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正远航
——毕节试验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5年工作纪实
效率为先、服务为本。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五年来,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征程中,正扬起改革的风帆勇往直前,为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续写改革新篇章。
一
数字虽然枯燥,也不善说话,但它最能体现工作的实绩和群众的获得感。
——2018年,为进一步规范市(州)级政府部门权责事项,省审改办将毕节市定为市级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模板)编制试点。根据省的要求,毕节市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市级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模板)》。通过编制,实现市直部门的行政职权事项从5953项减少为3428项,减少2525项,减少幅度达42.5%。其中,行政许可事项从244项减到213项,减少31项,减少幅度达12.7%。
——2018年,毕节市编制《毕节市人民政府决定保留为市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必要条件的中介服务事项目录》,保留市直部门的中介服务事项44项。编制《毕节市人民政府决定清理规范的市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30项。
——2017年,毕节市全面督查落实行政权力的规范高效运行,切实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放管服”会议精神,将市直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结时限从25.4个工作日降到平均7.5个工作日,缩减了70.5%。县(区)政府部门及乡(镇)政府的行政审批办结时限也缩减了50%以上。
——2017年,毕节市加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力度。截止2018年6月30日,各县(区)实体大厅面积由原来的15966㎡,增加到37102㎡,增加了21136㎡;市级政务大厅面积由2016年的1200㎡上升到现在的15000㎡,从全省倒数第一跃居各市(州)第一。
——2017年,毕节市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按照“合法、合理、精简、便民、共享”原则,共清理出各单位保留证明材料772项,取消证明材料172项。行政许可事项流程严格按照省要求的3个环节6个步骤(即收件与受理、审查与决定、颁证与送达)进行优化,审批流程由原来的平均10个环节减少为3个环节,缩减了70%。
——2017年,毕节市完成全市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的编制。
——2016年,毕节市编制《毕节市市直单位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目录表(2015年版)》,在全省率先出台《毕节市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办法》。
——2015年,毕节市编制《贵州省毕节市市直单位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目录》。
——2014年,毕节市受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组办公室委托,编制《贵州省市、县两级机关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贵州省市、县两级机关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目录》;《贵州省市、县两级机关实施的行政服务事项目录》,该成果在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制信息网上作为示范文本予以公布。
——2013年,毕节市编制《毕节市人民政府继续实施的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目录》、《毕节市各县(区)承接省、市下放权限保留事项目录》。
……
在这份成绩单的后面,涌动着的是一股无形的磅礴力量,它使得毕节试验区发展更活跃、优势更突显,制度体系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乌蒙大地如沐春风,生机勃勃。
这股力量便是党的十九大发出的“动员令”——全面深化改革。认真贯彻中央部署——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改革。
二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群众想要的服务”和“政务服务中心能提供的服务”进行双向精准对接,依托智慧政务大数据平台,结合企业类型、办事记录等信息,分析预测出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企业集中时段、集中事项的办事需求,主动将服务窗口前移,上门服务,送证到手,服务模式从“群众找”向“上门送”转变。
方案一定,满盘皆活。有了毕节试验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一张张清晰明确的“施工图”使得深化改革事事有人管、有人盯、有人促、有人干,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蹄疾步稳,扎扎实实。
五年来,毕节试验区在改革中奋力起跑,勇毅笃行,破浪前行,直面改革热点,奏响改革新声,一场深刻变革在乌蒙大地孕育迸发。找准改革“抓手”,解决谁来兴“改”引“革”的问题。
——调整充实毕节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2017年8月,明确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市编办,专门负责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日常工作。
——设立行政审批改革组。2015年7月15日印发《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毕节市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的通知》,设立行政审批改革组,专题推进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理顺体制机制。根据省有关通知精神,2017年7月市政府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牵头单位从市政府法制办移交到市编办牵头负责。
三
当场办结一批、网上办结一批、承诺办理一批、限时办结一批、上门服务一批、从严监管一批,各市(州)在谋划如何推行行政审批“六个一”改革工作时,毕节试验区早已向广大人民群众作出庄严承诺。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在认真贯彻好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毕节试验区立足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改革实施方案。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改革,就是要干起来、动起来、见实效。找准改革“靶向”,解决“改”什么“革”什么的问题。
——强化调度,实现任务台账管理。印发《毕节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度的通知》,对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行旬调度、月通报制度。将任务逐项分解到位、落实到人,明确每一项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实行销账管理,定期更新、动态调整,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强化督查,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印发《毕节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督查调研的通知》等文件,对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及清理,确保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纳入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印发《2018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考核方案》《毕节市市直部门2018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考核方案》,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市直部门及各县(区)的年度目标考核任务体系中,实现了目标化管理。
四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重点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稳步前行。
一份份实施方案、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批批改革成果接连涌现,如一阵阵和煦春风吹遍乌蒙大地,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强劲动力。找准改革“痛点”,解决如何推“改”促“革”的问题。
——承接和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一是做好国家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工作。2013年以来,毕节市共承接国家直接下放到市级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14项,落实国家取消的原指定由市级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90项。二是做好省政府下放到市(州)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2013年以来,毕节市共承接省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110项。三是推进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的规范管理。2018年3月印发《毕节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规范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防止反弹。
——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权责清单管理。一是全力抓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2013年以来,全面完成对全市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事项的清理,编制市、县政府部门及乡(镇)政府权责清单事项目录。二是全力抓好权责清单制度落实。2013年以来,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及乡(镇)政府权责清单的编制及公布。2017年对市直政府部门进行了两次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市直部门减少权责事项77项,减少行政许可事项17项。
——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的监管。一是健全机制。2016年出台《毕节市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办法》,对毕节市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二是认真执行《贵州省行政许可基本流程规范办法(试行)》。对市、县(区)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及乡(镇)政府权责事项逐项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行政机关办理行政权力的时限、要求、监督电话等,并在网站上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政府服务中心及优化政务服务、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实现便民利民。一是应驻进驻,确保事项和人员到位。加强与省的对接,解决业务系统相对独立的问题,逐步实现统一进入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办理审批事项。二是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清理出各单位保留证明材料772项,取消证明材料172项。行政许可事项流程严格按照省要求的3个环节6个步骤进行优化,审批流程由原来的平均10个环节减少为3个环节,缩减了70%。三是统一办事服务标准。全市统一审批服务系统已实现市36个部门的5941项、县(区)323个部门27440项、258个乡镇13748项、3558个村居54512项政务服务事项按省统一的办事指南在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进行公开,统一事项办理标准,确保了便民服务的高质高效。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优化营商环境发挥的作用。一是全面开展对企业设立后经营许可事项的清理。2018年3月印发《关于制定并公布市、县两级企业设立后经营许可目录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对企业设立后经营许可事项进行全面清理。二是全面督查落实行政权力的规范高效运行,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将市直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结时限从25.4个工作日降到平均7.5个工作日,缩减了70.5%。县(区)政府部门及乡(镇)政府的行政审批办结时限也缩减了50%以上。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向着改革总目标勇往直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正在乌蒙大地徐徐铺展。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船,我们必将以更加铿锵的步伐,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扬奋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陈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