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节:厚植文化根脉 促进繁荣发展

2020年10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 2017/3/27

如果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一座城市的繁华之貌,那么,群众的一张张从容的笑脸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之美。如今,放眼毕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无缝对接百姓,春风化雨般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新常态: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博物馆里,讲解员的精彩解说让每位参观的游人听得如痴如醉;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

一座座现代场馆,让百姓尽享文化盛宴;一个个农家书屋,让农民闻着书香把钱赚;一台台群众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百姓的文化激情。毕节文化的灿烂阳光,正温暖着越来越多群众的“心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繁荣发展毕节文化,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影视演艺、文学创作、图书出版、非物质遗产保护利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典型报道等,走出了一条具有毕节特色的崭新路子,令人瞩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欣欣向荣

城乡群众怎样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毕节市的破题方法是:一手抓“强身健体”的城市文化建设,一手抓“固本强基”的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渐将棘手的难题变成高兴的话题。

“十二五”以来,毕节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红红火火。共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总量达11.31亿元,平均年增长20.1%。毕节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建成投用;三板桥奥体中心体育场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完成。

县级文体设施逐步完善。截至目前,毕节市已建成2个县级体育馆、1个县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同时,毕节市以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民健身工程、农家书屋等为主体,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毕节市创新提出农村广播影视“四位一体”覆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全面铺开,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近115万户直播卫星覆盖工程,有效解决了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所有乡镇和198个较大的村寨均联通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农村有线电视光纤实现“乡乡通”;乡镇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及服务点实现全覆盖;134个乡镇建成农村调频(应急)广播系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预计达到95%以上;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万多场次,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

“四位一体”体系建设引起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贵州考察期间时,对“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点研究课题;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全省推广“毕节模式”。

毕节市还获得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

在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毕节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也有声有色——敖氏和罗氏墓群石刻、茶马古道(贵州段)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沙傩戏“庆坛”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赫章可乐遗址被列入国家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单,一批濒临损毁的文物得到及时抢救,文物古迹得到全面的整治和维护。通过多年努力,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生态得到逐步修复,富集的文化遗产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

文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有充沛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要实现“逆势上扬”,需要政府重视、政策利好,破解资金难题等作为坚强后盾。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毕节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毕节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薛占润介绍,近年来,毕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活跃了文化市场,增强了文化活力,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营造了良好环境。

“十二五”期间,毕节市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设立市县两级文化产业发展专资金,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振兴文化产业的意见》,明确了扶持的政策和措施。

有了政策红利,毕节市依托现有文体设施,逐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艺术品生产加工业、演艺业、文化艺术体育运动培训业、新闻出版业、文化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业、体育休闲运动业、民俗山庄餐饮茶艺业、体彩业、经营性文艺演出和表演性体育赛事活动业、古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业等十大文化产业发展。

2013年,毕节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GDP总量的1.41%。2014年,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额达2.05亿元,在2013年基础上净增4000万元。

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载体。目前,毕节市正有力推进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织金洞“苗乡彝街”文化园、赫章县夜郎文化园等七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其中部分园区已初具规模。大方宣慰府改扩建项目获国家文化部1000万资金补助,黔西县水西古城在建项目水西传奇大舞台、大型彝族歌舞音画诗《古彝雄风》被纳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库。

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毕节市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组建毕节乌蒙演艺集团、毕节日报传媒集团、毕节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毕节试验区网络传媒集团四大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毕节市成功挤进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列为贵州省唯一一个核心区域进行扶持。

文体成绩显著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体育强身,蓬勃向上。

在一系列措施激励下,毕节市文艺、体育事业全面开花——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协助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中华戏剧活化石、彝族古剧《撮泰吉》参加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荣获优秀剧目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等5个大奖;大型歌舞诗《索玛花开》反响强烈,为多彩贵州风增添了厚重的彝风。“毕节市还连续举办三届‘乌蒙文化节 文化艺术系列大赛’,为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搭建了高端平台,形成了品牌赛事,打造了一批精品剧目节目,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薛占润说。

体育赛事捷报频传。“十二五”以来,毕节籍运动员代表国家、省参加国际国内各类赛事,共获金牌11枚、银牌11枚、铜牌13枚。全省第九届运动会上,毕节市团体成绩跃居全省第三,创造了最好历史成绩。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近年来,毕节市以元旦春节系列活动为龙头的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各种艺术行业协会、体育协会、民间文艺团体、乡村文艺宣传队不断兴起,队伍不断壮大,涵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全民健身运动形式多样,节庆、假日、民俗节日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目前,大方县、金沙县、金沙县后山乡、威宁县板底乡、赫章县雉街乡、黔西县铁石苗族彝族乡、七星关区燕子口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2014—2016年度“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七星关区、大方县名列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杜鹃花杯”围棋邀请赛、山地竞速挑战赛、溯溪大赛等逐步成为毕节的知名品牌,带动户外体育旅游休闲运动业的发展,冷水河风景区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金沙县后山登山健身步道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路线。

如今,无论是在城市的广场上、社区里,还是在乡村的文化活动室里,一本好书、一场文化讲座、一支娴熟的广场舞、一曲悠扬的民间小调、一场活力四射的篮球赛……都已然成为毕节群众享受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生动见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