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辆摩托车,12 个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1岁,平均年龄46 岁。7月11 日,泸州古蔺“落鸿骑旅”摩托车队从古蔺县城出发,沿着川藏线318 国道,翻越海拔4000 多米的重重高山,抵达拉萨,攀珠峰大本营,绕道樟木中尼口岸,沿着青藏线出藏折回,过无人区、若尔盖,经成都回古蔺。
历时近一个月,骑行里程8200 多公里。期间,队员们经历了生死一线的惊魂,燃油耗尽的无助,身体疲累的极限,同行路上的感动…… 8 月8 日,这群由教师、个体户、退休职工等组成的古蔺骑旅进藏队,全员安全返回古蔺。
探险不冒险
西藏对于很多爱好旅行的人来说,充满了神秘感,是一个绕不开的目的地。但是真正进藏,特别是骑行进藏,并不是轻易能下的决定。 “看到网上一些人在讨论,骑行进藏很危险,有些在路上就出事情了,”59岁的队员黄志其也曾担心去了回不来,但还是决定闯一闯。黄志其说,出于安全的考虑,摩旅进藏队队员,在下决定进藏并为此做准备工作,就花费了半年时间。
其实,这次进藏的队员,并不是首次骑摩托车组队旅游,早在2012年,基于共同的摩旅爱好,他们自发成立了“落鸿骑旅”摩托车队,就常常在节假日骑车去旅游,已经去过湖南凤凰古城、海南三亚、泸沽湖等地。但是这次去西藏,攀珠峰大本营,他们显得格外小心、谨慎。购买保险、确定目的地、制定骑行线路、配备旅行装备……旅行预备方案在队员们一次次的讨论中制定完善。据了解,队员们带着上路的资料,就有满满的6页。为了避免队员在骑行过程中掉队,每一辆摩托车上都插着一面醒目的“落鸿骑旅”标志的红色小旗。车身标记着红色的车号,在骑行过程中,车辆不得串号、插队,按照顺序行驶。并且每辆车上还配备了一部对讲机,方便前后车辆联系。1号车上还安装了GPS 导航仪,用于开路。铆劲攀珠峰大本营
7月11日,从古蔺县城出发,车队一路浩浩荡荡向西行。在泸定,翻越川藏线上第一座高山折多山时,队员们纷纷买了化油器,将汽油雾化进摩托车的燃烧室,以防高海拔地方氧气不足,汽油燃烧不充分。折多山,海拔高度4200米,折多山之后紧接着连绵不断的高海拔山脉,真正的挑战从此开始。头晕、呼吸困难,每个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这时,天上又下起黄豆大的冰雹,“啪啪”地打在厚厚的骑行服上,周围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避,队友们只有铆足了劲往前骑行。
前一刻还晴空万里,后一刻却倾盆大雨。这样恶劣的天气,在西行西藏的途中,比比皆是。“到西藏、登珠峰”,这样的兴奋一直驱使着队员们不断前进。川藏线上,在波密通往通麦的路上,有一位队友在这儿差点遇险。
这一段路正在修隧道,路面状况非常不好,来往的车辆全部被堵在这个地方,连小巧方便、通行性好的摩托车在这儿也施展不开。61岁的队员闫中伟骑车经过时,恰好遇上滑坡泥石流。当时,山坡上的泥石正不断往下滚,后面的人都在大喊“注意”,但是车子已经开到路中间,进退两难之际,闫中伟一踩油门往前冲去。刚骑过,泥石就滚在了路中间。“当时觉得很后怕。”闫中伟告诉记者,但是抱着一定要到珠峰大本营的信念,他依旧雄心勃勃。
要到珠峰大本营时,远远地看到珠峰露出了一个角,不一会儿,云又聚拢遮住了山峰。“快点儿骑,快点儿骑,等一下怕看不见了。”队员们别提多激动了,怕下雨无法见到珠峰的真面目,都加快了速度。
但真正到达珠峰大本营,大家只是下车坐在地上看着远处的山峰发呆。“松了一口气,终于到了。”队员刘星说,到达珠峰大本营的那一刻,心情反而平静下来。当时没有下雨,但因为浓雾笼罩,珠峰的全貌,队员们并没有看到。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上,队员们静静地等着浓雾散开,但等了2个多小时后,浓雾仍然没有淡散的迹象,队员们只好放弃。没看到珠峰全貌也没关系,队员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这次西藏之行。有人拍照留念,有人在光滑的山石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还有一名队员想把车队的旗帜埋在珠峰大本营上,但不被允许。“不过,在珠峰,即使不留下在这个地方攀登过的痕迹,也让人终身难忘。”队员们感慨地说。
一路走下去
到中尼口岸樟木镇观光结束,队员们就要沿着青藏线返回了。返回旅途,其实比进藏的时候更艰辛。进藏时,满腔兴奋,不知疲倦。出藏时,体力已经逐渐透支。青藏线极大地考验着队员们的耐力、意志力。从日喀则到羊八井,穿越无人区,经青海湖,过西宁……队员们坚持了再坚持,终于回到古蔺。“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痛并快乐着”“值了!”……对于西藏之旅,队员们有很多感悟,现在提起西藏仍然很激动,但对于旅途的艰辛,没有人说后悔,从他们的话里,听得最多的是不虚此行。
队员闫中伟因为突然支气管炎复发,回程选择从拉萨乘飞机回家。直到现在,闫中伟对没有经青藏线返回这件事,还耿耿于怀。“太遗憾了!”闫中伟说,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把青藏线骑完。
才刚从西藏回来,“落鸿骑旅”摩托车队的队员们又忙活开了,他们正在策划国庆节假期的摩旅目的地。他们说,要一路走下去,一直走完中国的东西南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