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精准扶贫在毕节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日报 2017/10/17

恒大与中禾恒瑞集团合作扶贫纯种安格斯牛第五育种场 (郑林华 摄)

大方县小屯乡千亩稻田(吴建华 摄)

金海湖新区小坝镇刘华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杨 华 摄)

大方县恒大·地利集团产业扶贫育苗中心(郑林华 摄)

随着脱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如何将扶贫资源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变“概略瞄准”为“精确瞄准”,成为决定脱贫攻坚成败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毕节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始终牢记使命,努力在精准识别、产业支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不断探索,精准识别“四看法”、“一市五金多套餐”、“五联”+“三变”扶贫模式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广泛推广,“扶贫云”大数据平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初步走出了一条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路子。

在突出“精准”上,毕节通过识别精准、思路精准、措施精准、力量精准、管理精准,强力加快全市脱贫攻坚步伐,奋力书写精准脱贫毕节篇章。

精准识别“四看法” 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脱贫攻坚首先要精准识别,有的放矢。为了将扶贫资源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变“概略瞄准”为“精确瞄准”,近年来,威宁自治县探索出“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识别“四看法”,切实解决了识别和帮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这一创举,为全市准确确立贫困人口信息进一步提供了保证,各县(区)依此建立了贫困户“一户一档”,构建了信息完善、运行稳定的精准扶贫信息平台,解决了“扶持谁”这个首要问题。

扶贫进入新阶段,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所以思路办法都得变。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

在帮扶新机制下,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实施种植两万亩优质烤烟、两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两万亩中药材、两万亩经果林、退耕还林两万亩、存栏两万头大牲畜、生猪出栏两万头“七个两万”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今日的迤那,整洁的硬化串户路延伸到了各家各户,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拔地而起。

“一市五金多套餐” 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式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七星关区通过机制创新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实施“一市五金多套餐”措施,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创新扶贫的新路子。

“一市”,指的是建立免费苗木超市;“五金”,指建立大病医疗抵垫周转基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精准扶贫风险兜底基金、小额贷款贴息基金、壮大产业发展担保基金;“多套餐”,指的是根据贫困户实际需求推出的精准扶贫多套餐。

七星关区野角乡邓家湾村嗨嘎组吴开国、许思巧一家,便是“一市五金多套餐”受益群众的典型代表。吴开国一家6口人,有的患病,有的在读书,开销很大。吴开国在当地做泥水工,一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许思巧干农活持家,利用空闲时间在当地砖厂打工,一年也有2万元左右收入。但尽管如此,全家人的生活始终没有较好的改观。

根据吴开国家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按“一市五金多套餐”的内容,对他家支出的医疗费按比例报销,并以大病医疗抵垫周转基金给予保障;协调无息贷款2.4万元,购买两头能繁母牛给他家养殖,已产下两头牛崽;女儿上学又得到“雨露计划·圆梦行动”7600元的助学金资助……“马上又有5万元的低息贷款申请下来,我们准备再养几头能繁母牛。”吴开国说,他们家原有的正常收入基本上没变,政府给的扶贫资金则用于发展生产和供子女读书。如今,他们一家已顺利脱贫。

“两头牛=脱贫”、“入股养鸡场=脱贫”……在七星关区,这样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一市五金多套餐”的精准扶贫模式,正催生出一个个生动的“脱贫方程式”。

通过“一市五金多套餐”多举措,七星关区计划将于2018年实现全区12个贫困乡镇258个贫困村省级“脱贫摘帽”、23.18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五联”+“三变” 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自2016年1月全省启动“三变”改革以来,我市全力推进试点改革,探索出“组织联合、产业联动、资金联手、市场联通、利益联结”吸引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抱团入股共同发展的“五联”促“三变”模式,有效解决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中的“堵点”、“痛点”和“盲点”问题,让农村“沉睡的资源醒过来”“闲散的资金用上来”“空置的劳力使出来”,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我们采用资金联手的方式,集中全村61户贫困户每户5万元的特惠贷资金共305万,加上项目资金38.5万和自筹资金600万,总投资约1000万元,修建了一个育肥养牛场,规模年出栏1000头。”金沙县联合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义伦的介绍,一语道出了“五联”促“三变”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各类分散支农资金、转变财政资金投入的方式,促进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等各类资金联动,拓宽了投入渠道;通过“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统筹整合,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把用于农村发展、生产扶持类的财政资金,以贷款担保贴息、折合股金、风险补偿等方式,投入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村集体和农户发展的“造血功能”。

在“五联”促“三变”的过程中,毕节市通过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和巩固农户、村集体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推动龙头企业、互助合作社和村集体、农民通过双向入股进行利益联结,采取按股分红和二次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中介机构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基地和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向上与龙头企业或销售公司签订订单合同,进行产品回收,向下与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购销合同;农户则根据合同组织生产,采取村社联结、龙头企业提供产品、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的协作模式,将知识、技术、管理等融入生产经营链条。

“扶贫云”大数据平台 打造贫困户的专属电商

今年1月10日,精准扶贫大数据指挥系统“华夏云城”在金海湖新区正式上线运营。该系统以贵州省“扶贫云”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精准扶贫”的方式,打造贫困户的专属电商,帮助当地贫困群众精准脱贫。

据了解,“华夏云城”大数据指挥系统包括整体扶贫进展展示、贫困户情况一览、帮扶干部具体帮扶措施展现;手机APP包括基础数据管理与扶贫项目发布两大板块,其中,基础数据管理板块有“我的任务”“云城数据”“提现”,扶贫项目发布有“全民帮扶”“产业盟”“活动”;微信商城有“旅游”“产业帮扶”“全民帮扶”等内容。

金海湖新区农委副主任朱永真帮扶的12户贫困户中,已经有贫困户通过“华夏云城”手机APP为养殖的鸽子找到了销路。“‘华夏云城’是贫困户的电商,是专门针对贫困户打造的。”朱永真介绍。

依托“华夏云城”项目,更多人参与到了帮扶中,解决了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市场的问题,全市各地贫困户识别也更加精准。同时,各地还将通过企业认购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让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生猪、土蜂蜜、天麻等产业,早日实现脱贫。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形成扶贫开发新局面

2015年12月1日,恒大集团决定3年投入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帮扶大方县,确保该县到2018年年底实现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恒大与大方县一起,携手并肩开展脱贫会战。目前,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已覆盖80%的贫困人口,已帮扶8.05万人初步脱贫。今年5月3日起,恒大集团决定再投入80亿元资金,把帮扶范围扩大到毕节市所有县(区),确保到2020年帮扶全市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5月24日,恒大集团第三批1500名支援乌蒙山脱贫攻坚的队员抵达毕节。加上第一批287名先遣部队与第二批321名各级领导干部,至今,总计有2108人的恒大扶贫铁军胜利会师乌蒙山,成为助力毕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加快推动帮扶工作,恒大扶贫队伍进驻脱贫攻坚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工作到村、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全力兑现“不脱贫、不收兵”的诺言。

恒大帮扶,是毕节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大决战中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的一个侧面。

借助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不仅是毕节响应中央“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的号召之举,更是毕节壮大脱贫攻坚力量的务实之需。

近年来,毕节努力践行“闯新路”的使命,积极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同时,广泛动员、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脱贫攻坚事业中来,目前已形成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参与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盘江集团结对帮扶赫章县、金元集团结对帮扶纳雍县,其他部分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人士也根据自身实力,通过提供资金、智力和物力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毕节的脱贫攻坚事业中来,汇聚起了同步小康的强大合力,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探索出了宝贵经验。

好风凭借力,脱贫谱新篇。毕节,正以英勇的气概、昂扬的姿态阔步向前,众志成城,克难攻坚,为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不断书写更新更美的一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