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纵深推进“六大攻坚行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8月8日,泸州——呼和浩特航线开通。在中国酒城与中国乳都更加紧密联系之时,泸州云龙机场国内通航城市达到了44个,为全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密了空中廊道。
泸州今年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资料配图)
如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泸州今年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坚持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深入实施开放引领、产业升级、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六大攻坚行动”,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借用发展新力量、增创发展新优势、取得发展新成效,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
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上个月,市政府与四川能投签署协议,双方将在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等方面强强联合。“预计近几年投资可达500亿元,力争新建能源化工千亿产业园区,为推动泸州早日建设成为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作贡献。”四川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云的表态振奋人心。
开放是时代主题。泸州市深入实施开放引领攻坚行动,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要在更大的空间配置生产要素、经济资源,要在更大的空间招大引强,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重点建设好“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经济、开放环境”四大工程,为开放引领攻坚行动加分。
目前,泸州市拥有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国家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开放平台,数量在成渝地区仅次于成都和重庆;形成“水、公、铁、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体系,物畅其流,活力涌动。
与此同时,泸州市以“四级联动、全域推进”模式,打造“0”证明城市;获批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努力让讲诚信成为信仰的一部分、讲信用成为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准则;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从制度上管控服务质量,倒逼政务服务优质化……
一揽子举措增强大招商、招大商的实力和底气。1至6月,泸州新签招商引资项目44个,投资总额328.94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8个,投资总额311亿元。
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区
今年4月,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从苏州到泸州投资200亿元,建设占地面积5000亩的恒力(泸州)产业园,打造西南聚酯新材料及纺织制造中心。投产后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300亿元、解决1.5万人就业。
产业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泸州市推出产业升级攻坚行动,欲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区,做强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培育壮大纺织产业。
企业和项目是泸州市破题的两大抓手。
泸州市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正实施8个3年内投资10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总投资166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2047亿元,再造一个泸州工业总量。泸州市发挥世界上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最佳原产地唯一叠合区的核心优势,大力发展纯粮固态酿造,实施品种调整、品质提升、品牌培育“三品战略”,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完整、功能配套完善的白酒产业园区,形成泸州老窖、郎酒、川酒集团3户龙头企业、26户“小巨人”企业、340户中小企业的梯次结构,白酒产业今年有望实现“千亿产业、百亿税收”目标。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2017年上线运营、目前存储能力达700PB,带动软通动力等40多户国内知名大数据公司落户泸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泸州建设产业园,其中国长城(泸州)信创项目已经投产,生产的电脑等产品可辐射重庆、云南、贵州等周边地区。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纳溪区西研院小区车辆规范停放,路面是沥青混凝土,植物随处可见。小区业主张正淑说,小区改造前“脏乱差”问题严重,路面破损,私家车乱停乱放。改造后,小区变得卫生、规范、安全了。泸州市正改造115个老旧小区,面积约234万平方米,涉及1064栋楼、居民约2.6万户,意在通过颜值和功能“双修”,让更多花园式小区惠及广大市民。
改造老旧小区是泸州深入实施城市提质攻坚行动的掠影。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构筑人城境业、山水共融的美丽泸州,则是该行动的核心要义。
泸州围绕“美丽”和“宜居”做足文章。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已是泸州的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泸州融山水于城市之中,嵌城市于山水之间,主城区城市公园达42个,形成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有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等7所高校和6家三甲医疗机构,有华润万象汇、万达广场、步步高新天地、西南商贸城、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等商贸物流平台,一个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教育培训中心、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区域文旅会展中心正快速形成。
未来,泸州还将三管齐下提升城市功能。其一,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加快二环路、跨江桥梁建设等骨架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其二,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城市10分钟快享生活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惠民水平。其三,突出抓好公园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安全城市工作,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城市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今年,泸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攻坚行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不畅、干部服务能力水平不高、集体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等问题该如何解决?泸州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选聘“特聘村主任”,吸引人才“回流”。“特聘村主任”以民营企业家居多,其履职范围包括参与村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推介招引项目、搭建致富平台和鼓励直接投资。
为什么这些民营企业家愿意下乡?“我是泸州人,常年在北京打拼,看到乡村振兴发展政策持续向好,想回家乡做点事,尽一份力。”泸州鼎立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纳溪区上马镇黄桷坝村“特聘村主任”曾敬平说。他也看中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机遇。黄桷坝村植被、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康养和旅游产业,和曾敬平的事业发展规划不谋而合。目前,他打造的集休闲文旅、田园社区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已开园。
企业需要拓展市场和找到新的增长点,农业农村大有可为;农民需要致富增收,发展好产业是根本途径。正是看中这个契合点,泸州市力争在2021年实现行政村“特聘村主任”全覆盖,让其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找到新方法、贡献新智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泸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民生改善攻坚行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泸州市实施市级288个市级重点项目,为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
在两江新城,预计总投资130余亿元的泸州第二医教园区及配套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川酒文化培训学校(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西南医投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第二医教园区教育培训基地和江南职中5所学校纷至沓来。泸州推动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优质发展体系,不断满足市内和周边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与此同时,两江新城围绕市民居住配套功能“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加快建设集商业、文化、健身、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友邻中心项目。两江新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已建成的南滨、玉带河友邻中心,目前在全市范围内还规划了长滨、云峰、民兴、酒谷湖等20个友邻中心。”
泸州市还高规格建设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推进医药、医疗、医教、医养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区域医药健康服务辐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上月底,市生态环境局与遵义市生态环境局携手开展跨省跨市联动执法行动,两市抽调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骨干近20人,分赴合江、叙永和古蔺三县,对污水处理、食品制造、煤矿等各类15家企业执法检查,帮扶企业查找环境突出问题和对标整改,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泸州市认真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环保攻坚行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将其摆在全市大局的突出位置常态化安排、常态化推进、常态化督导。泸州与重庆市江津区、荣昌区、永川区,贵州省毕节市、遵义市等毗邻地区建立联防联控、协同治污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跨区域、跨流域联合执法,构建起跨界流域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信息共享的良好格局,守好长江出川最后一道防线。
在龙马潭区罗汉街道石樑社区,现在实现了污水管网入户,生活污水被统一纳入管道,送到污水处理厂。以前雨污混排的臭水沟,如今干净整洁、清水潺潺。这个大变化,让居民刘卫国心情很舒畅,“环境好了,空气清新了,窗户都少有关了,饭后还可以在楼下锻炼身体了。”为了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泸州积极推进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改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新建排水管网、整改雨污水混接点等工程措施,将排水管网中合流、混流的雨水和污水分开,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流入河流,污水则通过污水管道收集后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之后再排放。
在四川省2019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工作目标绩效考评排名中,泸州获评为先进单位。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