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做好云南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云南、昆明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明确目标定位、赋予重大使命,也为昆明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极大鼓舞了全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信心和决心。
1.“八个坚持”助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昆明市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和长期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不断开拓奋进、攻坚克难,做到“八个坚持”,交出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昆明答卷”。
坚持以规划引导发展,精心绘就发展新蓝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昆明市确立了“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力把昆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
坚持以产业支撑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昆明市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双提升。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第12位,发展质量指数从第18位跃升至第11位。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对外开放打开新局面。昆明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成立,同世界20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缔结国际友好城市24座、友好交流城市19座,对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对外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春城人才行动,加速创新要素聚集,设立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生物医药大健康等科创中心,加快科技合作交流和技术成果转化,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4年的40.57%提高到2019年的59.13%。狠抓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创造活力持续释放。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统筹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协调发展,加快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美丽县城”建设,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步伐。
坚持民生优先发展,不断提高群众福祉。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引进省外名校来昆明合作或办学,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引进多家医疗机构在昆明合作办医,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大;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社会治理成效突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入围“中国美好生活指数十佳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坚持打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环境取得新成效。扎实推进自然生态、发展生态、政治生态建设,打好优化发展环境“组合拳”。强力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全湖水质从劣Ⅴ类上升到了Ⅳ类,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深入开展“肃流毒、除影响、清源头、树正气”专项行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日渐形成。
坚持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恢复新气象。一手抓疫情防控,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出台应对疫情稳增长20条等政策并抓好落实,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2.全力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昆明市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转化为实践要求,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奋力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更加突出创新引领,强动力、促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推动创新链、孵化链、产业链有机融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引进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完善“高校联盟”和“科研院所联盟”运作机制,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探索建立高科技交易市场体系,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等打造成千亿级产业,把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打造成五百亿级产业。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完善“春城计划”人才政策体系,让昆明成为广大创新创业者的向往之地。
更加突出统筹协调,补短板、缩差距,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注重区域协同发展,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推进主城核心区人口疏解、功能优化,增强科技、金融商务等服务功能;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推动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强化生态涵养区生态保障功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化市区融合发展,合力推进滇中新区开发建设;联动曲靖、玉溪、楚雄、红河,打造协同发展的滇中城市群。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和质量,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坚持文化引领发展,长效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努力使昆明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窗口。
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护生态、优环境,打造宜居宜人的美丽家园。统筹抓好以滇池为重点的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环境质量,擦亮“春城”生态宜居品牌。持续推进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攻坚,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更加突出扩大开放,建通道、拓格局,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印度洋经济圈,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配合推进渝昆高铁昆明段主线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扩大昆蓉欧、中亚铁海联运货运班列辐射范围,加快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推进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改革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努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型经济高地。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一流的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美丽昆明建设行动,全力服务保障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精心筹办好第七届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努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利用好南博会等开放合作平台,组织好上合昆明马拉松等活动赛事,推进“国际友城旅游联盟”“昆明国际商事仲裁服务中心”等国际性组织发展壮大,努力提升区域影响力。
更加突出共建共享,惠民生、增福祉,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实施“十百千名师工程”,推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抓实京昆、沪昆医疗合作项目,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深化第四批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加快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推广实施“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快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平安昆明。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4日 06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