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天河,老城区是功能联系的纽带和文化记忆的脉络 日前,记者从毕节市城市环境整治指挥部了解到,毕节中心城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19456”工程中的“1”工程——倒天河两岸整治工程总体方案已经通过评审,两岸整治工程分段设计方案正在编制中,且部分方案已报专家组评审,待审核通过就进场施工。 截至目前,倒天河两岸整治工程分段设计方案已召开了5次专家评审会,正在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细部修改。根据市城市环境整治指挥部相关安排部署,“19456”工程将于8月10日前全部开工,“1”工程第二段老城区整治工程将率先开工。 据了解,倒天河两岸整治设计思路为:规划将倒天河及其沿线分为“山水古城”“老城新韵”“同心文化”和“郊野漫渡”4个景观文化主题,通过对倒天河沿线的历史文化、交通组织和景观要素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设置多个景观文化节点,致力于将倒天河打造成为通畅、连续、舒适的高品质滨水空间。改造范围自倒天河水厂至德溪大桥,全长约12公里,沿河两岸视线范围所及区域组成,总面积约262公顷。总体策略以“品质化微改造”和“城市双修”为原则,通过“活力道、文化道、民心道、工匠道”四道的打造,确保倒天河两岸24公里公共空间的全线贯通,真正实现“还河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美丽愿景。 文化道设计截图 相关链接 倒天河 发源于毕节市黄泥大娄山脉南麓,属乌江水系白甫河(落脚河)支流上游。其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七星关区何官屯镇后,折向东南经大新桥进入毕节市城区,于德溪新区德溪街道梓同阁(三岔河)处与观音桥流下来的后河汇合,汇合口以上河段(不含后河)称倒天河。流域面积283平方公里,河长44.4公里。 活力道 依托倒天河活力带及沿线主要街道,可带动倒天河沿线7个商业街区,6条商业步行街,22个商业节点;可带动倒天河沿线7个山体公园,14个市民广场公园,23个公共节点。 民心道 外引交通:完善老城环路结构,外引滨水道路的机动车交通,缓解老城交通拥堵。 贯通微循环:打通微循环交通,提高滨水空间可达性;新建5条城市干道,打通7处微循环交通;缓解4处老城交通拥堵点。 弥补设施:弥补老城停车历史欠账,缓解现状停车难问题,还滨水道路地面空间于市民。新建9条公共停车场,1500个泊位,新建6处地下停车场,5600个泊位。 串山连水:贯通倒天河两岸步行空间,打造多条登山步行道,构建串山连水、互联互通、自成一体的山地特色步行网络,在南部地区增加山地自行车设施;贯通24公里滨水步行道,宽2.5米,新建4条串山水步行道,宽2.5米,打通23条两岸联系步行道、8处断点,新建15公里山地自行车道,宽2米。 文化道 串8大历史建筑、4大革命遗迹、5座历史古桥,道8个城市故事。 工匠道 桥梁改造:一桥一景:现状为30座桥梁,修复11座桥梁,新增4座桥梁。 亲水驳岸:4段12类驳岸。第一段:自然风光段;第二段:古城文化段;第三段:都市生活段;第四段:郊野休闲段。 配套设施:现状为公厕26座,服务点14处;新增公厕12座,服务点8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