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节市“四有”体系激发城市社区服务活力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日报 2018/3/8

阳春三月,春色宜人,温风和煦。

七星关区市东街道办事处望城社区内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家住2号楼的蒋本贤早早地吃了饭,便带着小孙女在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玩耍。说起现在的居住环境,蒋本贤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环境干净,办事方便,这才像家的样子。”

社区居民对环境的点赞是对毕节市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成果的肯定。

2017年,毕节市将城市社区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深改”层面统筹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并先后组织召开城市社区建设专题现场启动会和“回头看”推进会议,印发了《中共毕节市委、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4个指导性文件。

“针对城市社区服务阵地不够、队伍不稳、功能不足等问题,毕节提出了构建场所、队伍、财力、制度‘四有’社区工作体系”,市民政局局长熊灿平介绍,“四有”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原则,激活了社区这个城市健康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为城市繁荣和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使全市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态势,极大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日前,“毕节市‘四有’体系激发城市社区服务活力”案例更是成功入选了省民政厅和全市的年度改革创新奖。

建场所 确保“有房办事”

七星关区市东街道办事处龙山社区辖龙山佳苑、香山郦居2个小区16个居民组,有常住人口6181户2.3万人。其中,龙山佳苑是一个以低收入群众为主的廉租小区,在幸福感满意度方面,他们说自己最有发言权。

临近春节,社区居民在1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活动阵地广场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迎新春联欢会,不仅吸引了自己小区的居民参加,更吸引了其他小区的居民到现场观看。

社区党支部书记糜祖秀说,以前社区的活动场地只有不到300平方米,极少开展活动。现在好了,有了场所,居民参与活动的热情度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还常把感恩党和国家挂在嘴边。

在推进社区建设中,毕节市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人口规模、地域及管理幅度等因素,按照“6000人以下的社区,服务站用房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6000人以上的社区,服务站用房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的基本要求谋划服务站建设,并规定在辖区内配套完善新时代市民讲习所、社区广场、停车场、计卫室、养老场所、小型超市、幼儿园、公厕、垃圾收运站点、雨污分流管道等公共服务设施。

目前,全市纳入建设范围的227个城市社区,已有88个社区服务站用房达到建设标准。

此外,我市还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全市227个城市社区中,已有37个社区建立数据服务平台,资源实现共享。其中,七星关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依托大数据打造城市“智慧社区”,建成“智慧兰苑社区”,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为群众服务。

强队伍 确保“有人干事”

“这是我无意之中拍到的视频,能大概看清楚是哪家的狗。”一大早,七星关区洪山街道洪山社区居民委员会便民服务大厅内,社区居民、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志愿者余美英向社区工作人员提供邻居被狗咬的信息。

居民王云贵今年57岁,也是一名社区志愿者,经常义务帮助社区解决车辆停放管理问题。2017年10月,抱着充实生活的态度,王云贵报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15天劳动就业培训,系统学习了厨艺,如今能做一手拿手好菜,他家成了邻居经常蹭饭的“根据地”。

“我们根据社区居民各自的职业特长,成立了家电维修帮帮团、律师帮帮团、医疗帮帮团、矛盾调解帮帮团等志愿者服务团队,真正实现了居民自治,壮大了社区服务力量。”洪山社区党支部书记许友珍说。

像余美英、王云贵这样的志愿者,全市有27万余名。这是我市在社区改革创新工作中,让居民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统筹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实现社区服务力量聚合化取得的成果。

同时,我市还采取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出台引导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致富领头人到社区任职;提高待遇报酬等激励机制,让社区干部人均月报酬不低于3000元;通过换届选举、公开招聘、市县部门下挂和名誉支书等方式,充实和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目前,全市居委会干部6876名,大中专及以上学历占85%,其中下挂和名誉支书共390名。组织社区干部培训班30余期,培训社区干部3668人。

夯财力  确保“有钱做事”

从曾经的脏乱差到如今的干净整洁、规范有序,七星关区望城社区经历了一段较长的“阵痛期”。

“没有资金,改变社区面貌就是空谈。”望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万伦回忆起社区创建初期面临的资金难题,感慨地说,当初面对居民反映的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他有心无力,而现在,他是当下服务,立即就办。

2017年,毕节市将社区阵地建设,办公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社区干部的工资性支出、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列入县(区)财政预算,县(区)根据社区建设任务、社区服务半径和居民总数实行差别化财政预算。市级进行“以奖代补”,同时加大党费资助社区力度。去年,全市共投入社区建设经费近6亿元,确保社区不因经费场地分心发愁。

同时,按照费随事转,确保事务性经费跟进原则,将政府延伸的各类社会事务整合到社区服务站,并由委托部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实现“减负、还权、赋能、归位”目标。

此外,通过深化社区产权制度改革,盘活社区闲置资产,发展和壮大社区集体经济。2014年以来,全市已投入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573万元,撬动社会资金,帮助社区渡过经营关键期。

建制度   确保“有据理事”

新春假期刚过,就读于毕节市民族中学的外地学生谢娇、钱远兰提前回校了,两人不约而同来到七星关区洪山街道办事处拥军社区打造的“书香书屋”,这里是她们这半年多以来,除了学校以外,最常去的地方。

“这里特别安静、舒适,离学校很近,走路十分钟就到了,是一块学习的乐土,专业课程学累时我们还能看看课外书,对家在外地的学生来说简直太幸福了。”钱远兰说。

此前,拥军社区一直在打“游击战”,直到半年前,社区帮扶部门市委党校了解到社区存在的困难,将本部门位于七星关区郭家湾路段的停车场无偿提供给社区作为居民活动中心,并以“书香”为主题帮助社区打造“书香书屋”,拥军社区才有了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

据统计,全市共有108家市直部门对31个城市社区开展帮扶并拟制了年度帮扶计划,以本单位在社区内的闲置公产支持社区解决办公用房等急难问题,为社区解决了10处约3000平方米办公用房,帮助社区解决了300余万元资金,协调解决216件事情。其中,市民政局协调408万元资金对全市城市社区建设进行帮扶;市政协、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等9家单位为社区协调解决社区办公阵地2900余平方米。

为充分保障社区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中有力有理有规矩,切实为人民服务,毕节市制定出台了《推进社区减负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城市社区工作规则》,指导各社区建立完善了《居民会议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居民公约》《居民自治章程》等为主体的制度体系,确保社区工作有章可循。

通过清理,全市城市社区依法保留履行职责事项14项(含管理集体土地财产),协助上级政府工作事项20项,社区创建达标项目9项,社区盖章证明7项,权清责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