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乡种植的马鞭草花海基地 初夏的赫章,草木葳蕤,郁郁葱葱,生机勃发,这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 “3年前,我家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如今一家人在村里的养鸡场打工,人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没想到戴了多年的‘穷帽子’就这样摘掉了!”在赫章县水塘堡乡马圈岩村蛋鸡养殖场门前,3年前还是贫困户的彝族村民文华军一边给刚播种的黑麦草覆盖地膜,一边喜笑颜开地介绍。 48岁的文华军通过在政府招商引资引进的养鸡场打工找到脱贫路,最近乡里已按省级标准让他从贫困户中“出列”。 文华军的脱贫是赫章县实施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近3年来,赫章县坚持“党建+”理念,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以党建为统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大抓精准识别、精准脱贫,谱写出了脱贫攻坚新篇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91.0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25.59亿元,增长0.38倍;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014年的71.3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02.5亿元,增长0.4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20269元增加到2016年的24103元,增长0.1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5857元增加到2016年的7269元,增长0.24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 16.1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11.14万人,净减少4.96万人。目前,全县贫困村出列26个,先后按省级标准实现“减贫摘帽”贫困乡镇17个。 精准识别 拔掉穷根子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扶贫利益链接机制,创新扶贫模式,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赫章县委书记刘建平说。 近几年来,赫章县采取“精准识别找穷根”的举措,探索出“33351”模式,即政府、公司、贫困户3方共同投资3000万元,建设年存栏量30万羽蛋鸡养殖场,用5年时间带动100户贫困户精准脱贫,主要针对没有脱贫能力的贫困对象,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将国家给予特定对象的扶持资金直接委托给有合作意愿、有社会责任、讲诚信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扶贫经济组织,项目实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以契约形式,明确责权利关系,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目前,除在平山乡探索的“33351”模式外,在水塘堡、河镇、威奢、松林坡等乡还探索建立了“119518”等类似的精准扶贫链接机制。如今,全县蛋鸡养殖571.6万余羽,存栏100万羽,预计产值突破1.97亿元,带动2.5万贫困人口脱贫。 创新机制 促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让产业带动农户创业就业,实现精准脱贫。”刘建平说,赫章县委、县政府将扎实推进10个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注重发挥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创新与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 目前,赫章引进了山东益昌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平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采取“公司+贫困户”建立起多种扶贫模式—— 农户经过一年务工培训合格后,以零租金返包公司投资建设的大棚进行种植和管理,公司统一提供苗木、肥料、技术指导及产品销售,公司和农户按“五五分成”比例进行利益分配; 针对由扶贫或其他项目资金补助建设的大棚,贫困户以零租金返包大棚,由公司统一提供苗木、肥料、技术指导及产品销售,效益由农户、公司、村支部分别按照50%、30%、20%的“五三二”比例进行分成,村支部的分成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产业滚动发展,贫困群众每人每年承包1个大棚可增收3万元。 建章立制 找准突破口 “目前,赫章还有在册贫困群众29158户111493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为15.56%;未出列贫困村261个,贫困村发生率为57.24%;未摘帽的贫困乡镇6个,贫困乡镇发生率22.22%。”刘建平说,赫章将围绕“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三个重点和脱贫攻坚这条主线,按照建设“一座城”、种好“一棵树”、抓好“一产业”、建好“一项目”、塑造“一个人”的“五个一”工作思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农产富县、文旅兴县“五大战略”,全力把赫章建设成为“同心攻坚示范县、夜郎文化特色县、生态产业样板县、省际交界魅力县、后发赶超模范县”,成为毕节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确保到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毕节市委提出的“113攻坚战”。 据悉,今年自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打响以来,赫章县紧紧围绕毕节市委“113攻坚战”总体部署,建章立制,以“精准”为基本攻略,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广泛开展“干部大走访、政策大宣传、措施大落实”行动,找准突破口,打响脱贫攻坚战。 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制定出台了《赫章县2017年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工作方案》,成立了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生产、销售、采购、资金筹措四个工作“专班”,明确主攻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村委会+贫困户”、“政府+企业+村支‘两委’+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方式,扶持壮大全县农业产业,切实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强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全县2016-2017学年受理精准扶贫学生资助申请7157人,第一批审核通过5474人,已办理和发放资金1250.9万元。同时,大力开展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对全县教育精准扶贫对象进行拉网式核查,建立贫困户子女在校生情况动态跟踪管理数据库,以便精准落实资助政策,坚决杜绝因贫辍学情况,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穷根。通过核实统计,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全县初三年级县内就读学生2906人、县外就读280人,高三年级县内就读学生1898人、县外就读243人。 大力开展干部回访工作。全县各级干部深入联系点进行蹲点调研和入户回访,逐户再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逐户再落实帮扶项目和帮扶措施,逐户再核实脱贫实效,逐户再落实脱贫后续巩固项目和措施,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