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毕节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全力打造毕节旅游升级版,努力将毕节建设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毕节市气象局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气象工作深度融入试验区建设大局,加快构建毕节旅游新生态,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气候资源丰富 亮出“金字招牌”
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4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仅为20.9摄氏度。这是老天馈赠给乌蒙山腹地毕节的一份“厚礼”,这里生态良好,空气清新,旅游资源丰富。
毕节市致力于对气候生态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毕节市气象局聚焦“避暑宜居”主题,于2018年7月编制完成《毕节避暑宜居旅游气候论证分析报告(初稿)》。并不断分析评估、完善论证报告,2018年10月,毕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估论证项目正式获批立项。
今年7月25日,《中国·毕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估报告》通过专家组评审的喜讯从首都北京传回。当日,中国气象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贵州省毕节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估报告论证会,会上由中国气象学会授予毕节市“毕节·中国花海洞天避暑福地”称号。
这是坐拥地球彩带、世界花园百里杜鹃,高原明珠草海,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等优质旅游资源之后,毕节获得的又一个“金字招牌”,成为助力毕节全域旅游发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新名片。
“今后我们将依托这个称号,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同时继续深入发挥气象服务作用,挖掘特色气候资源;围绕地方旅游发展需求,努力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为助推毕节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更精细、针对性更强的优质气象保障服务。”喜获“中国花海洞天避暑福地”称号之后,毕节市气象局副局长刘佳说。
“气候+”助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9月28日至29日,贵州省第十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织金县召开,毕节市气象局早安排、早部署,制定《第十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气象保障服务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服务组、天气预报组、人工消雨组、宣传报道组5个工作小组。9月27日,毕节市气象局还派出一辆携带便携式自动气象站的气象移动应急车到达织金平远古城,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同时根据对毕节市主要天气系统移动路径预测,设计人工消雨防线,6个人影作业点布设1套固定火箭发射系统、9辆车载火箭发射系统,确保大会气象保障服务及时精准。
一直以来,毕节气象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毕节获得“中国花海洞天避暑福地”称号、为旅发大会顺利召开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等都是其将气象服务融入试验区建设大局的亮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毕节气候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节气象部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服务能力脚步并没有停止。
——不断充实和优化人力资源队伍。2018年以来,毕节市气象局坚持人才优先发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才队伍的总体规模、素质和结构明显优化,为气象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提高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2018年以来,全市气象部门基层台站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新增大方、黔西台站基础设施达标,达标率从50%提高到75%。
——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业务系统和平台内涵。完成毕节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完成威宁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建设;完成气象影视平台建设。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
在推动毕节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毕节市气象局积极与各部门紧密对接,针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生态系统保护地面监测站网。积极参与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大气污染监测,与地方国土部门合作完成7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雨量监测站建设工作,已在草海周边建立观测站点开展生态气象观测,对草海水位、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等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强化部门信息共享。与地方民政、国土、水务部门签订共建共用共享基层信息员合作协议,积极对接地方民政、地震部门,签订共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合作协议。
——开展城镇气象灾害防治试点。完成防灾减灾一张图的信息收集及编制工作,实现县域内易灾点的基础信息全覆盖。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气象保障服务。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城区空气质量预报,参与修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突发环境事件气象保障应急预案。根据地方需求和省人影办批示适时开展重污染天气人工增雨作业,提高空气质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