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建成区域中心城市 泸州发展看得见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泸州新闻网 2015/11/27







  泸州,川、滇、黔、渝四省市交界处的一颗明珠。凭两江舟楫之利,历史上泸州就自然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运交通,特别是“蜀麻吴盐自古通”的万里长江黄金水道,使泸州在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泸州城市风貌

  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泸州这座千年古城厚积薄发,正不断朝着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城市群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突出产业、医教和枢纽支撑,一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泸州,正在加速建成中。

  前三季度

  GDP增速高于全国

  何为发展?贫困家庭的一份补助、繁华街道上的一幢大楼、城市中心的一座商场,即使是新增加一辆公交车,都可以说是“发展”。“发展”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但若是衡量发展,没有比用数据衡量来得更具象、更直接。

  今年来,在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新常态下,前三季度,泸州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增速稳中趋缓。经四川省统计局审定,前三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69.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2%,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0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549.4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283.25亿元,增长10.5%。

  同时,在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6.7亿元,增长24.1%,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增速居全省第一位。2015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省上下达目标1450亿元,同比增长23.8%,我市奋斗目标1476亿元,同比增长25%,确保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015年,我市实施重点项目340个,年度计划投资1034.8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奋斗目标任务的70%;省重点项目27个,年度计划投资119.85亿元。前三季度,全市34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2.0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6.57%,同比增长33%,其中54个项目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27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7.6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3.16%。从项目批次看,82个竣工项目完成投资132.24亿元,占年计划的87.30%,有26个项目已竣工;147个加快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45.44亿元,占年计划的77.69%,有18个项目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85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16.85亿元,占年计划的63.11%,有55个项目开工建设;26个加快前期项目按计划推进,已实现投资0.78亿元。从项目类别看,136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283.88亿元,占年计划的76.23%;128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33.36亿元,占年计划的77.71%;65个重大民生及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166.58亿元,占年计划的76.11%;11个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完成投资8.47亿元,占年计划的58.10%。

  构建“众创空间”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只有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才能不断发展。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是我市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增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总体要求。

  今年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17年,要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0个以上、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以上,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各县(区)、各园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新增中小微企业1万户以上,新增专利申请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800件以上),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10000件以上,创业者突破40000人。从26个方面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意见》明确设立2亿元的创新创业引导资金,制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拓宽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专利实施转化、扶持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同时,强化知识产权对双创工作的促进作用,提出建立面向创新创业者的专利申请绿色通道,鼓励专利代理机构在我市开展专利代理业务,对为我市企业代理发明专利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代理机构给予1000元/件的资金补助,支持专利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引进核心技术获得发明专利独占许可权),并在本市范围内实现产业化且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的,由市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项目补助。

  力争使泸州经济进入全省第一集团军

  力争通过4-5年的努力,使泸州经济进入全省第一集团军,将泸州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建成产业集聚中心、教育医疗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等,成为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将泸州建成成渝城市群南部中心城市,在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港口功能、交通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1983年泸州建市时,城区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万。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2013年底,泸州顺利实现“双百”目标,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0.3万人。“国家森林城市”、“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名片不断丰富,城市形象日新月异。

  投资85亿元,规划面积9166亩的“教育旗舰”正加速推进。总投资65亿元的西南医疗康健中心施工现场如火如荼,项目一旦建成,便形成对川南、黔北、滇东、渝西等周边地区5000多万群众的医疗和教育服务辐射能力。

  沱江六桥、长江六桥等6座跨江交通桥梁控制性工程和忠山隧道工程,正在建设中。93公里的绕城高速公路,8个快速进出城通道,提升了进出城的通行能力。泸州正快速推进主城区“两环四横六纵五联络”骨架路网建设,实施“三桥一隧道”核心工程,对城区重要通道节点实施下穿式或立交改造。

  我市正规划泸州至合江城市轻轨,构建高速交通环线。规划修建城市二环路,串联各个组团的交通联系,整个二环路53公里长,将预留轨道交通;规划泸永宜高速公路、宜泸渝沿江铁路、泸渝城际轻轨,强化与跨区域城市群的城际交通网络连接,促进与成渝、滇中、黔中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通过10-20年的建设,以轨道交通为纽带,泸州“两江新城”将成为泸州新门户,城市新亮点。两江新城串起老城区和三大产业园区,增强酒城在四省市结合部的吸引力。

  泸州在中心城区周边规划建设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三大产业园区。到2020年,泸州三大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综合性收入突破3000亿元。届时,三大园区将聚集泸州八大重点产业,强力支撑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