1242个,完成投资648.12亿元,培训各类人才25万余人次;资助贫困学生4825名;协调企业签约项目351个,签约金额4122亿元,有力促进了毕节试验区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的建设进程。
全面抓好企业集团帮扶。围绕全市1981个贫困村全部如期出列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在1981个贫困村优选1000个作为联企帮村,谋划了宜帮宜扶项目库项目2032个,359家市外企业对我市663个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全程服务好恒大集团、盘江集团、金元集团等企业集团的结对帮扶工作。其中,恒大集团累计投入11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吸纳就业扶贫、发展教育扶贫和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扶贫等一揽子“组合拳”,助力毕节脱贫攻坚,树立了民营企业帮扶的“新标杆”。恒大在结对帮扶毕节进程中,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的原则,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坚持既要“见效快”更要“利长远”。其中,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扶贫的模式,建立起了长效扶贫、脱贫机制,为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宝贵经验。
充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动员14.6万名志愿者、4500名春晖使者参与扶贫工作。引导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推动扶贫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提高社会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
三十而立再出发,扬帆起航正当时。站在新的起点,毕节将继续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引领,聚焦72.46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为重点,以推进基层党建为保障,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孟性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