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顺利通过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考核验收。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创园工作克服了资金、土地瓶颈,全面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推动我市城市绿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过程中,我市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了这场攻坚战的胜利。在绿化上,我市坚持以规划为先导,项目为带动,增绿为重点,强化城市出入口绿化,增加道路绿化,延伸滨江绿化,拓展公园绿化,推广立体绿化,提高单位、居住区绿化,加强建设项目配套绿化,营造出以山为屏、以水为带、城在林中、林中有城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
规划先行 建管并重
“要以规划为先导”是创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泸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我市着力开展一批新公园规划和特色规划,完成了城西公园、木崖公园、杨大山公园总体规划和张坝公园、纳溪冠山公园扩建规划,编制了《泸州市城市道路行道树树种规划》、《泸州市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及一批绿化广场和道路绿化规划,为扩大绿地规模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编制的《泸州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和《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立了以生态效益为主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核心的园林绿化建设理念,为城市绿化发展确立了方向。
既要大规模建绿,更要重视绿地的管理与养护。为提升城市绿化的建设管理水平,我市制定了《泸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规定》、《泸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等园林法规文件,并严格执行《泸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古树名木进行重点保护。坚持推行全民义务植树的“绿卡”验收制度,有效提高了植树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以保护城市绿化成果为目标,制定了《泸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实施办法》,在加强舆论、执法监督的同时,有力遏制了随意改变、侵占、破坏绿地的行为,为依法建绿护绿提供了法制保障。
创新思路 多渠道建绿
3年来,政府已投入绿化资金上亿元,社会投入资金数亿元。去年市政府设立城市绿化发展战略专项基金,每年注入300万元实施“双百工程”,强势推动群众性创园活动。为激活多方投资,我市出台了《关于拓宽城建资金投融资渠道的实施意见》和《泸州市城市绿地认建认养实施办法》,更大力度推行全民义务植树、绿地认建认养等工作,多渠道建绿近20万平方米。统筹运作市级政府、区级政府、行业履责建一块、招商引资带一块、项目建设配套一块、社会参与添一块的多元化建绿机制,促进城市绿化建设整体推进,形成全民共建绿色家园的绿化发展新态势。;
我市一直重视园林式单位和居住区的培育,已有135个单位成为省、市级园林单位,并利用泸州丘陵城市特点,指导社会单位和居民大力进行屋顶和垂直绿化,拓展绿化空间,增添城市绿量。建设了石洞、邻玉、沙湾等苗木生产基地,使我市城市绿化苗木自给率超过80%。摒弃了过去城市绿化植物较单一的不足,在树种多样化、乡土化上下足功夫,广植市花市树,彰显了地方特色。
项目带动; 绿地面积攀升
近年来,随着一个个绿化项目的建成,人们生活中的绿色也越来越多。我市以抓项目为创园重点,有的放矢,集中资金和人力重点打造了城市南、北出入口景观、城西景观大道、沱江滨江公园、百子图文化长廊等创园项目,启动了投资近6亿元的城西公园招商打捆建设和增添植树百万株、立体绿化百项达标工程的绿化“双百工程”,对新建的道路确保绿化指标,对已建的道路充实绿量,在城市道路节点增添景观树木种植,增加街头游园绿地,使城市园林绿化增量提质。截至2008年底,我市建成区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181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8.13%,人均拥有公园绿地8.02平方米。
市政设施也是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我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263天,每万人拥有公厕4.37座。城市主干道、重点部位的亮化工程得以强化,城市主次干道亮灯率达100%,在市区主要建筑物加设了霓虹灯、投光灯、轮廓灯等,使泸州的城市夜景同样美丽。
通过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带动我市城市绿化大跨步向前发展,百年古树、两江美景、青山环抱,我们的家乡正变得越来越美丽。然而这只是我市城市绿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目前我市已开始着手准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打造生态泸州、山水泸州、宜居泸州而努力。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