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8年1至7月 泸州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泸州新闻网 2018/8/22







早上起床使用的牙刷、洗面奶,出门驾驶的汽车,回家用的遥控器……这些生活中常用的产品都含有一种物质:有机硅。

技改东风吹进万千厂房,“泸州造”畅销国内外。本报记者 牟科 摄

技改东风吹进万千厂房,“泸州造”畅销国内外。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有机硅也有“泸州造”,而且畅销国内外。8月20日,在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6亿元的合盛硅业(泸州)西南基地项目满负荷生产。其订单不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改扩能。在这之前,合盛硅业泸州有限公司斥资改造单体装置,目前已经达到年产33.5万吨单体及下游深加工配套能力,产品更是深受市场青睐。

这仅是泸州市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个例。

就泸州实际而言,稳增长核心在稳工业、稳工业关键在稳项目。如何让工业“老树发新芽”“新芽成大树”?泸州市另辟蹊径:鼓励现有企业加快实施以改技术、改设备、改工艺、改产品和改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技术升级改造,延长产业链,做优做强存量,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提供的数据显示:1至7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87.2亿元,同比增长50.8%,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在其“刺激”下,1至7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96.7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实施技术改造,泸州有何“门道”?记者采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科科长曾成佼时,她用“三招”来总结。

第一招:打出政策制度“组合拳”,“焕发”技改活力。时间回到今年初。1月23日,《关于促进2018年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这是泸州连续5年以市委“1号文件”出台工业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并把技术改造项目攻坚作为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纳入对区县、园区的综合目标考核。再往前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工业企业零地技改审批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优环境降成本促进工业稳增长的意见》《泸州市工业企业以商招商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措施,从项目审批、技改贴息、融资贷款、人才培育、土地保障、招大引强等各个层面提振企业业主信心,鼓励其加快技改投资,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第二招:以项目“支撑”投资增长。今年,全市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29个。“今年的项目个数和投资额是去年的一倍多。”曾成佼说。投资不仅可以为经济的即期增长发挥重要作用,更会蓄积调结构、转方式的巨大能量。技改投资无疑是观测企业转型升级最直观的数据指标。8月17日,在泸州国家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詹友林和工人们坚守在泸州市驰腾科技有限公司手机组装生产线。作为这家拥有自主品牌和海外市场的高科技企业老板,詹友林今年斥巨资推动公司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环环相扣”。“全产业链,更有竞争力。”詹友林透露,公司现已有12条组装线、4条包装线,除了手机、液晶显示器,智能穿戴、精密模具、手机软件等也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

第三招:“软”“硬”兼施做优环境,凸显产业集聚力。硬环境方面,依托区位优势和黄金水道,泸州市建成泸州国家高新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四大园区,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平台载体,一条产业新走廊展现在长江之滨。于投资客而言,高效政务服务是企业投资发展的重要考量。今年,泸州进一步优化市领导、市级部门(单位)联系重点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等制度,把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生产经营数据作为新增考核指标,倒逼联系领导和部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难题、谋发展。今年,市领导、市级部门共联系重点工业企业167家,涉及智能终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白酒、化工等泸州重点工业产业。在曾成佼的“统计本子”中,上半年,市领导、市级各部门共赴企业调研考察524次,现场为企业解决问题40余个。与此同时,泸州探索实施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一件事”办理改革,把所有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流程整合归并为“立项、土地使用权取得、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环节,实行“一窗受理、内部流程、并联审批、一次办结”,“在合法合规和资料完整的前提下,企业全程可缩短审批时间90多天。”曾成佼表示,优越的发展环境,让泸州万千厂房里“劲吹”技改东风。

技改的效果,企业最有发言权。“上半年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左右。”四川华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军坦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公司本着‘东边亮了、西边也要亮’的战略,在手机主业保持稳定态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产业领域,经营业绩整体实现逆势上扬。”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