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那些不能够忘却的记忆 抗战中的泸州元素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泸州新闻网 2014/9/3







  今天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泸州民众同全川、全国同胞一道冒着敌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躯抗击日本侵略者……
  ★川江抢运:泸州600艘木船出征★
  1937年至1945年间,泸州长航木船600余艘中元棒柏木船,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征用,编入战时船舶总队第二支队,听命川江运输管理处调遣,配合民生公司的轮船先后参加内迁机关、学校、厂矿和军工单位的运输,参加运送川军出川抗日,参加抢运前方伤兵和难民回川。
 ;; ★蓝田兵站:10万远征军大本营★
  1938年12月,川滇公路全线贯通后,泸州蓝田兵站的运输车辆一直可到达缅甸腊戍,盟国援助中国的大批物资也经滇缅公路、川滇公路进入泸州,从长江、沱江水路中转至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
  1942年4月,中国10万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作为后方军需供给、兵员补充训练、物资集散和调配的军政部蓝田兵站,成为了1942年至1945年3月远征军在后方的大本营。
  当时,蓝田兵站的汽车渡口码头成为川滇黔交通咽喉之地,无论是从陆路、空运到蓝田的援华物资,还是配备中国远征军的物资都必须在蓝田兵站中转、集散、配发,搬运工一天到晚都有干不完的活。
;;;;;; ★蓝田机场:“驼峰航线”机场之一
  1942年1月,中美决定开辟印度东北阿萨姆邦的萨迪亚到昆明、泸州、重庆的中印航线,全长约700英里的“驼峰航线”。泸州因位置独特以及既通水路又通陆路的条件,因此修建了泸州蓝田机场。
  1945年3月16日,蓝田机场在邻玉场开建。1945年6月1日,泸州10万民工经75天的突击抢修,蓝田机场建成。
  随后,源源不断的空运援华作战物资,通过蓝田机场及时经水运、陆运到达了重庆和华中抗战前线。蓝田机场尽管建成较晚,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为驼峰航线主要使用的3个机场之一。
  ★川滇大通道:近9万泸州民工抢修
  在广州沦陷后,大后方通往云南的交通运输线被切断。抗日战争必需的物资,无法运往大后方。唯一的通道是经缅甸转口到云南,然而从云南到重庆却没有公路。因此,国民政府决定从泸州修筑一条川滇公路,穿过贵州的西北部,直达云南的沾益,连接滇缅公路。
  川滇公路东段途经泸州的泸县、纳溪、叙永和赤水河岸。1938年4月,接到修路命令后,泸州各县随即调派了民工8.55万人,分段修筑公路。修筑公路时,泸州民工自带口粮,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头顶日机轰炸,手挖肩扛,拖着巨型碾石,用手指一尺一尺地把川滇公路“抠”了出来,创造了四川公路建筑史上的奇迹。
  1938年12月,川滇公路全线贯通,成为抗战期间接受国际援助和华侨捐献物资的唯一运输通道。连接滇缅国际大通道后,援华物资由这条生命线运入我国。
 ;; ★纳溪化学兵基地
  化学兵总队于1939年9月入川,部队12月秘密地由宜昌迁至泸州纳溪,部队奉令扩充为四个团八个处,总队司令部驻纳溪城关上,军械处、化学库、实验室在花背溪。
  ★泸州通滩熊二娘泡咸菜 十万抗日川军的下饭菜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下令,急调万石粮食出川,各乡镇连夜人挑马驮,把大米从四面八方运到码头上船。河坝头熊二娘的稀饭搞不赢,一大碗一个小钱,再加一碟她家祖传的泡咸菜,甜、脆、入口、入味,咸度适口,人们喊了一声:“来一碗稀饭!”熊二娘就从坛子中抓出一碗泡菜放上了红油、味精、花椒端上来,随便吃,不开钱。泡咸菜下稀饭,熊二娘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押运军粮的长官看到下力人吃得津津有味,也来品尝,真是不吃不知道,尝了才叫好,临行前还为二娘写了块招牌:二娘跳水菜,通滩第一家。不久,那位长官又从武汉回来指名熊二娘的泡菜也列入抗战物资了,限期做了百坛运往前线,支援抗战。
  后来,运粮的船老板回来说,熊二娘的泡咸菜成了十万川军的下饭菜。前方将士代回书信说,通滩泡咸菜,支援大抗战,川军都说好,鬼子快完蛋。为了支援前方打日本,街上的婆婆大娘都学熊二娘做泡菜,一时成为佳话,广为流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