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施粉黛 富美毕节盛装来 ——毕节试验区持续推动生态建设综述 威宁自治县盐仓镇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林(王纯亮 摄) 11月22日,时令已是小雪。但从大方县城前往穿岩村,车窗外面一路向后的,却依然是绿水青山的景象,偶尔在绿波中点缀些金黄色的色彩,更加展现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在穿岩村,青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黄绿相间的山林里,鳞次栉比的农家乐挂着的大红灯笼迎风摇曳,三三两两的游客漫步其间,俨然一幅安静祥和的美丽画卷。 时光回溯,谁曾想,曾经“连个雀子做窝的地方都找不到”的穿岩村,“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每到汛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发……如今,却在生态建设的持续推动下,不仅森林覆盖率从当年的18.6%一跃超过70%,当地群众也在生态建设红利带动下,过上了殷实的幸福新生活。 穿岩村绝处逢生、“破茧成蝶”的故事,是毕节试验区在生态建设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生动样板。 一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乌江、珠江发源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 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开启了治山治水的探索实践新征程。 30年来,毕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战略,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全面加快生态建设,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 30年来,毕节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52.8%,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2127万亩,森林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4798万立方米,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367.9平方公里。 30年来,毕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将林业产业发展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的一项产业来抓,经果林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连片种植经果林面积达448.3万亩。 30年来,毕节按照“林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944.2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65.9亿元;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50万亩,实现产值34亿元,带动农户20余万户;全市林业产值达251亿元,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三大支撑”的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0年来,毕节各级干部群众严格保护林地、森林、湿地,“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方式得到有效转变,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 30年筚路蓝缕,30年涅槃重生:国家先后将毕节列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书写了生态建设的毕节史篇。 二 在打造出“山披绿,人致富”的生态样板背后,是30年来毕节始终坚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把生态产业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实践结出的硕果—— 毕节把科学发展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中,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既注重建设速度、又注重质量效益。把生态建设作为治穷脱贫的突破口,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开发山上保山下,建设山上促山下。着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探索出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条件、生态承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封山育林与人工促进主导型、植被恢复与特色产业主导型、森林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主导型、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主导型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毕节把生态修复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毕节牢记“近期作示范、远期探路子”的历史使命,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先后实施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10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以上百分点的目标,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绿色银行”; 毕节把保护资源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坚强保障。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坚持把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造林面积、限额采伐等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任务作为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制定并推行森林防火层级管理制度,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县、乡、村、组、户,构建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林场和基层组织全面负责、社会参与监督的层级管理责任体系,森林火灾受害率远远低于1‰控制指标;科学划定并发布林地面积保有量、森林面积保有量、森林覆盖率保有量、公益林面积保有量、湿地面积保有量、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7条生态保护红线,将其纳入县(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认真贯彻落实森林保护“六个严禁”要求,加强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坚决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乱占林地、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 毕节把发展产业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支撑。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实现生态改善和民生改善。通过整合林业、扶贫、畜牧、移民等相关项目,采取引资开发、合股经营、部门扶持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和林下经济,开发绿色食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出了中国“核桃之乡”“樱桃之乡”“天麻之乡”“竹荪之乡”等品牌; 毕节把制度创新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活力源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林权流转、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进一步盘活林地资源,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切实提高林农的生产性和财产性收入;建立林业合作经营机制,按照“建一批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成立合作组织845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6.3万户,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53.2万亩。 …… 万里征程风正劲,而立之年再启航。30年来,在生态建设的引领下,毕节创造了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到林茂粮丰花海胜地的减贫奇迹,并担负起了“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新经验”的崇高历史使命。 而今,携30年积淀的毕节试验区,将沐着新时代的春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让青山永驻、绿水长流,凝聚起“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的强大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再次书写毕节生态建设的崭新篇章!(孟性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