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年倾心砥砺。
五年默默嬗变。
长沱两江滚滚东流,见证了泸州两千多年舟楫帆影穿梭的过去;今日泸州,在历史的拐弯处,用五年时间骤然缩短历史跨越距离。
今日泸州,大产业强势崛起。“四大产业”、“七大园区”擎足发展动力,GDP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的高增速,2010年上半年更是创下19.3%的历史新高。
今日泸州,大城市框架初具。城市建设以每年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城区建成面积已达7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逾80万。
今日泸州,大枢纽正在形成。5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巍然屹立,7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加快汇聚,已然成为四川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的“桥头堡”。
蓄势腾飞,辉煌铸就。2006年以来,泸州用五年时间实现了发展的“短道起飞”,2008年、2009年,泸州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目标考核“一等奖”。
泸州强势崛起、再续辉煌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扣人心弦的故事?
理念嬗变,掀起效能风暴
2010年6月29日,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泸州)西南商贸城项目正式奠基。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是宇华控股集团董事长陈宇在泸州的第二次“创业”。
陈宇在商海中掘得的第一桶金,来源于多年前泸州小市化纤交易市场。彼时,那里曾雄踞西部最大的化纤交易市场和烟草交易市场,但随着环境政策的变化,两大市场迅速萎缩。陈宇遂辗转移师广州。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昨日辉煌成为尘封历史。泸州在区域商贸中心地位旁落的同时,还被无情挤出全省工业“第一集团军”,交通“边缘化”态势不断加剧,城市拓展长期裹足难前……
泸州发展停滞、优势不再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市委书记朱以庄一语中的——“行政效能低下”,并指出了其主要“症状”:“脚下无时代,落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脑中无市场,没有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转变;心中无大志,缺乏带领全市人民创业拼搏的激情。”
市长刘国强也曾做过精辟分析:“用发展传统农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工业;用治理乡村的手段推进城市建设;用保守狭隘的思想应对改革开放;用蜗牛爬行的惯性速度参与白热化的区域竞争。”
“力破思想禁锢,再铸泸州辉煌”,市委、市政府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历经“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大讨论等系列效能“风暴”洗礼,发展为先、提升效能等理念深植人心;“四个四”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三大决定同步出台,泸州找到了跃升赶超的路径。
思想解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酒城大地;效能建设的春雨,催发了泸州发展的勃勃生机。
再次选择泸州,陈宇道尽心中感慨:“经过专业咨询公司的调查比较,我们慎重选择了泸州,因为这里有市场、有区位,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破墙拆门,打破审批坚冰
2005年,一外地企业到泸投资,花了近11个月时间,仍未办完审批手续。企业老总愤而找到市领导,将印满公章的批件呈于案前,不顾挽留和前期投资,决然拂袖离去。
“门槛越多,发展越慢,必须破墙拆门,打破审批坚冰,为经济发展松绑。”
2006年以来,泸州五次挑战改革“极限”,行政审批极速“瘦身”。到2010年,市级审批事项从 536 项缩减到118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项目保留最少的市州。
办理时限大幅“压缩”。市级审批事项办理时限从法定的9881个工作日压缩到2519个工作日,压缩比例高达75%,抵近法律允许的最低限度。
五年五次改革,可以清晰看到一张权力运行变迁的路线图。
图上,标明了权力从“集权”向“分权”的转移路线。从2006年开始,泸州开始层层下放审批权限。五年时间,市级累计下放区县经济管理权限72项,下放量为泸州建市后二十年的总和。区县下放乡镇代办事项平均达到了42项。
图上,注明了审批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轨迹。2009年,泸州市、区县部门全部成立了行政审批科,整体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部门在中心窗口设立了首席代表,全权办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2009年,泸州行政审批实现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两个100%。
“办事只进一道门——政务服务中心;审批只找一个人——窗口首席代表;手续只盖一个章——行政许可专用章;不用天天催部门——审批实行限时办结。”一位刚办完审批手续的企业老总这样评价泸州。
五年“破墙拆门”,五年“凿冰破阻”,泸州这棵梧桐树得到了凤凰们的青睐:
壳牌集团、杜邦公司、华电集团、三木集团等纷纷落户泸州;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竞相抢滩酒城……2009年泸州引进项目1023个、资金54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5.8倍和16.2倍。
创新管理,激荡发展活力
古蔺县,国定贫困县。2007年,县上提出“3年再造一个新县城”、“4年实现郎酒销售收入50亿元”,大多数人质疑这是“异想开天”。然而,时至今日,诺言全部兑现,革命老区迎头赶上,演绎了一个泸州全新管理体制激励和鞭策下“脱胎换骨”的传奇。
“剑比人短,就要勇敢迈前一步;剑不如人,定要练就过人剑术。”市委、市政府立足激发区县和部门竞争活力,大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
2006年,泸州开始全面推行目标管理。2008年又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泸州特色的激励措施,如对区县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实行“加分不封顶”,鼓励区县“能跑多快跑多快”;对区县经济发展指标实行“全省对照比”,让区县“跳出泸州看自己”。
2009年,泸州作为全省三个试点市州之一,开始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每年,市、区县都要开展“社会评机关”、“企业评银行”、“群众评公用事业单位”三大活动,让广大服务对象为机关行政效能“把脉问诊”、“定格画像”。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管理办法创新不断、奇招迭出:倡导“365天攻坚”;整合市“四大班子”力量组建8个重点工作推进组;坚持重点项目进度“季度公示”、“全民监督”……
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像鲶鱼闯入“泸州”这口“鱼缸”,打破了宁静,激发了竞争,催生动力无限。区县抓发展的大手笔频出,勾划出一幅幅宏伟的发展篇章。
江阳区同步开工建设面积达19平方公里的“三大产业园区”;泸县2009年度GDP增速在全省22个百万人口大县中名列第一;2010年上半年,纳溪区财政收入增幅高达64%,龙马潭区GDP以23.6%的增速创下了经济学上的奇迹!
四级联网,服务到家至门
大山深处的叙永县落卜镇草坝村,距离镇政府有好几十里山路,以往群众到镇上办事,要带上干粮走一天。自从村上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站、连通电子审批网络后,群众高兴地说:“电子审批到村口,从此办事不出村。 现在我们在村头就能找到政府了。”
近年来,泸州市着眼解决“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
2009年,市委、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建成面积逾1.7万平方米的市政务服务中心。新中心地处主城区,有17条公交线路经过,是四川省场地规模最大、硬件设备最先进、服务功能最齐备的市级政务服务综合平台。
全市7个区县政务服务中心于2006年全面建成,并于2009年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目前,各区县的政务服务中心都成为了该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2009年,泸州市完成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建设,比省上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一年。随后,又成功开发“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代办软件”,解决了山区镇、村电子审批联网难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山区群众“办大事不出乡,办小事不离村”。
政务服务向产业园区延伸,泸州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
2009年,泸州市在7个市级产业园区建立了政务服务工作站,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代办服务。
最大效能创造最优环境,最优环境推动最快发展:2006年以来,泸州市级产业园区个数“由1变7”,建成面积近40平方公里;7大产业园区中,有3个被列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其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成为全省八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
强力问责,监察如影随行
“地扫不干净也要掉官帽”,2009年8月,一则爆炸性新闻成为了泸州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原来,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中,合江县大桥镇受到效能问责,镇党委书记受到党内警告处分,镇长和分管副镇长分别受到行政记大过和免职处理。
近年来,泸州市在积极探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小三分”管理机制中,始终把监督摆在突出位置,年年出台新举措:对机关中层干部实行开放式监督、动态式管理;对“不在状态”的干部,采取“恢复状态”、“组织调整”和“停职免职”三种形式进行问责;建立市、县、乡三级行政首长效能投诉热线,开通网上效能投诉中心……
2010年,“行政事业收费下限制”、“涉企检查审批反馈制”、“首次轻微违规不罚制”、“一次查实调岗制”等十项制度相继出台。
激浊扬清。据统计,自效能建设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查处损害经济软环境的典型案件13件,对37名责任人员进行组织处理或党政纪处分。
走进泸州,效能监察处处可觅,如影随行。在企业,有180名企业效能监督员全程监控;在机关,有240名效能建设特邀监督员巡视督查;在社区,有260名行风监督员明察暗访。
“行政效能建设给泸州带来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合江县提前10个月时间完成临港工业园区2010年引资任务,引进资金为任务数的8.5倍;长达77.98公里的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拆迁只用了2个月时间;投资20亿元的“玉柴重工西部基地”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1个半月。
五年效能建设“核能”聚集裂变,明日泸州发展层级加快跃升。
一座通达之城加快构建。千亿交通工程注入强劲动力,“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纵横交织,泸州正加快成为四川重要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
一座实力之城正在崛起。七大产业园区承载泸州产业破浪前行,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放量增长,泸州正加快回归全省工业发展“第一集团军”。
一座宜居之城跃然眼前。“双百”和“双两百”绘就城市发展蓝图,“创森”、“创园”扮靓生态酒城。泸州——这座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大城市正在两江之畔冉冉升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