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奋力创办区域一流大学

2020年10月14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网”官方微信 2017/8/1

聚焦内涵提质量 加快转型创一流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奋力创办区域一流大学侧记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远眺 (白 杨 摄)

“大学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圣殿,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思想银行、竞争引擎、文化客厅和人才母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长李奇勇说。

大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近期召开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17年教学科研工作会议上,李奇勇全面总结了近三年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向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发出“苦练内功,转型发展,奋力创办区域一流大学”的号召。

2015年以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抢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机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转型发展、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内涵建设不断强化,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了贵州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贵州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一、转型发展试点渐入佳境

推进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学校紧跟国家政策引导,成立了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一线教师和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   按照“系统谋划、分步推进、重点突出、特色打造”的转型发展工作思路,开展了转型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拓展产教融合、强化“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两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学生规模从2014年的8016人增加到目前的9011人,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获批贵州省一流大学建设项目7项,获批省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项目26项、省教育规划课题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3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3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个、省级专业建设平台12个。新增矿业工程、特殊教育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新增本科专业5个,使学校本科专业达到了49个,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围绕“两师”人才培养目标,深化“1222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一个对接(专业对接产业)、“两师”(一线教师和一线工程师)培养、双证书制(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模块课程(课程结构模块和课程内容模块)、四个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二、队伍建设改革初见成效

专任教师从2014年543人增加到目前的665人,正高职称从2014年的41人增加到67人,博士从2014年的31人增加到54人。有省级科研团队7个、市级科研团队4个,研究团队中有省管专家3人、市管专家7人、市拔尖人才19人,省级学术头人2人,千层次创新型人才3人。深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推进岗位全员聘任工作,初步建立了分类管理下的职称评审与聘任制度。干部培养力度加大,提拔了35名处级干部,选派24名干部到支援高校挂职锻炼,15名干部赴毕节精准扶贫一线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三、学生工作活动异彩纷呈

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创新工作载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青年之声·贵工程”线上平台在全省高校雄居榜首,“网上三馆”(林青纪念馆、周素园纪念馆、文朝荣纪念馆)等新型思政工作平台加快建设;“流沧夜话”、“流沧读书会”、“流沧青年说”等固定活动项目实现线上线下良好互动;与遵义师范学院携手打造了红色文化开放课堂。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推进“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优化学生生活社区“四合一”服务,成功创建“平安文明校园”;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引进政府、企业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成为服务育人的省级示范点;大学生创业园、云客咖啡和“易班”平台等,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与教育改革、精准扶贫、农村基层党建有效结合,与市扶贫办、七星关区、六盘水师范学院等单位,共同打造艺术、体育和大数据的开放课堂,舞剧《林青的远方》获得成功,大数据扶贫平台领跑全省。

四、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成立了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发表论文110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84篇,出版著作35部,获得省科研成果奖16项,市奖37项,获得专利授权8件。科研平台逐年增加,现拥有农业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科研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平台10个、市科研平台8个,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创新人才团队7个。学校的应用型科研逐步获得了广泛认可,陈永祥教授领衔的生态学研究团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提供了科考服务;王力教授领衔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研究团队为毕节决战贫困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王明贵教授领衔的彝学研究团队为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办学环境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加快东西校区校园建设。学校占地面积达1100亩,校舍面积27万平方米,专业实验室12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了1亿元,纸质图书近100万册,电子图书12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加强。建成了工程训练中心、大唐移动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传播技能和教师技能等综合实训中心;完成了青年教师公寓、第一、二期公租房和人才房建设任务。

“回顾过去,成绩令人慨叹;面对当下,发展重担在肩;憧憬未来,大学之路漫漫。”李奇勇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我到学校工作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重大命题。”

李奇勇说,接下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将按照在全面服务地方大局的办学实践中成就区域一流的大学之梦,在全面落实“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中改善学校软硬条件,在全面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中拓展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在全面实施“从严治校”的管理措施中提升教学科研内涵质量,在全面依靠教职员工的艰苦奋斗中开创改革发展崭新局面,在全面塑造大学精神的文化建设中彰显地方高校使命担当的发展思路,以苦练内功为抓手,以转型发展为主线,认真实施好六大工程(文化创新工程,教改深化工程,科研振兴工程,学工品牌工程,队伍建设工程,形象提升工程)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