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决战乌蒙山·勇闯新路子”的壮丽篇章
——毕节试验区探索推进开发扶贫综述(上)
七月的赫章县海雀村,万亩松涛绿波翻滚,在风中摇曳起舞。
村支书文正友经常习惯性地“钻”进苹果基地里,看着长势良好的苹果,满眼都是希望。
“争取让全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这是2018年文正友最大的愿望,也是他向全村人许下的诺言。
为了兑现这个承诺,海雀村在产业培育上下了不少功夫——苹果基地、食用菌大棚、可乐猪养殖场、旅游项目……一个个项目的有序实施,让海雀人的底气更足了。
而让海雀人更为骄傲的,是30年来村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5%上升到2017年的82.5%,人均收入从不足33元增长到8493元……从曾经“苦甲天下”到如今“林茂粮丰”。作为毕节试验区发祥地的海雀村,书写了战天斗地决战贫困、绝处求生筑梦小康的伟大篇章。
这是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来,毕节各族干部群众不甘落后摆脱贫困、勇于拼搏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30年砥砺前行,30年春华秋实。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国家有关部委、东部十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倾情帮扶下,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毕节试验区各族干部群众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聚决战之力,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牢牢守住“两条底线”,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寓经济发展于生态建设之中,在抓开发扶贫的同时重视保护生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经济共同进步、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努力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30年来,毕节试验区紧紧聚焦脱贫这一核心任务,聚集人、财、物等各类力量,在乌蒙山腹地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役。
精准识别瞄准靶向
脱贫攻坚,精准先行。
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毕节市从精准出发,将“扶持谁”“谁去扶”“怎么扶”“如何退”等“精准扶贫四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实施大扶贫战略,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是基础。
毕节市探索总结出“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扶贫“四看法”指标体系,摸清了贫困底数、找准了致贫原因、开准了疗贫药方、定准了脱贫目标,做到了识别、程序、建档三精准,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并根据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因户施策,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为切实做到真识贫、识真贫奠定了基础。
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实践操作中,毕节建立了“三议三公开”制度,即邻里互议、村民小组代表初议、村民委员会评议和评议公示、对象公示、审定公告,让贫困对象的识别更加科学和精准。
在建档立卡上,毕节将信息采集留存、数据备案录入、建档立卡管理贯穿到整个识别过程始终。
“三表三照一视频”抓实信息采集。依靠“扶贫云”数据库和现代通信技术,识别干部在识别过程中通过记录《贫困户识别“四看法”指标体系评分表》《贫困户调查登记表》《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核查表》三套表格,采集人、房、地图三张照片,摄制一个产业发展情况视频,将每个农村家庭的基本信息、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发展情况等真实、精准地反映出来,并交由村和乡镇备份,在入户调查工作结束后,统一录入到精准扶贫管理系统,再连接到“扶贫云”,保证识别过程真实、信息数据真实、识别结果真实,留下识别痕迹,做到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数据录入实现贫困对象管理信息化、动态化。在完善精准扶贫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录入和更新贫困户信息,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贫困户联网管理台账和民情数据库为基础的“扶贫云”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扶贫对象的动态化调整、扶贫资源的精准化配置。用“扶贫+”的思路,促进农业、科技、卫生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在统计监测、数据交换、社会扶贫资源与扶贫需求对接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和运用,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和分析贫困人口信息、致贫原因、结对帮扶情况、措施落实情况等,利用现代大数据手段完成项目申报、资金争取、脱贫管理、绩效评估、任务督查和工作考核。
建档立卡落实“一户一档”。全面推进建档立卡示范乡镇建设工作,率先打造出了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和黔西县中建乡、太来乡及七星关区放珠镇等建档立卡示范样板点,通过以点带面,全市173个贫困乡镇档案资料全部实现规范化管理,1981个贫困村全部落实配置一台电脑、手绘一张民情地图、培训一班人的“三个一”工作任务,所有贫困户都做到了“一户一档”。适时进行数据更新,对建档立卡信息平台中的信息不断更新、修改、补充、完善,确保贫困对象的变化发展有迹可循,有档可查。 (孟性荣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