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概览
近年来,在毕节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毕节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根本,以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供给格局为路径,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为抓手,努力打造试验区人民的精神家园。
水滴石穿!滴水成河!
2018年,毕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列西部12个省区创建工作第二名。
一
毕节历史源远流长,古老厚重。黔西观音洞、赫章可乐、威宁中水等考古遗址彰显出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的独特魅力和夜郎文明的辉煌灿烂;以奢香墓博物馆、贵州宣慰府等文化遗存为品牌的彝族文化再现了水西古彝文化的繁盛之境;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鸡鸣三省”等红色遗址丰富了长征史诗的精彩内涵;大方乌鸦洞牵引出中国航空文化;“毕节试验区”代表了西部大开发文化开启之地……
从远古走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毕节都有文化的光亮炫目,融汇到当今的自然风物和乡风民俗中。从生态旅游品牌织金洞、大方九洞天、百里杜鹃到非物质文化传承代表滚山珠、撮泰吉、阿西里西、铃铛舞等,都是镌刻在城市风骨上的华丽名片。
过去的文化之灯照亮了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路标。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毕节揭开了新的一页。
毕节市自2015年成为全国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立足全市实际,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严格按照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创建标准要求,将创建基本任务分解为32个任务集,并结合实际制定《毕节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17年)》,先后出台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19个文件,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在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城乡共创共建的良好氛围,亮点频现——
七星关区亮出了“三省红都”文化名片,总投资23.58亿元,倾力打造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脱贫攻坚教育基地,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大方县抢抓国家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机遇,以慕俄格古城、奢香博物馆为主线,打造奢香文化古镇,建设奢香文化公园、奢香文化酒店、奢香文教设施,以及奢香饮食文化功能设施。
黔西县围绕文化遗迹,推出了水西文化创建重头戏,加快古城、古镇、古街、广场、场馆建设项目。让人文水西·魅力花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大放异彩。
……
二
创建过程中,我市以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作为公共文化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符合毕节实际,对西部乃至全国贫困地区具有代表意义的新路子。
整合乡、镇、村综合文化场所,设立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开展政策、技术和文化讲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也让全市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得到巩固和提高。
数据显示,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4个、清退归位32个,新建、改扩建、整合设置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83个,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建文体广场1106个,乡村文体广场覆盖率达82.3%。
在提档升级方面,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在市级现有“五馆一院”即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览馆、大剧院会议中心的情况下,多方筹措各类资金14.2亿元,在金海湖新区新建“三馆一中心”和“一场两馆”。
同时,县级也在加快提档升级步伐,黔西县投入资金7.2亿元新建成文化、科技、体育三个中心;纳雍县、威宁自治县整合办公场所闲置资源面积7860平方米,解决了创建文化馆、图书馆面积不足的问题;七星关区将新建的同心城市公园面积6793平方米的两栋仿古文化建筑作为新文化馆和图书馆;织金县新图书馆已投入使用;赫章县新建文图两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
建立“多彩贵州文化云”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基本建成。市级建设的贵州省首个虚拟博物馆已正式上线,市图书馆已建成4个特色资源库,市文化馆已建成3个特色资源库。2017年,毕节市政府与贵州省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开展广电云“户户用”工程,借助广电云平台,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享受到毕节市乃至全省、全国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
在全面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基础条件好、功能用房多、服务内容丰富、人员力量强、设施齐全的乡(镇、社区)试点建设乡镇和城市社区区域分管。黔西县钟山镇综合文化站区域性分管建成后,服务辐射周边5个乡镇,作用发挥已经显现;七星关区后河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区域性分管建成后,辐射周边3个社区,承担了街道综合文化站部分职能,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同时,毕节市还出台了《毕节市村级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招募志愿者担任村级文化管理员的办法,全市每一个行政村至少招募一名文化志愿者担任村文化管理员,每月给予不少于800元的补助,全年不少于3500万元产业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做到村级文化设施有人管,文化活动有人抓。
三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毕节市近年来在文化品牌打造上下大工夫,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品牌,突出“中国古彝文化圣地”“三省红都”“夜郎流韵”。
规划打造和打磨一批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撮泰吉》《索玛花开》《烈焰奢香》《大梦织金洞》《夜郎魂》《滚山珠》《铃铛舞》《丁宝桢》《乌蒙星火》等剧目,部分剧目在国内外频频亮相,有的获得了全国大奖;推出了《奢香夫人》《文朝荣》《极度危机》等一批激发乌蒙儿女干事创业热情的影视作品。
建立完善多个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团,形成定期举办中国乌蒙文化节、国际溶洞文化节、国际杜鹃花节、中国夜郎文化节、滚山珠文化艺术节、中国奢香文化节等文化旅游节。
不仅如此,毕节市在体育品牌打造上也不遗余力,着力打造了亚洲山地竞速挑战赛、全国山地自行车赛、全国汽车拉力赛、全国溯溪赛、杜鹃花全国围棋邀请赛五大品牌赛事活动,打造了毕节市体育运动会、青少年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业余足球联赛、业余篮球联赛等区域性赛事活动品牌。并依托民族地区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和先天基础,针对大众群体,实施有一定探险性与挑战性的民族休闲运动项目,诸如赛马、斗鸡、斗牛、射弩、攀岩、钓鱼、越野、竞速等地方性休闲运动品牌。
与此同时,送文化活动常年开展,春节元宵系列活动、社区文艺调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四季不断,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城乡居民参与面越来越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