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优秀民族文化 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支嘎阿鲁》参演贵州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侧记
《支嘎阿鲁》剧照(一)
《支嘎阿鲁》剧照(二) (杨 帆 摄)
11月13日晚,毕节市代表团选送的神话舞剧《支嘎阿鲁》,惊艳亮相贵州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支嘎阿鲁》讲述了彝族英雄支嘎阿鲁的传奇故事,是毕节市近年来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缩影,剧中展现出的彝族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对于今天毕节各族人民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具有鼓舞和激励的意义和价值。
再现支嘎阿鲁的英雄传奇
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片神秘的乌蒙之地,千百年来盛传着彝族英雄支嘎阿鲁的神话传说。
神话舞剧《支嘎阿鲁》主要角色有支嘎阿鲁、玛薇(杜鹃仙子)、露阿麦(小龙女)、六天使、小太阳、山神等,全剧由五幕组成。
谈起创作这部神话舞剧的灵感来源,毕节市代表团总导演、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麒麟说:“创作灵感主要源于彝族同胞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支嘎阿鲁》。”
“实在是太精彩了,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支嘎阿鲁的故事,今天能看到支嘎阿鲁登上舞台,唤起了童年的乡愁。”贵阳市民金贵妃女士自小在威宁草海地区长大,后来到贵阳发展扎根,听说《支嘎阿鲁》到贵阳会演,她早早就来到现场等候。
精心打磨精彩亮相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奉献一台精彩的神话舞剧,毕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毕节市民宗委相关负责人多次深入威宁自治县对有关工作进行协调、服务、指导,组织专家对剧目名称进行推敲,对剧本内容进行认真审定。为让神话舞剧以全新姿态精彩亮相,主创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部剧目从最初架构、创作经历的波折与遇到的困难,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场地紧张、缺乏专业演员等。这部剧为原创彝族舞剧,在剧本创作、声乐排练等方面都进行了重新创作。”团队有关人员回忆。
谈起这场剧目的创作,总导演王麒麟深有感触,他说:“一是时间太紧,只有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时间太短了就会加大演员们的训练强度;二是在这部舞剧中,我们穿插了支嘎阿鲁与小龙女的爱情故事,每一段舞段、音乐都需要全新打造,这也是我们在编排过程中遇到的一大困难。为了能够保证舞剧的质量,我们一天当三天用,值得欣慰的是所有的演员都没有因此而产生怨气。”
饰演支嘎阿鲁的龚齐杰在谈到编排中遇到的困难时说:“编排时间比较紧,除了在台上演好男主角,舞台下也需要和编导一起构思具体的舞段,在编排过程中随时要交流总结,不断地挖掘、提炼。”
“编排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还是我对女主角这一角色的把握上,包括心理、动作等;另一个困难就是编排强度比较大,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饰演女主角小龙女的李晓慧说。
民族文化助推脱贫攻坚
毕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国家藏羌彝文化走廊彝族文化核心区之一。近年来,毕节市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将民族文化发展融入到全域旅游发展和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支嘎阿鲁》的成功打造,就是毕节市重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缩影和体现。
“《支嘎阿鲁》剧目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在困难面前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展演,激励和鼓舞了当今毕节各族人民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决心。”毕节市民宗委主任王丽佳表示。
据了解,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结束后,《支嘎阿鲁》剧目将留在威宁,打造彝族英雄史诗文化品牌,升华山地旅游文化灵魂,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期望通过《支嘎阿鲁》这部舞剧,更好地宣传威宁,宣传威宁的民族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威宁参观旅游,促进威宁文化旅游发展,这些对增强威宁民族文化自信,助推威宁自治县脱贫攻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王麒麟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