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毕节市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突出“大党建”这一统领,围绕“大扶贫”这个重点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扶贫工程”,鼓励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对人才使用机制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市委打赢“113攻坚战”、打造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决胜全面小康集聚“脱贫尖兵”,提供人才保障。
注重顶层设计 做到有章可循
毕节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要打赢这场硬仗,离不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毕节市委高度重视,将人才工作作为全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使用人才政策机制上不断完善,大胆创新。
首先建立政策保障机制。2015年7月,毕节市出台了《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实施办法(试行)》,鼓励全市事业单位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独资、合作等方式,利用资金、技术、管理入股,到农村领办创办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农业发展项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一石激起千层浪,政策文件出台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响应,提交书面创业申请,迅速聚焦毕节试验区群众脱贫致富“尖兵”。其次不断优化政策举措。市委结合全面小康进程的要求,根据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人社部、贵州省关于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原有《实施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制定出台了《毕节市鼓励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实施办法(暂行)》,鼓励干部职工留职留薪领办创办农业发展项目,为打赢“113攻坚战”作出新贡献。同时强化统筹指导,采取市、县(区)联动方式推进,市、县(区)两级结合实际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分别成立领办创办农业发展项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保有机构有人员办事。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全市推进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全面调度。
规范内容形式 做到军令可立
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必须以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市委及时出台政策规定,领办创办人员从事业单位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扩大到毕节市辖区内事业单位除教师、医生、公检法司人员、各类特岗人员以外的在编干部职工和退休干部职工。同时紧紧围绕毕节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积极引导领办创办项目内容,把准领办创办“方向盘”。领办创办项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物流业、电子商务业、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等项目中的涉农项目。可独资或合作领办创办,可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入股发展,可兴办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济联合体。并且立下“军令状”,获批准领办创办发展项目的人员,要与原单位、市或县(区)领办创办农业发展项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项目建设时间、项目类型和规模、办理相关手续时限、协议时间(一般为3年以上)、特别是带动发展贫困户户数等签订三方协议,立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军令状”。
加大激励扶持 做到忧虑可解
为打消领办创办人员的后顾之忧,市委加大了待遇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
领办创办人员协议期内编制、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不变,工龄连续计算。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等次的,工资正常晋升,参与职称评审。带动群众发展效果佳的,职称评聘时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干部使用可优先提拔。领办创办项目期间视为到基层工作实际经历等。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及涉农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市、县(区)领办创办农业发展项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可在农业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领办创办农业发展项目,统一纳入《毕节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奖补办法(试行)》予以奖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经费9000万元,各县(区)结合实际安排相应的配套奖补资金兑现奖励。着力解决资金短缺难题。规定领办创办人员可向当地财政支借三年内工资性收入总额的资金,符合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给予“3个15万”重点扶持;各类财政、扶贫、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优先向领办创办农业发展项目倾斜。降低领办创办风险。将符合条件的领办创办项目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因政策原因不能继续领办创办造成的损失,由市、县(区)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给领办创办人员吃下“定心丸”。并且注重培训提升。由各级人社部门牵头,整合人社、农牧、扶贫、林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和项目,按属地管理范围对领办创办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领办创办人员创业意识、管理水平、技术能力、抗市场风险本领等,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科学考核管理 做到成效可显
为防止和杜绝相关人员以领办创办企业(基地)为名,挂靠企业“吃空饷”,骗取政策资金,毕节市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念好“紧箍咒”。
对批准项目采取动态考核、年度考核和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考核管理。考核实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回原单位工作;对借领办农业发展项目名义从事其他活动的人员,停发工资,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协议期满的,根据个人意愿可回原单位上班,可继续领办农业项目,重新签订协议,继续享受各项政策待遇。
毕节市实施“鼓励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以来,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市气象局普通干部张翅,到七星关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红堰村领办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带动周边60多户群众从事食用菌种植,免费教会110多位村民种植食用菌;在长春堡镇干堰村组织21户贫困户利用贴息贷款入股,建成大棚40个,年产食用菌60万公斤,带动干堰村雄嘎苗寨40多户苗族同胞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又如百里杜鹃管委会鹏程管理区干部陈尚菊领办的百里杜鹃移山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39户贫困户免费提供辣椒苗和中药材苗,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种植业,并负责回收;示范带动了百里杜鹃洪义明农业专业种植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及农户100余户种植辣椒600亩、中药材110余亩,示范引领成效突出。
目前,全市提交申请人数595人,批复人数543人,领办创办项目292个,投入资金6亿余元,带动群众脱贫致富4万余人。全市在推进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深入实施“人才扶贫工程”助力全面小康进程中,都采取了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取得显著成绩。
毕节市还将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推进优惠政策落实、强化跟踪督查、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全力推动 “领办创办”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出新成果,进一步聚集打赢“113攻坚战”、打造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决胜全面小康的 “脱贫尖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