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节市“八措并举”推进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毕节日报 2018/9/20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构建毕节文化惠民新高地

毕节市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7月17日,几名孩子在七星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练习跆拳道。

游客在金海湖公园赏花

藏羌彝文化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文化表演

近三年来,毕节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为遵循,因地制宜,聚焦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补足短板和服务效能提升,践行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贫,全市免费开放文化设施面积从创建前的203.15万平方米增加到389.39万平方米,基本服务项目从创建前5218个增加到12465个。经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第三方调查,毕节市群众对文化生活自我满足感从74.2分上升到92.6分,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国家实地验收组认为毕节工作经验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对全国其他城市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具有借鉴价值。

因地制宜 促进场馆建设达标

政府购买  夯实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将文化岗位扶贫纳入“10+N”个一批就业扶贫计划,优先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有一定文化的劳动力中招募村级文化管理员;鼓励退休教师、退伍军人、非遗传承人等乡村文化能人加入文化志愿者,担任村级文化管理员,带动群众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截至目前,共招募3648名村级文化管理员,财政每人每月给予不少于800元补贴,做到了阵地有人管理、活动有人组织,增添了基层文化工作力量,开拓了文化扶贫路径,提供了贫困地区破解村级文化活动和阵地缺乏专人组织管理的难题成功范例。

“同心”共建  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借力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同心帮扶毕节试验区政策优势,与民主党派携手实施文化扶贫“同心”工程。目前共协调投入资金1.12亿元,实施“同心·智力支持”项目313个,援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1个,援建县乡村级同心文体广场53个。此外,还协调广州恒大集团投入11亿元,重点打造奢香古镇,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文旅融合  助推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

抓住国家文化部将毕节市作为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的契机,2016年8月成功举办了首届藏羌彝文化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通过彝族歌舞展演、非遗展示、文创产品展销、彝族文化与产业高峰论坛、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彰显了毕节市古彝圣地、文化高地、走廊要地的区域文化地位。每年举办一届旅发大会,将文艺演出作为重要板块,强力推介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定期举办中国国际杜鹃花节、中国奢香文化节、草海国际观鸟节、国际溶洞文化节,每年在景区开展驻场演出近百场,以民族民俗文化留住游客。坚持每年举办一届乌蒙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系列大赛,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彝族古剧《撮泰吉》走出国门,惊艳亮相法国尼斯狂欢节,并获“最佳表演团队奖”;彝族歌曲和舞蹈改编的广场舞《阿西里西》在“谁是舞王”——中国广场舞民间争霸赛中一举夺魁,获得全国总冠军,入选全国广场舞推广套路。百里杜鹃管理区范围内56个行政村率先实现了文体广场全覆盖。持续提升奢香博物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遗址等历史名胜免费开放和接待能力;开发“鸡鸣三省”会议旧址红色文化旅游,以红色文化推动旅游相关产业链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三云互补”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8年5月“多彩贵州文化云”正式上线,毕节市县文化机构积极对接,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基本建成,为全省数字资源互联互通互享的提供了良好的云平台。为推进“毕节文化云”建设,投资600万元,注重地方特色历史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线下体验运营中心建设,与“多彩贵州文化云”形成互补,现毕节市虚拟博物馆已正式上线,市图书馆已建成4个特色资源库。预计到2018年底,实现“广电云”50万新增用户的目标。各级文化服务资源借助“广电云”平台,直接连通百姓家庭屏幕终端,形成“户户用”,使百姓通过直播、点播等形式享受到全市乃至全省、全国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有效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双”考核  建立长效奖惩机制

出台《毕节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办法》,把公共文化工作纳入“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体系,将年终一次性考核与平时经常性考核相结合,把民主测评和社会公认度评价相结合,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资奖金“双挂钩”。在创建工作中期督查后,强化补齐短板,充分引入约谈、批评、预警、诫勉谈话等惩戒机制,将奖惩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完成重大工作任务实绩档案。两年间开展8次公共文化专项督查,就突出问题,市政府专门致函县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约谈县处级领导4名、科级领导12名,2名乡镇长在电视台向群众公开道歉。(李 盛  王纯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