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精准播种希望
——毕节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观察
近年来,毕节市始终以教育扶贫工程为引领,推进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等系列教育扶贫政策,大力实施“五个精准”推进教育扶贫,使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 精准改善办学条件
毕节市主要通过实施“全面改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攻坚工程等九大类教育工程,从增加教育总量,改善硬件设施,缩小城乡间、学校间差距,进而推进了“普十五”工作。据了解,毕节市在“十二五”期间共争取和投入资金84.1亿元,改扩建学校校舍400余万平方米,其中争取中央和省教育工程项目6061个,获中央和省资金47.85亿元。到2016年,该市建成乡镇幼儿园231所、山村幼儿园526所,实现了公办中心幼儿园乡镇全覆盖;建成学生宿舍98万平方米、教师周转房87万平方米、学生食堂31万平方米,实施普通高中项目16个、城镇义务教育项目10个,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双山职教城,实现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职业院校搬迁入驻并招生办学。
二 精准加强队伍建设
毕节市坚持师资队伍是立校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十二五”期间,毕节市积极落实“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不断增加教师队伍数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2016年,全市专任教师达89637人,比2010年增加17547人,新增教师中,“特岗”教师19615名。其中,国家级15629名,县级3986名,义务教育师资不足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此外,还通过实施“国培”“省培”和毕节教育试验区“PPTS讲坛”等,累计培训校长、教师87367人(次)。
三 精准资助贫困学生
认真执行国家资助政策,优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中职“两助三免(补)”、高校“两助一免(补)”,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做好了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三残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并将学校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纳入学校教师的关爱帮扶责任,对重点对象进行“一对一”帮扶。同时,规范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提高了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仅2016年,全市食堂供餐学校达2850所,覆盖学生105.8万人,拨付营养餐资金近7亿元。据了解,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威宁自治县全县和赫章县河镇乡、纳雍县董地乡启动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2017年春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全面铺开。
四 精准实施职教扶贫
着力打造“一体两翼多节点”的职业教育体系。毕节市有各类职业学校共20所,在校学生10万余人。其中应用型本科1所,高职高专4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全市职业学校中,有国家级改革示范校1所、省级示范校5所、“国重”2所、“省重”6所。双山职教城6所职业院校已经全部入驻,入住师生4万余人;金沙、威宁、赫章、七星关等县(区)分别投入3.5亿元、1.2亿元、1.1亿元、0.8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等职业学校,“一体两翼多节点”的职业教育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
通过“9+3”计划的实施,毕节市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建设、规范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四翻番一提高”。据了解,全市职业院校生均校舍面积、专业师资、在校生规模和生均设备值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毕业生就业率从不到90%提升到95%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30余万人接受市内外职业教育,其中24.58万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带动了93.45万贫困人口有效脱贫,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通过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构建多元融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该市继续保持上海卫校、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中职学校对口帮扶毕节中等职业学校的“立交桥式”发展关系;四是以“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及各种“就业培训”为载体,开办灵活多样的广大农民群众所喜欢的专业培养、技能培训,把职业教育培育成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直通车”。
五 精准关爱特殊群体
实施“教育惠民”行动计划,精准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着力实施了“幸福校园、平安校园、自信自强、结对帮扶、亲情桥梁、全程资助”等六大精准关爱工程;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七长”负责制和“控辍保学”三项工作制度;抓好“三残”儿童少年教育,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学校,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每年6000元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三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中职学校附设特教班;坚持“两为主”“两纳入”原则,依法保障贫困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双语教学体系。对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认真落实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导计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