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毕节市不断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围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发展目标,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夯实基础,聚焦靶向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发展。
一、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提高教育质量。采取编外聘用、招募山村幼儿园志愿者、富余的小学教师转岗等措施,大量补充学前教育教师。协调编制部门调剂编制补充高中教师,在富余的初中教师中选拔一部分优秀教师到高中学校任教。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通过“国培”“省培”“市培”等各种培训项目、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示范校建设。抓好质量管理,加强示范学校建设,以示范创建为契机,改革学校治理方式,规范内部管理,促进优质、特色和多样发展,增强教育竞争力。督促学校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二、推进基础能力建设,确保改善办学条件。全市安排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0所、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10所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学校18所,各县(区)在做好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新建、改扩建一批乡镇、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培育壮大教育资源,确保2018年消除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校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各县(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毕节教育云”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大各类示范学校建设力度,配齐配足音体美器材、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三、推进基本均衡发展,确保通过国家验收。督促指导七星关区、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和威宁自治县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争取通过省级评估和国家验收。解决好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高“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优质普通高中招收县域内配额生比例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好义务教育“城镇挤”和“乡村弱”、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城镇“大班额”问题等。合理配置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和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等。解决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等问题。
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确保实现小康目标。扎实推进学生资助工作。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原则,落实好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政策。按照“应贷尽贷”的原则,切实做好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扎实推进农特产品进校园工作。推进农特产品进校园,促进全市贫困乡、贫困户脱贫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充分利用统一战线、广州市教育局、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华职业教育社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借力助推全市教育发展。同时发挥市、县(区)优质学校的优势,通过对口帮扶促进极贫乡镇、民族乡镇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扎实推进学校公益性岗位助推就业脱贫工作。各县(区)、各学校按学生比例足额配齐安保、宿管、食堂工勤人员和学校保洁人员,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身心健康的劳动力就业。加强教育惠民政策宣传。深入开展教育惠民政策宣讲工作,使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五、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确保改革取得成效。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质量合格的普惠性服务。加快推进学校规划布局、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建立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高中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大力支持行业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人才质量评价。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大力支持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实施“双一流”学校建设,支持各高职高专院校和毕节广播电视大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