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泸州市委副书记鞠丽率队考察调研泸州对口帮扶工作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泸州新闻网 2019/4/4







按照省委部署,2016年8月起,江阳区和龙马潭区分别对口帮扶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普格县。4月2日至3日,市委副书记、市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鞠丽率队赴盐源县和普格县,考察调研泸州对口帮扶工作。

鞠丽先后来到盐源县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传帮带”项目、梅雨镇江盐农业产业园示范区项目、金河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B区)项目和普格县荞窝镇洛哈村生姜基地项目等处,考察调研泸州对口帮扶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和发挥效益情况。

在泸州援彝工作座谈会上,鞠丽分别听取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她指出,对口帮扶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讲政治、顾大局,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为彝区人民摆脱贫困贡献泸州力量。鞠丽强调,要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站在对彝区人民负责的高度,精准发力、形成合力,坚决啃下脱贫摘帽这块硬骨头;要紧盯目标任务,把各项工作细化到具体项目、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具体时间节点,加快形成新的稳定脱贫支撑,切切实实为彝区群众谋福利;要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协作对接机制,全面深化产业、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交流合作。泸州援彝工作队要认真履职尽责,全面展示泸州干部勤奋工作、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鞠丽还看望慰问了泸州援彝干部代表。

会上,江阳区、龙马潭区分别向盐源县和普格县转交了2019年对口帮扶项目资金;泸州老窖集团分别与两县签订以购代捐协议;泸州乌蒙山供销合作社、四川益华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四川朴素农业有限公司分别与盐源县、普格县、普格县特尔果乡签订投资合作协议。

市领导徐斌、梁中元等参加活动。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凉山报道


;延伸阅读>>泸州为彝区致富送“姜”来

4月3日下午,在海拔2000多米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荞窝镇洛哈村二组,彝族村民吉好莫子雷正与伙伴们在生姜基地栽培种姜。以前,吉好莫子雷找工作得出远门,现在在家门口就拥有了每天100元工资的工作,挣钱和持家两不耽搁。

当地 贫困户在生姜基 地栽培种姜。

当地贫困户在生姜基地栽培种姜

吉好莫子雷的这个改变,得益于泸州市的帮扶。

按照省委部署,龙马潭区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普格县。为了促进荞窝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增收,龙马潭区帮助荞窝镇引进四川彝龙彝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普格龙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在洛哈村二组建设生姜基地。

为何在大山深处发展生姜产业?

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荞窝镇产业办副主任邹才巨说,是因为这里既有天时,又有地利,还有人和。荞窝镇海拔高,年无霜期306天左右,有天然温室之称。其土壤以红土壤为主,不仅土层深厚,而且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丰富,是生产优质种姜的理想区域。此外,生姜的整个生长周期只有120天左右,属于“短平快”产业。再加上多种原因,近年来,优质种姜备受医用、药用、食用市场青睐,附加值高。所以,经过泸州援彝工作队反复考察论证,决定“上马”生姜基地项目,并选址在海拔2000多米的洛哈村二组。

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种植户不用为销路发愁。去年,生姜基地达到了100亩,平均亩产量2000公斤左右,带动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因为品质“地道”,生姜销往国内外市场,平均亩纯利润达5000多元。

洛哈村生姜基地规模化发展起来了,又在泸州的帮助下,与生姜技术水平走在四川前列的乐山科研院所合作,延伸产业链。邹才巨说,除了要发展姜种,还要发展端午节左右上市的仔姜、中秋节左右上市的正季姜、春节左右上市的过季姜,以及深加工生姜为姜酒、姜粉、姜糖等,进一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姜粉是方便面佐料、火锅底料的必需品,市场太广了。”

畅销的生姜成为了“香饽饽”。今年,荞窝镇及周边乡镇将发展生姜产业1500亩,通过抱团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品牌打造提高市场占有率。

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