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纳雍“8·28”山体崩塌现场救援的第4天,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等工作有序开展,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救灾前线,记者见证了一桩桩感人至深的故事。
23个临复退老兵:我们得留下,为乡亲们多做点什么
毕节市消防支队临复退老兵请战 (赵久川 摄)
“尊敬的领导,毕节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按计划我们将于9月1日退伍,但我们不能走,因为人民需要我们,被掩埋的群众急需救援,所以请求领导批准我们继续作战!”
这张“请战书”是毕节市消防支队9名临复退老兵8月30日在纳雍县张家湾镇山体滑坡现场写的。而同一时刻,还有11名贵阳市消防支队、3名六盘水市消防支队临复退老兵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
面对急难险阻,他们一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岗1分钟,干好60秒。
朱阳东和战友龙沙才,都是毕节市消防三中队的临复退老兵。朱阳东家在铜仁,龙沙才则是云南红河州人。
说到请愿战书,刚满20岁的龙沙才眼眶泛红,说道:“不想退,想继续留在部队。”
几十个小时的救援工作,他们看到太多不幸遇难的乡亲,他们急切地寻找每一点生命迹象,可留给他们的救援时间很有限,距离退伍时间9月1日只有短短24小时,“太少了,我们得留下,为乡亲们多做点什么,这也是战友们共同的心愿。” 龙沙才说。
战士们的想法不谋而合,现场找来一张红纸、一支笔,铺在一个战士的背上,就写下“请战书”。
龙沙才不敢把自己请愿留下的决定告诉家里人,他怕他们担心,他打算等救援结束之后平安回家再让爸妈为他自豪一次,长这么大,他第一次做了许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他的军旅生涯没有遗憾。
与龙沙才截然相反的是石富,在接到救援命令时他就给家里打了电话,报平安,原本订好的回黔东南的车票也作废了,妈妈为他准备的一桌好菜也推迟了。庆幸地是,爸妈听到他赴前线救援的决定后,非常支持,叮嘱他注意安全就行。
尽管已经过了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但在救灾现场,这群20出头的小伙子依然紧然有序地参与救援。他们内心深处,早把部队当成家,把群众当亲人。他们说,车票可以再订,生命只有一次,要坚持到最后一秒,不轻言放弃,只有留在乡亲们最需要的地方,自己才感到踏实、安心。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乡亲
8月30日下午4时,记者从纳雍受灾现场步行2公里,来到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社区主任助理张明学家。20平米左右的房间摆着简单的家具,张明学的妻子正躺在床上打吊针,她忧郁地看着床边桌子上摆着的照片,那是张明学出事前唯一的一张照片。
此时,距离事发当天已经过去50多个小时了,可一家人依然沉浸在悲伤中。
“他原本能够跑出来的,听说张兴举家的小儿子张东方被埋了,他又倒回去救他,结果自己反而没出来。”站在张明学家门口,村民王承模回忆起事发当天的场景。
王承模清楚地记得大概早上10点40分左右,家对面的老鹰岩上开始有碎石滚落,随后大概30秒的时间,只听到轰隆一声,岩上的石头如同火山爆发一样,猛烈地冲了下来。
住在隔壁的张明学看险情,迅速骑上电三轮往事发地赶,疏散困在山脚的十几个村民。到了现场,山上还不时有石头滚落,山下各种声音混成一片。
危急关头,张明学大声地喊:“大家不要吵,要不有人喊救命我们听不见!”
时间就是生命,能救一个算一个,张明学拿起身旁一切能拿的器械,开始挖起来。张东方在他和其他村民的全力抢救下第一个被救出。
也不知时间过了多久,王承模接到电话说张明学失联了,一股不祥的预感笼罩着他。
“多好一个人呀,踏实、本分、认真、负责。”王承模一口气说了四个词,也正因为张明学身上这些特质,才让当了15年村主任的王承模向组织力荐,一定要让王承模在村里任职,他早已与群众打成一片。
记得2001年,从普洒田丫组到丫口组1500米通组路烂得不行,为了让乡亲们出行更方便,他自己贷款2000元,到处找人帮忙修路,自己还无偿提供吃住。从那以后,乡亲们都跟他很亲近。
张明学干活还是个好手,泥工、木工、砖工,样样在行,村里的老百姓只要请他帮忙,就从来没拒绝过。
“这么好的一个人,说不在就不在了。”张明学的女婿陈育松说。
二女儿张青表示,她要把父亲想做的事情做下去。父亲令她骄傲,她也要让父亲为她感到自豪!
准新郎受命赶赴救援一线
32岁的李永文是贵阳市公安消防支队战勤保障大队的一名装备技师,与女友相恋多年后,决定今年9月初举行婚礼。因两人均来自外省,与婚礼有关的一些事情都要回一趟老家。8月28日,他向组织递交请假报告,打算当天就回家筹备婚礼。
请假报告递上去没多久,李永文便接到了参与救援的任务。出发前,他打电话告诉女友这一消息,女友在电话中询问:“再过几天就是婚礼,假都请了,你又要走,我一个人怕忙不过来。”他回答:“救援更重要,过几天就回来了……”
随即,李永文驾驶物资运输车与其他救援人员一起赶往灾区。几天来的救援中,李永文既是炊事员,又承担着装备技师的工作。距离婚期越来越近,但他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他告诉记者:“大灾大难面前,一切以大局为重,希望她能谅解。”
(图片由李永文战友提供)
他的职责特殊,现场一些特殊救援设备需要装备技师保障,比如保养和维修。”李永文的战友说,当兵的人会遇到很多遗憾,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不可能后悔。
“嫂子,你辛苦了,炊事班预祝你新婚快乐。”本来今天李永文的战友要陪他一起去看女友的,因为救援工作,见面被临时取消。短暂的休整空隙,李永文的战友们录了一段小视频发给她,以表达大家的祝福。
特殊“老兵”
山姆和他的训导员郝赫
几天来,搜救犬山姆都是一早就出门工作。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早上它因工受伤,右前脚被石头划破,血流不止,它的训导员不得不将它带离现场,送到医务处止血消毒。
山姆服役于毕节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灾情发生后,它和另外两位“战友”第一时间便赶赴现场参与救援工作。
“它就像我们军人一样,掉血掉肉不掉泪,坚持到最后不放弃。”与山姆相处了四年的训导员说,休整好之后,只要有需要,山姆就会返回救灾现场。
山姆伤的脚掌开始结痂
开展救援工作的贝贝(受访者供图)
“老兵”贝贝今年6岁,与它的三位小伙伴来自贵阳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搜救分队,搜救经验丰富的它们,也在事发当天赶到了现场。长时间的连续搜寻,它们常常劳累到走出救灾核心区域就倒头休息,没多久又继续开展工作。
贵阳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受访者供图)
它们是是一群“无言的战士”,一次次穿梭在各种恶劣环境中,搜寻生命的奇迹,就算筋疲力尽,也不会放过任何一处死角。
一背洋芋
8月31日上午,十岁的小绕和奶奶彭红英一起背上洋芋送给消防官兵。
“因为他们来救人,来帮助我们,所以我们想给他们送洋芋。”不善言辞的小绕说,是妈妈让她背洋芋过来送给消防官兵叔叔的。
小绕的母亲李艳解释说,灾害发生后,每天消防官兵们都在忙救援,就餐时还会先给她们一家送餐,“我们吃的东西都是他们送的,每天做好饭都要先抬给我们吃,家里只有洋芋,送点给他们心里要踏实点。”
在救援现场,随处可见“武警水电救援”几个大字。据介绍,这支搜救的专业化部队,救援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精准搜救、重点搜救、全面搜救”原则开展工作。
“进场后,各项救援工作有条不紊,黄金72小时内以搜救为主,争取找到更多失联者。”一名武警战士说,看到老百姓殷切的眼神,作为一名军人的他,就要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把这次救援进行到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