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毕节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纪实 送文化下乡 毕节“一院三馆”夜景 春节文化惠民专场 《撮泰吉》 乡村春节联欢会 乡村老年文艺队
彝族小朋友表演铃铛舞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是城市品位的滋养和脉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市立足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把加强文化“软实力”与提升经济“硬指标”同文共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新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惠民项目不断涌现;坚持“从保护上破冰、从建设上破局、从发展上破题”,走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的每一个坚定步伐,让毕节百姓有了更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公共文化大提升 毕节历史源远流长,古老厚重。黔西观音洞、赫章可乐、威宁中水等考古遗址彰显出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的独特魅力和夜郎文明的辉煌灿烂;以奢香夫人为红线、贵州宣慰府等文化遗存为品牌的彝族文化再现了水西古彝文化的繁盛之境;毕节市大屯土司庄园留存了清代土司文化;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等红色旧址丰富了长征史诗的精彩内涵…… 从远古走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毕节都有文化的光亮炫目融汇到当今的自然风物和乡风民俗中。从生态旅游品牌织金洞、大方九洞天、百里杜鹃、威宁草海到非物质文化传承代表滚山珠、撮泰吉、铃铛舞等,都是镌刻在城市风骨上的华丽名片。 远去的文化之灯照亮了未来文化发展的路标。 2015年,毕节市入选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标志着毕节文化建设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幸福文化诗篇翻开了新的一页。 毕节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面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虽然感到担子很沉,但收获也不小。 伴随着一个个制度性文件相继出台,一项项科研课题紧锣密鼓的实施,毕节市决策层大处立意,小处着笔,紧扣示范区创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 坚持联动化推进。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自觉担负起全盘指挥和系统指导创建的重要责任,着力在项目、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创建活动大力支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跨系统、跨部门、跨领域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聚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强大合力。 坚持多元化投入。在项目资金筹措上,重点采取“财政投入一点、政府融资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社会引入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 坚持项目化落实。将创建示范区基本任务分解为32个任务集,结合实际制定建设规划,谋划三大类26项建设项目,要求各县(区)和市直各有关部门做好规划项目的立项申报和实施。目前,规划落实率达到60%以上。 坚持专业化保障。在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3名以上专职人员,为每个行政村(社区)招募1名文化志愿者,同时促进文化队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打造了一支“专家引领、骨干保障、业余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坚持精准化督导。将创建工作纳入县(区)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系统。对工作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未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坚持全域化宣传。强化多渠道宣传引导,引导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示范区创建工作,营造全民了解创建、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启动“互联网+”,实施文化大数据工程。启动包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文化旅游等横向到边,市、县、乡、村纵向到底的“毕节文化大观”大数据平台建设,以数字文化探索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新途径。 文化产业发展快 今年5月,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深圳文博会”在深圳开幕。第7次参展的毕节在深圳会展中心2号馆的“多彩贵州”主题馆和分会场“多彩贵州”非遗馆展区内,以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及特色小吃,让人眼前一亮;参展的12家企业全面展现了毕节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成果,引来各方赞誉。此次文博会上,毕节参展企业实现了现场销售23.3万元,意向性订单17笔,签约资金613万元。 …… 如今,在毕节这幅绚丽多姿的美丽画卷中,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毕节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任。毕节文化人也在为此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 过去的五年,关于毕节文化产业,有这样一组镜头展示在我们面前: ——挤进了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被列为贵州省唯一一个核心区域进行扶持。 ——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振兴文化产业的意见》,明确了扶持的政策和措施。 ——依托现有文化设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设立市县两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艺术品生产加工业、演艺业、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经营性文艺演出和表演、古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业等文化产业发展。 ——有力推进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织金洞“苗乡彝街”文化园、赫章县夜郎文化园、大方漆器产业园、大方羊场坝乌鸦洞航空文化旅游产业园、毕节民族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园、百里杜鹃花卉文化产业园等七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其中部分园区已初具规模。对“景区+演艺”工作进行调研探索,开展了策划打造景区景点配套驻场演出剧目前期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大方宣慰府改扩建项目获国家文化部1000万资金补助,黔西县大型彝族歌舞史诗《古彝雄风》被纳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库。 创新无败,实干有成。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毕节市先后完成文化综合行政主体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三项改革,专业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并成为全国、全省文改先进典型,毕节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毕节乌蒙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毕节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被评为全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毕节品牌”成亮点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毕节市近年来在文化品牌打造上下大工夫,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同心文化四大文化品牌,突出“中国古彝文化圣地”、“夜郎流韵”。 规划打造和打磨一批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撮泰吉》《索玛花开》《烈焰奢香》《大梦织金洞》《夜郎魂》《滚山珠》《铃铛舞》《丁宝桢》《乌蒙星火》等剧目,有的获得了全国大奖。建立完善10个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团,形成定期举办中国乌蒙文化节、国际溶洞文化节、国际杜鹃花节、草海国际观鸟节、中国夜郎文化节、滚山珠文化艺术节、中国奢香文化节等7大文化旅游节。 不仅如此,毕节市在体育品牌打造上也不遗余力,着力打造亚洲山地竞速挑战赛、全国山地自行车赛、全国汽车拉力赛、全国溯溪赛、杜鹃花全国围棋邀请赛五大品牌赛事活动,打造了毕节市体育运动会、青少年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业余足球联赛、业余篮球联赛等区域性赛事活动品牌。并依托民族地区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和先天基础,针对大众群体,实施有一定探险性与挑战性的民族休闲运动项目,诸如赛马、斗鸡、斗牛、射弩、攀岩、钓鱼、越野、竞速等地方性休闲运动品牌。 与此同时,送文化活动常年开展,春节元宵系列活动、社区文艺调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四季不断,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城乡居民参与面越来越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文化惠民全方位 如今,走进毕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处处都涌动着欣悦的微笑和文化的深情,体现的是毕节活力,传递的是毕节文明,更彰显了毕节的魅力。 市级文化标志性项目“一院三馆”(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一场一馆”投入使用,建设完成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位于金海湖新区的未来中心城区市级图书馆、文化馆、演艺中心和体育“一场两馆” 正拔地而起……这些均得益于我市持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一流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环境。 这厢是文化服务中心,那厢还有文体广场,毕节大地处处“繁花似锦”。 遍布毕节的农村文化场所,已然成为毕节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多项服务内容的供给“菜单”,供基层群众“点单”—— 建成达标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或精神文明活动中心241个,面积不足的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开工建设; 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分中心8个、村级网点3694个,建成农家书屋3666个,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实现全覆盖; 整合改造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648个;启动乡村两级文体广场建设全覆盖,计划今年全部完成; 农村广播影视“四位一体”综合覆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全面铺开,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全市共计实施农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工程115万户,城乡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4.62万户,8座县级以上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完成。2016年实施了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工程,新建通村有线广电光缆干线12571公里,已建成79个乡镇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实现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2017年已启动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工程,计划完成25万户入网工作。2016年末,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1.92%,电视综合覆盖率95.05%;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万多场次,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 在城市,大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广场,小到一个个社区文化中心、书报亭、阅读屏,一座座“文化灯塔”树立在城市街头,照耀着人们的心灵家园。按部颁三级以上标准,毕节市拟新建县级图书馆6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3个,各县(区)按施工设计方案,已破土动工。 文化遍洒,“种”进了城乡百姓的心田,群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创造热情也被激活了: 利用文化馆、文体广场、农村文化场所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始了; 以文艺赛事推动作品创作,乌蒙文化节、市春晚、精品剧目大赛、“歌唱毕节”征歌活动等展演赛事热火朝天办起来了; “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讲堂”等系列活动,激发出文化内在活力,广大农民群众走上舞台当起了主角…… 载歌载舞中,满是对真善美的热爱。文化如一根强韧的丝,串起个体,使毕节人在集体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滋养着一方文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